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顺 李瑞玲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认为,故事法是发展儿童良好品格的重要方法。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其次,故事能够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普通缺乏;最后,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需要知道的行為规范。
然而,在运用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故事中“善”的因素却不可过度强调,而应尽量自然,并注意巧妙留白。毋庸置疑,德育课程中选用的故事都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引性,然而,故事对“善”的导引是一种德育艺术,不能是强迫灌输式的。“导善”必须找准“留白”的时机,从而增强学生对故事中“善”之价值的自觉向往与追求,并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出教师引导范围之外的善的因素。
以“狼来了”故事为例,在对低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由于年龄上的亲近感,学生往往会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放羊娃”进行自我迁移与“符应”:学生往往会自动去体悟故事的结局,并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此时,教师不宜反复强调撒谎的不良后果,警告学生不能做出类似行为。教师应注意此时的故事讲述方式及教育方式要在情感上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避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善”处留白的德育艺术启示我们,教师可以采用补充故事、扮演故事等方式来处理,让学生在对故事的续写、补充及角色体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而不是单纯的认知)到“善”(如“诚实”的美德)的力量与价值。如此,当我们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及体悟“善”的时空时,学生对“善”的追求与体悟才可能是内在生成式的。教育者可以跟学生共同体悟、感动与分享,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式的填充与灌输来运用故事德育法。可以说,在此类情况下,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多种想象、多种体悟。在“导善”的过程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理解、体悟、融通“善”的主体。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6期)26028ECD-0280-47E6-AAAC-2B765F446A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