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婷
【摘 要】当下,“互联网+”正渐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它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多元的学习资源、个性的学习工具、可视的学习过程、智能的学习评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变得融合共生,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本文以教学《父爱之舟》为例,借用一对一移动终端,在教学中努力调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体现互联网对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数字化背景 创新模式
一、分析:“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构建课堂演示场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互联网,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我们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聚焦在课堂中。学生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助下,深入探究,继而在小组讨论中对听、说、读、写有更加具象的认知,操作性强。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聚焦问题的呈现形式,如组织辩论赛、认证会、主题沙龙等,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构建资料搜索网
在阅读理解活动中,学生要想深入文本,离不开课外资料的获取,除了纸质书籍的阅读,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颖的应用程序(APP)导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题材、内容等,为学生推荐具有针对性的学习APP,学生则可以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去网上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款或多款APP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外资料的获取。由此,为学生提供了链接世界的大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架设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桥梁。学生在每款APP中初步学习新知,锻炼了自身积累知识经验的主观能动性。
(三)构建交流对话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能实现简单的师生对话或者生生对话,而利用互联网,在交互一体的环境下教学,则拓宽了课堂交流的天地,使课堂交流的范围更广泛,层次更深入,方式更简单,信息更新与反馈更及时。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依托网络的快速交流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钉钉、空中课堂等,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组员与组员间、小组与小组间的实时交流互动,分享体验、答疑解惑,形成教育大数据,为开展课堂集体交流对话提供借鉴。
(四)构建延伸拓展面
语文学习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中扩展到现实生活中,而合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则是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的又一个途径。借助各式教学资源和多种工具,学生就能随时随地借助便捷式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到云平台,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主动、按需、多样化学习。另外,基于“互联网+”,教师的教学思维得到延伸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完美发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实践: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式发展
互联网下,iPad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便捷,能够对事物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使教学形象、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教学多姿多彩,充满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网络手段给语言文字赋予生命力,将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期盼,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移动终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式发展。下面,笔者以《父爱之舟》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APP导学,在“预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运用APP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了课堂上“齐步走”的状态,创设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环境,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作者對父亲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文中有很多极具年代感的词语,如庙会、粜稻、泥灶、初小、高小、乌篷船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预习工作就十分有必要。教学前,借用“问卷星”APP,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文本时,明确目标、学有导向。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通过“问卷星”了解了大家对《父爱之舟》的预习情况,一起来看。
(iPad投屏问卷调查的结果)
(1) (多选)通过预习课文,我:A.掌握了本课的生字;B.理解了本课的词语;C.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D.厘清了文章的脉络。
(2)(填空)通过预习,我了解了作者吴冠中:__________;我是通过这些途径或APP了解的:__________。
(3)(填空)除了了解到的内容,我还想在课堂上探讨的问题是:__________。
课堂伊始,教师便将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直观地呈现出来,分享交流,为后面的生字词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教师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APP,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查找、收集、整理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对疑难字词、文章结构等有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维碰撞,在“情境”中感悟文本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中描绘的一个个场景简单而富有深意,于是,笔者把文本阅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围绕“到底哪些场景让我难以忘怀、泪湿满襟”这一主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并提供自学APP:思维导图工具。就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师: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吴冠中的一场梦,到底是哪些梦中场景让“我”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习,之后派一名代表投屏汇报最终的讨论结果。
演示文稿(PPT)出示学习要求:
①读:默读全文;
②找:在文中找出梦中回忆的场景;
③绘: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用关键词概括即可。
师:下面开始小组交流。
组1:我们小组找到并概括了七处场景,分别是……
组2:看,下图是我们的思维导图。
师(总结):在“我”的梦中,父亲卖茧买枇杷给“我”吃;用小船送“我”上初小;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初小毕业后,为“我”凑学费去上鹅山高小;摇船送“我”报考师范、入学。
这样的设计,用新颖的APP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文章脉络,同时利用投屏功能,将学习成果及时呈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将传统课堂教学中读文、理脉络的环节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长篇文章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师:在这一个个画面中,“小渔船”反复出现了四次(PPT出示,齐读,教师即时在屏幕上圈出“小渔船”)。
①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②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③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④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只小渔船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了吗?
