【摘 要】胡琴系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岁月中默默地传承着。由起初胡人传入中原,融入各个地方特色戏曲中,20世纪20年代由刘天华先生改革为单独的演奏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建国初期,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民族器乐得以发展,并掀起了乐器改革及改良的浪潮,各类民族乐器均得以科学的改良,但胡琴系列在高音衰减和融合性不足方面未得到实际的有效解决,从而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和演奏者对音乐的表达。四川音乐学院陈泽教授研制出“复合共鸣”改良胡琴系列后,胡琴系列高音衰减和融合性较差的问题得以突破,他采用了科学的方式,在不改变演奏法、不改变乐器结构、不改变原有的音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提高了高音音量、加强了融合性。
【关键词】“复合共鸣”;改良胡琴;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J6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81-02
一、传统胡琴的不足之处
我国胡琴系列高胡、二胡、中胡高音区音量的衰减现象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一缺点也使目前每个二胡演奏者都深感烦恼。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作曲家的作曲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朝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音乐的趋势。作曲家在经过历代音乐时期大量知名音乐家的熏陶后,作曲技巧及手法不断成熟,对作曲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框架、曲式结构、技巧运用、感情体现、演奏表达上等。随着作曲家水平的提高,演奏者的音乐技巧、音乐修养也随之提高。作为乐器,也应随着前两者的一系列的进步产生相应的改进。
通过仔细阅读音乐史会发现,乐器的演变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从只有一根弦的独弦琴到两根弦的二胡,到四根弦的小提琴,甚至到具有上百根弦的钢琴。虽然所有乐器在外形构造上各式各样,音色各显魅力,但如果从声学角度来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任何一件拉弦乐器的构造都离不开以下几点共性,以二胡为例。
1.激励系统,即二胡琴弓。
2.弦振系统,即二胡琴弦。
3.传导系统,即二胡琴马。
4.共鸣系统,扩音装置,用于加强弦振波的扩散,共鸣系统有的弦乐器制作为板体,例如钢琴的音板,也有的弦乐器制作为腔体,即二胡的琴筒。
5.调弦装置,用于调整声音效果的调控装置,即二胡琴轴。
由于二胡的结构装置过于简单,擦弦点无法改变,故高音区形成了音量出现衰减迹象,因此无法得心应手地演奏表达音乐。独奏如此,重奏的形式也同样存在问题,高音的衰减导致在重奏上无法形成和声效果,影响胡琴系列之间的融合性,随着音乐领域的发展,独奏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因此胡琴系列的改良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的乐器研究者应当积极地探索和改良。
二、“复合共鸣”改良胡琴改良的思路
(一)京胡的启发
近年来国家文化部高度重视乐器改良发展项目,并于199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民族乐器改革研讨会,在会上确定了《民族拉弦乐器高音区音质,音量的研究》作为重点攻关课题之一,并由文化部教科司委托四川音乐学院陈泽教授组成课题攻关小组进行改良突破。
胡琴系列中,二胡是主流乐器,意味着一旦解决二胡的高音区衰减问题,那么整个胡琴系列便基本得以突破,也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如何解决传统胡琴简单的构造造成高音区衰减的现象呢?陈泽教授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实验,偶然发现了胡琴系列中的京胡,由此得到启示。京胡在胡琴系列中属于高音乐器,音色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无论在伴奏或独奏上,其音量都具有一定的强度,为何京胡有高音不衰减的能量呢?我们要从其构造上去发现和研究。
(二)“复合共鸣”的研发
1.“风门”形成的“复合共鸣”理论
京胡构造基本由竹材构成,在京胡共鸣琴筒内部是选用一种内壁竹簧偏厚竹材制作而成的。竹簧质量坚硬,密度非常大,在声学角度分析密度较高的材料制作乐器,其出现的效果有利于高频声波辐射响应,在声波振动传导上高于其他木质材料。京胡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由竹材及内壁的竹簧制作而成,在其共鸣琴筒内竹制琴杆直插共鸣琴筒,而且在其琴杆位于琴筒中竹节的位置上开有长方形的方孔,称为之“风门”,在其琴筒内部所制的“风门”与共鸣琴筒形成了复合共鸣形式。从声学理论上证明,在声波传导时同一共鸣腔体内出现复合共鸣体时,形成的声波大于单一的共鸣体,不仅增强了共鸣振动声能扩散,而且还提高了发音的穿透力及音量。所以,陈泽教授在发现这一技术后立刻联想到了胡琴系列的构造。沿着这一思路对二胡琴筒内部设计一个全新构造,使其产生同样的复合性共鸣振动,从而解决高音区音量的衰减。
2.竹簧的研发
