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辉
摘要:高中語文作业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积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自主性、开放性等问题,过分重视培养学生考试能力。新课标改革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有效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帮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是教师完整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能力提升一种重要活动。科学有效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丰富储备,还能发展智力、提升素养,更能成为教师诊断自我教学质量的一种依据与凭借。如今,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已正式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因此,我们理当顺应时代潮流,从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为学科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及其设计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传统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
1.随意选择,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语文学科常被争议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于教学的随意性。以作业布置为例,往往是拿起市场上现成的商业性练习册直接发给学生,或者根据手头固有资料按部就班地在年级内循坏使用。因为缺少教学对这些作业的关注和研究,导致这些作业往往偏离学情。
2.统一布置,缺乏层次性和自主性
教师布置的作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高度统一化,不仅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心理承受程度等个性差异,而且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多元发展的权利。“一刀切”的作业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学习需求,显然与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相悖。
3.机械重复,缺乏开放性、多样性
作业是一种检查学生课堂上学习效果的手段,加之“应试教育”的裹挟,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繁琐、重复单调、封闭僵化的“题海”误区。现在的课后作业,很多是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任务,如“把课文读三遍”“熟背这首诗或这个段落”;或者是枯燥乏味的重复机械劳动,如“把这套做完”“把这张试卷做完”等。如果长期进行这种缺乏思维品质的练习,学生就会慢慢丧失学习语文的热情,衰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遏制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自由。
二、语文课后作业设计“随意”“无效”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作业设计更关注某些技能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听说能力、读写能力与思维能力。然而阅读与写作几乎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课后作业也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而忽略了听、说与思维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多维考虑各种内容和形式,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
2.传统的作业设计更关注应试
毋容置疑,现有的日常教学完全沦为了“应试备考”的附庸,作为教育教学一部分的作业也难逃魔掌,不仅拘泥于学科本位的设计思想,而且以为强调零散的知识点和孤立的技能的掌握,作业完全服务于考试,进而造成作业的呈现形式方面多以书面为主,内容方面多以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为主,操作方面多以机械重复的练习为主,评价方面多以非对即错的一元判断为主。长此以往,谈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分析
1.区分层次
要想实现作业的真正有效就得关注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尽量促使作业符合并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位学生的现有水平或潜在能力是不同的,为此,我们需要设计富有层次的作业。比如在学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我们可以布置作业如下:A背诵、默写为巩固练习,旨在促进学生积累言语经验。B《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描写了一幅怎样的“侍坐图”,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详细地叙述侍坐的场景,旨在发散学生的形象与创造思维。C比较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指出这两篇课文所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异同。D周末上网搜看周润发饰演的《孔子》电影,尝试理解孔子的价值追求。这样作业设计既有难易梯度的划分,又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与权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意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与体验成功的快乐。
2.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作业的检测判定与促进提升的作用,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完成作业,而非在教师的权威驱动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完成。为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指向学习目标的、趣味性强的、有些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请你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梦境绘画一张“天姥夜游图”,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两至三人合作完成。此外,配乐朗读课文、情景式表演也是能激发学生情趣的有效作文形式。
3.适当放权
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主选择如何学习的权利,因此,我们提倡一种适时适当将作业设计让位学生的做法。由学生来编制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为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必须认真阅读文本,并回顾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点、难点,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能要搜集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相关资料,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佳角度和答案。
4.走进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与作业观,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查问做演画;作业的内容可以是对教材的延伸,也可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
总之,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常态化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想方设法地深入贯彻与渗透核心素养的因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业完成中实现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健全以及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J].姚春红.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8)
[2]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张如意,黄之能.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3]区分性教学: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J].许红梅.基础教育参考.2012(10)
[4]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顾之川.中国考试.2018(10)
[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李煜晖,郑国民.教育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