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课程“244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8-15 07:57吴让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吴让军

摘 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一个技能型非常强的传统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软硬件咨询配备严重不足、学生入学层次低学习能力不足、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能得以准确检验等问题。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问题开展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摸索出“2443”教学模式,即分2个模块分层教学、实践操作贯穿4个学期、4项实践操作内容和举办和参加3级技能大赛。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48-03

会计专业是一个技能型很强的专业,其课程大部分都强调实践技能操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转变到信息化业务处理的企业已达到90%以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会计信息化操作能力。

本文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创建省级示范院校(会计列为重点专业)为案例,对会计专业课程——会计信息化“2443”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一、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

2003年学校与其他3所院校合并为一所综合性院校。由于会计专业是文科专业,学校合并后对会计专业投入不足,导致会计专业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特别是在创建省级示范重点院校以前,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更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软硬件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学校自2009年开始,每届会计专业招生为4~6个班,人数300余人。实际拥有机房2间,计算机120台。人均计算机数量不足1台。按照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每间机房每周需要承担40余课时,机房均为满负荷运行,且会计信息化课程只能安排第二学期进行。由于部分计算机一直处于维修状态,实际机房开课率不足80%。

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以硬件加软件共同实施的,对会计专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要求较高。学校由于前期对会计专业硬件投入不足,计算机不仅配置低,且年久失修,同时使用演示版财务软件进行教学,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且没有专业人员对教学软件进行维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并不会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就此造成如功能模块相斥、无法登录等各种问题,这就对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授课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对信息化业务知识更新慢,导致授课过程不顺畅,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完整性受到了考验。

(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录取成绩在300分左右,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实践操作课程,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并不能完全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必须课后主动地自我再学习。而由于学生自身普遍缺乏学习自律性,加之学校的硬件配置不足,学生自学资源不足,进而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完全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更不会主动利用其他时间去学习,导致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完全不懂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操作。

(三)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会计信息化课程由于其授课难度较大,往往将该课程教学形式定位为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教学环节最多2个学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讲授最基本的软件模块,没有将所有的功能模块全部讲解和进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在短短的2学期之内,根本无法熟悉软件理论和操作。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真实账务资料进行电算化业务操作处理时,难以胜任。

(四)教学效果检验标准单一

虽然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技能课,但学校在创示范之前仍采用笔试进行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考试成绩表面很优秀,实际上根本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传统的笔试考查教学效果的方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反而使该课程授课因为没有检验标准,授课质量进一步下降。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措施及应用

针对学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会计专业创建省级重点示范院校专业的目标,对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2443”教学模式。

(一)划分2个模块教学

会计信息化软件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按照功能性划分,可分为财务管理模块和供应链模块2大类。财务管理模块是软件的基础模块,主要包含基础设置、薪资管理、固定资产、总账、报表等模块;供应链模块是会计信息化软件教学应用的提高模块,也是难点模块,主要包含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模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财务管理模块作为基础学习模块已经足够,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只开设了基础模块的教学;而对于供应链模块,只是作为能力提高模块,针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开设。

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充分学习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第2学期以财务管理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第3学期以供应链模块為主要教学内容。财务管理模块教学效果达到人人熟练操作完成一套基本的账务资料;供应链模块教学期间,学生导入已预先完成基础设置的备份账套,着重学习供应链部分的实践操作,重点学习供销存内容。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软件实行不同模块的分层教学,以求达到会计信息化基础模块操作人人会,供销存模块对应操作流程人人懂。彻底改变以往将所有模块统一教学,没有教学重点的尴尬局面。

(二)实践操作贯穿4个学期

技能课程都有着熟能生巧的共性,会计信息化也不例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只安排1个学期,当学生经过1年多时间毕业后,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会计信息化操作,基本已经完全忘记了相关的操作方法。针对此问题,在第4学期以会计实训内容为载体,将会计信息化操作引入到会计实训当中,形成了会计手工加信息化为一体的实践实训模式。在第5学期,引入会计综合模拟资料,以会计信息化软件为工具,从基础设置到业务处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账务资料。第5学期的会计信息化综合应用,完全模拟实操进行业务操作,是学生顶岗实习前对会计信息化技能巩固的最后一道保障,实践操作安排见图1。

在会计实训中引入会计信息化进行账务处理,借助会计信息化实训,可以对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进行巩固和强化;会计信息化账务处理的结果可以与手工实训的结果相对应,以对仿真业务实训的资料进行修正。同时,可以用仿真的业务来还原会计信息化的真实操作流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会计信息化软件来进行业务处理。

(三)4项实践操作内容

会计信息化软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本上的账务资料作为实践操作内容。由于资料是固定且理想化的,在实践操作中均统一按照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由于操作内容单一,无法全面体现会计信息化技能操作的特点。所以在完成教材基本资料的操作学习后,增加了仿真实训资料,作为第4学期会计信息化软件教学操作内容。同时在第5学期又增加了综合企业的业务操作内容,完全用会计信息化软件来操作,最终完成整套资料的账务处理,并形成完整的账务处理资料。

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增加,增强了会计信息化业务操作的多样性,使学生不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规范操作流程,更加多样化地熟悉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流程,也使模拟的实操资料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举办和参加3级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水平,自2012年以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了所有的省级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同时申办2届市级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方式,促使学校对会计专业特别是对会计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投入与更新。参与和举办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见表1。

大赛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任课教师也积极更新知识储备,努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同时,省级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是全省所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切磋的平台,可以在全省范圍内进行信息化教学交流,帮助自己找准和同行之间的差距,也为互相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着重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操作水平显著提高,从数次机器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考生整体分值稳步上升。从毕业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毕业生基本能熟练接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操作工作。诸多方面反映出,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及应用,提高了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为经济发展培养优质的会计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软硬件的投入使学校具备了举办市级乃至更高一级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能力。经过以上的改革和建设,会计专业于2017年1月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并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特别是会计信息化课程“2443”教学模式,认为此教学模式有助于会计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在兄弟院校中交流和推广。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