生1:小渔船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生2:它不仅是“我”外出求学的工具,更承载了父爱。
生3:它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感谢和思念。
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与分享交流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在一次次与作者、与时代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小渔船”这一文章主线,深刻感受到了吴冠中笔下简单场景中蕴含的浓浓父爱,感悟了文本意蕴,为接下来的说说心里话环节做了铺垫,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达。
(三)平台分享,在“云端”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上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势在必行。于是,笔者再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推荐自学APP——配音秀,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环境中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师总结(伴随出示沙画动画场景20秒):正是父亲摇着这只小渔船,把“我”带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送“我”读书、考学,这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老师将这些和船有关的画面连在了一起,请你结合文字,利用iPad上的配音秀APP,配音朗读,再次感悟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学生用配音秀APP朗读配音,显示计时器5分钟)
师:现在哪个同学能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配音作品?请你投屏连接到大屏幕上。
(出示评分标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得一颗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得两颗星;
能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得三颗星。
生1:我想给她打三颗星,因为她的声音很好听,很有感情,聽了她的配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生2:我也想给她打三颗星,因为听了她的配音,我仿佛也登上了这只父爱之舟,在慢慢前行。
语文课程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了美妙音乐的渲染,丰富画面的刺激,又通过音画交织、自由配音等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淀,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并在相互评价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品质。
三、延续:追随信息化时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空中课堂:让语言表达训练落地生根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言语品质的发展需要以扎实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为基础。于是,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课前采访环节,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做一回倾听者,使他们了解到爷爷辈、父母辈眼中的父爱原来是如此简单又深刻。课后,将学生的采访视频剪辑制作成一个合集,推送到学校公众平台上,做一个父亲节专栏,分享给更多的人。
师:课前,同学们也对自己的家人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了自己的父亲,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情况,发现××的采访点赞最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他点赞的同学,想想你为什么对他的采访最有感触。(看视频,交流)
生1:父亲的碎碎念中也都是对我们的爱呀!(爱就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中)
生2:父亲是我们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健康成长)
生3:父亲永远是那个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的超级英雄!(所以你爱你的父亲吗)
就这样,学生在采访、看视频、谈感受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父爱也是如此令人难忘。紧接着,笔者提问: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你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此时你又想对你的父亲说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乘着父爱之舟,用心与父亲交流。哪个同学想现场与自己的父亲视频连线?巧用视频连线这一简单直接、新颖有趣的方式,实现“空中课堂”,让学生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也让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落地生根,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二)时代潮流: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基本的环节之一,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作业的改革迫在眉睫。“互联网+”的来临与冲击,告诉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作业设计方式,给语文作业注入崭新的活力,从而让学生畅游在充满乐趣的丰富多彩的作业王国,感受作业带来的乐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起点,教师必须利用学生对作业产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学生耳目一新,使其转化为积极的探究欲。
于是,学完课文后,在拓展延伸部分,筆者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越性,布置了以下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紧跟时代潮流,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①用文字和照片记录自己和父亲的生活点滴,制作一个美篇,分享到QQ群,喜欢的可以点赞。
②在为你诵读APP上和名家一起合诵,感受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父爱。
③在学习强国APP中搜索关键词“父亲”,看视频,读新闻,感悟不同时代的父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作业优化策略研究变得更为重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开放、多元、新颖的作业设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在有效的作业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习惯,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同时也让这节课的“互联网+”教学理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供素材资源库,把学生推向了广阔无边的信息海洋,相信学生将在课后继续遨游探索。
纵观整堂课,各种APP、多媒体、网络平台的介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创设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采用了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会运用,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创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在与传统相互促进、共生的基础上达到了优化,使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需要变革,课堂需要创新。“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让传统的语文课堂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合理融合,共生出精彩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邓爱超.APP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邓玉梅.“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与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7(10).
[3]邝艳婷.浅探互联网+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8(9).
[4]祝小伟.小学语文“互联网+”教学趋势发展研究[J].新课程(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