乐器改良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应该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去实践、去思考。在研制出复共鸣管子后,从主观听觉上感受,“复合共鸣”改良胡琴系列对比传统胡琴系列的高音区音量出现了明显提升,音色具有穿透力,达到了项目改良的预计效果,同时也证实了“复合共鸣”原理的可用性。但主观听觉判断只是一个初步阶段,从客观角度去审视,在琴筒内部装置“复合共鸣”管子的效果有一定的缺陷,音色略显干涩、单薄,高、中、低音区之间未形成音势平衡、统一,不足以完善项目攻关。如何在原有效果的提升上完善这一项目呢?在拥有“复合共鸣”振动原理的研发前提下,陈泽教授经过数次思考及实践得出了一个原理,胡琴系列琴筒内部材料为琴本身原有木料,木料在共鸣系统内过于分散,而琴筒内壁厚度也影响了声能扩散。声学理论理解为不足以集中振动声波。所以在加入“复合共鸣”技术后产生的声波变化直接影响发声的质量。为确保发声质量,陈泽教授利用京胡竹材内壁一层名为竹簧的材料,其质量坚硬,密度非常大(经科学检验竹簧传振速度比木料传振速度快上五倍并具有极强的声辐射常数值)。利用竹材内壁的竹簧材料来弥补木料发声不集中的缺陷,将其贴于琴筒内壁,与“复合共鸣”振动原理形成了叠加效果,出人意料地解决了高、中、低音势的平衡问题,高音区音量再度加强。
3.挡板的研发
世界各大音乐学院都有音乐厅,但是每个音乐厅的构造都有非常严格的规范,无论是空间的大小、舞台的造型、木材的选料,都以科学的权威数据为基础。音乐厅的建设不仅仅是提供观众欣赏音乐和演奏者演奏的场地,也具有声能扩散、美化音色、传递音波的作用。我们时常看到在舞台上会出现一些小型乐队在合奏时乐队两侧放置一个小屏风的现象,目的是为能更好地反射音波,增强音量及乐队融合效果,在这种启发之下研制出了挡板。挡板是经历“复合共鸣”技术及竹簧技术外的又一新研发点。陈泽教授将其理论装置于胡琴结构上,利用琴皮外部空间,以琴码为界限,往下一半处装置半圆形反射木材挡板,在琴筒内部长度黄金分割点处装置竹簧挡板,形成双重音波反射,起增加与叠加作用,让音波之间产生融合。
4.“复合共鸣”的具体数据
具体数据为: 高胡 二胡 中胡
复共鸣管长度: 6cm 7cm 9cm
复共鸣管直径: 大管 小管
?18mm ?14mm
复共鸣管“风门口”: 前大管 后大管 小管
长度: 26mm 30mm 26mm
宽度: 4mm 6mm 6mm
由于胡琴系列共鸣系统装置简单,恰好适应了“复合共鸣”管子的装入,相当于在共鸣系统中的声源处,即琴皮和琴码部位装入了振动扩散性能装置,让声音在质量和音量上得到了提高。完成实验后,“复合共鸣”管子装置于琴筒内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传统胡琴系列高音区音量衰减问题得以显著解决,证明了“复合共鸣”振动理论。
三、“复合共鸣”改良胡琴系列在弦乐组合中的运用
胡琴弦乐重奏组合是以多形式的组合方式来定义的,例如:弦乐二重奏、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等,在重奏的基础上形成音色统一的特点,展示较强的音乐特性,呈现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复合共鸣”胡琴系列在形成以上的创新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弦乐组合,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由梁云江教授组建了一支以弦乐为主的重奏队伍,“弦风”室内乐组合、“中国风”室内乐组合等,并开设室内乐教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训练。
“复合共鸣”胡琴系列的创新技术由风门、挡板、竹簧、复合共鸣管组成。其作用是增大胡琴系列高音区的音量,加强胡琴系列的和声融合性,从声学的角度分析,能扩大共鸣腔体的声能扩散,由于创新技术的统一制作,使得胡琴系列各声部之间形成融合性、统一性。利用科学的弦乐组合训练方式,进行重奏训练。“复合共鸣”胡琴系列组合在各大专业音乐院校进行教学演出实践,例如: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教学评估音乐会、2011年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专场音乐会、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届胡琴艺术节音乐会、2013年四川音乐学院黄小玉研究生毕业重奏音乐会,2013年首届音乐院校室内乐重奏比赛,2015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民族音乐节音乐会等等。由此可见,以上艺术实践足以证实“复合共鸣”胡琴系列已达到一定的成熟性、可行性,但“复合共鸣”胡琴系列还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间,我们将继续挖掘民族弦乐在改良上的可创新性,为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复合共鸣”改良胡琴系列的创新点进行阐述,并对其在教学演奏中进行实践,目的是让更多的音乐专业人员了解“复合共鸣”胡琴系列,并对其提出宝贵的意见,促进我国民族乐器改良队伍的发展,希望能使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民族器乐改良的浪潮之中,进一步实现我国民族乐器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贾路红.二胡系列高音区音量衰减的突破[J].乐器,2008(11).
[2]韩宝强.音的历程[J].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5).
[3]陈泽,陈欣.二胡高音区音质音量的改良——文化部重点攻关课题研制技术报告[J].音乐探索,1999(增刊).
[4]孟波.浅谈二胡制作的改良方向[J].丝绸之路,2010(8).
[5]张雁.浅谈京剧音乐中乐器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13).
[6]晓梦.怎样制作京胡(二)[J].乐器,2003(02).
作者简介:
黄小玉,艺术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器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将‘复合共鸣胡琴系列运用于民族弦乐组合中的研究”(项目编号:15SB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