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陵
摘 要 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与自选课程模块组成。该课程体系在课程生成机制、选择机制、调整机制、管理机制和学习机制等方面体现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需求、以学生选课实现优胜劣汰、以校长的领导力体现课程建设水平以及“做中学”等特征,其体系构建应坚持选择性、融合性、专业性等原则。
關键词 中职学校;课程体系;选择性;融合性;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33-04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14年,浙江省推出了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将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和学制选择权,与此同时也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和学制确定权,改革的重点是构建能满足中职学生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目前,浙江省近300所中职学校都在实施这项课程改革,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
一、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主要内容
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确保文化素养、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核心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
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修,主要由学校重点建设,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限定选修旨在保证学生选定学习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学习成长方向的一致性,原则上学校要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一定的逻辑关联。自由选修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包括人文素养、专业通识、生活技能、素质拓展、社团活动等。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二、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基本特征
(一)以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
1. 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
核心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学生都要学习。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学生一旦选择了升学或就业,就只能坚持一条道走到底。核心课程旨在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升学和就业两张皮的问题,既升学是一套课程系统,就业是另一套课程系统。由于核心课程的课时只有总课时的一半,那就必须打破原有课程系统,将升学和就业共同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新的课程系统。核心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基础与核心上,而需要提高和深化的内容应该安排在自选课程模块中。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既为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升学和就业之间重新做出选择。
2. 提升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源动力
本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既包括公共课程,也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主要以文化课程改革为主,强调除了能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原有的专业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常会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离,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分离[1]。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学习内容重构和学习方式转变上,提出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教学改革重点”的课程建设思路,并形成“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专业课程改革着重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根据经济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并进行重新整合,解决课程内容陈旧、过深过难的问题;二是课程教学理实一体,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三是课程学习符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提倡“做中学”,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3.注重个性化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仅有升学和就业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样重要。中职学生是一个处在变化和发展中的群体,个性化特征明显,定向过早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内心渴望,激发学习兴趣。提供给中职学生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个性化课程,让中职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构成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选择机制
1.多元体验课程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而学会选择的前提是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职业体验课程是入学之初的新生最先碰到的课程,按照专业分别开设,学生除了以文字、图片、视频来向学生介绍专业和职业外,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设置了大量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相关的动手操作体验项目,为的是让中职学生在感受中了解专业,在体验中了解职业,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2.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换专业成为可能
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给了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专业的重新选择,改变了原来中职学生专业一次选择就定终身情况。中职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达到学校设定的转专业的条件后,就可以实现专业的转换。
3.模块化课程便于学生在就业与升学之间灵活选择
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改变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原有的学习方式,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分解与重构,将它们分散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中。核心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而选修模块包含限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中限定选修课程学习是对学生升学或就业的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中职学生通过选择学习不同的限定选修课程,就可以实现在就业与升学之间或同一专业不同就业方向之间灵活选择。
(三)以学生选课形成吐旧纳新的课程调整机制
1.学生选课促进了教师改课
选课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选择的课程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期待感也就越强,对授课教师要求自然也就较高。一旦授课教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学生就会投票,教师的压力也就倍增。这些压力会成为教师改课的动力,促使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甚至将原有课程推倒重来。
2.学生选课实现课程的优胜劣汰
为了滿足学生课程选择需求,学校通常要建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学生刚开始选课时,大量的选修课程可能会有点让他们眼花缭乱,也会让他们做出盲目和随性的选择,但随着教学的开展和深入,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哪些课程是适合自己的,哪些课程是不适合自己的。结果,学生的选课就会越来越理性,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就会保留下来,而学生不喜欢的课程就会被淘汰,课程的优胜劣汰就会形成吐旧纳新的课程调整机制。
(四)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形成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机制
1.校长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的比例不低于50%,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课程交由学校来设置。课程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样也关乎学校的发展,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因此,校长的角色就需要发生转变,不再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是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学校课程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能力;二是引领学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三是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能力;四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决策能力。
2.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目前职业学校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判断职业学校发展水平高低的的标准也随之改变,越来越重视学校的软实力,课程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在学校拥有了更大的课程开设权后,通过了解学校所开出的课程,就能读懂校长课程领导力。换而言之,校长课程领导力既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体现,也是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体现。
(五)以改革课堂教学形成“做中学”的课程学习机制
1.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应在改课上
职业学校不少学生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原来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革课堂教学,重点是唤起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愿景,改革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2. 帮助中职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
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符号化的记忆和理解是获得这种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做”的方法和“做”本身,“做”是获得这种知识的主要途径[2]。中职学生通常形象思维能力好于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喜欢比较直观的学习方式。因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进行教学时,尽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可操作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做中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
三、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强化选择性原则
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成长方向、专业、课程等。改革的方向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越大,改革就越成功。强化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好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选择专业更容易
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既然给了中职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力,也应该教会他们如何选择专业。因而中职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设置情况开设相应的职业体验课程,通过观看专业微视频、企业专家报告、企业参观、动手体验等比较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知与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建好限定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限定选修课程是中职“选择性”课程体系中最复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从类型上说它既包括公共课程,又包括专业方向课程,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上说,它既包括升学课程,又包括就业课程。而限定选修课程主要依靠中职学校自身来建设,不同学校的限定选修课程是不一样的。学校必须重视限定选修课程的建设,为中职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服务,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3.建好自选课程,让学生按照自己意愿去选择
自由选修课程的建设主体是中职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努力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和“做中学”的特点,让学生按照自己意愿去选择。
4.建好梯度化课程,让学生的选择更有挑战性
中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课程只想简单了解,有的课程愿意系统深入学习。同样,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强弱,有的课程适合难度低一点,有的课程愿意挑战难度高一点的。因而学校需要将学生共同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梯度化建设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学校要建立引导机制,鼓励学生选择更有挑战性的课程学习。
(二)体现融合性原则
当前,职业教育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上越来越相互融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既需要技能水平高,又需要文化基础强,更需要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表现在教育上,这就需要推进职普融通,将普通教育中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或课程引入职业教育,以此满足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越来越相互融通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不可分,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职业学校诸多改革措施,如现代学徒制、组建职教集团、双证融通等都无法有效落实。表现在课程上,就是职业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相关课程,有些课程还要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越来越相互融通
随着中职学生升学比例的不断扩大,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高职衔接就成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中职学生升学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有单考单招、中职“3+2”和五年一贯制等,尽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多种,但课程衔接始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需要厘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开发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模块化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三)彰显专业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专业性的教育,必须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
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凸显专业性
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就是专业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既要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升学发展的需要,将“应知”和“应会”落实在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上,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材偏难、偏繁的问题;二是中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根据学习时间梳理出其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不能盲目扩大核心技能的范围,再对原有相关教材进行“跨学科”的组合,从根本上解决原有教材偏多问题[3];三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专业课程上,如果缺乏对课程有效沟通与整合必然导致学生专业成长的混乱,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专门化方向课程建设应注重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专业课程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主要原因就是专门化方向课程非常多,由于没有选择,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就会碰到课程过多且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后,学校要做的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来建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既减轻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满足了学生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就业方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