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2-06-25 04:53陈桂肖晔袁叶李建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陈桂 肖晔 袁叶 李建华

摘  要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改革方向,要想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高校应充分把握两者本质,在政策指引、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赛教结合、学分替换、考核激励等方面深化改革模式与机制。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相互作用,探讨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助力高等学校培养新工科综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0-0106-04

1  新工科本质

新工科是2016年提出的未来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它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探索,“工科”是其本质,“新”是其取向。其中实践与创新创业(“双创”)是新工科建设的三个任务之一,实践是“工科”,“双创”是“新”。2017年2月、4月和6月,国家依次发布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018年3月,教育部首次公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这是继“三部曲”后又一重要里程碑,强调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完善新工科人才“双创”教育体系,促进校—企—政多方协同育人,强化工程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着力搭建“双创”交流学习平台,培养工科生“双创”精神和能力[1-4]。

2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

2010年,我国“双创”教育进入新阶段。2012年,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课。2015年,国务院指出高校“双创”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它是深化高教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证。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双创”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双创”教育应贯穿所有课程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一单独课程,特别是要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工科课程中。“双创”教育的提出早于新工科建设,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5-6]。

3  新工科建设要求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基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内容匹配度不高而提出的新工科建设,为工程教育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想法。而“双创”教育又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工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将新工科和“双创”理念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双创”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新工科突出强调专业理念和结构优化,注重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结合。“双创”教育同样属于强实践性教学,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双创”意识、知识和技能,探索适合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类现代化平台教学,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把“双创”教育落实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着重培养具备“双创”精神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7]。

4  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实践途径

“双创”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新工科的快速发展,是高校学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如何将“双创”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新工科建设教育体系,构建“新”和“旧”工科相结合局面,是工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从政策指引、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赛教结合、学分替换、考核激励等方面对构建“双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图1简要概括了新工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能力实践途径。

4.1  加强政策指引

国家号召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应用型院校更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多种新工科资源,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应加强“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与监督,健全统一领导,成立“双创”教育专职机构,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全员参与“双创”协同育人体制和监督机制,将“双创”教育体系与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双创”研究、教学资源、实践平台、校企合作、项目孵化、职称评定及考核奖励等方面加大引导与投入,加强具有“双创”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4.2  构建师资队伍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双创”教育深入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对“双创”教育的理解直接决定其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应汇聚校内外各行各业的优秀师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多元化且分工明确的导师队伍。同时,加大对专业教师“双创”教育培训的力度,邀请行业专家、科技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安排教师进入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暑期实践教学培训,提升教师“双创”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实践能力。结合工科专业发展需要以及信息化教育趋势,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双创”教育质量,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课堂,将“双创”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4.3  丰富培养模式

新工科培养的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双创”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构建新工科人才“双创”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双创”融合、学科融合、产教和科教融合,强化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完善“双创”教育培养方式方法,重构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双创”课程体系,全方位构建新工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模式。

4.3.1  教学转变

“双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应与专业课有机融合。以培养企业实践性人才为导向,以实际工程问题为指引,优化教学实践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强化“双创”必修课程,完善选修课,优化实训课,强化论文“双创”导向,形成“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实践培养”一体化道路。

4.3.2  主体转变

传统“说—教”模式在新工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上无实质意义,在“双创”实践教学过程中需采取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式、头脑风暴式、角色扮演等创新实践手段。通过微课、慕课、雨课堂等媒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发现生产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与创新思维,与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探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3.3  校企联培

邀请企业实际生产专家讲授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指导培养,选择企业课题研究,切实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开放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各类资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4.4  完善实践平台

新工科建设是全周期工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方式以塑造“双创”人才。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双创”能力也是“双创”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教育。而实践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必然离不开各类教学实践平台。

4.4.1  校内平台

以新工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编制合理的“双创”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过程考核,把“双创”类实验开设和导师制作用落到实处。开设“双创”软件应用类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健全“双创”训练体系,以科研平台、项目、学科竞赛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为导向,结合数字化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和实践教学双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自主性、创新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

4.4.2  校企合作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特征,应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强化工程实践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突出实践教学,逐步建立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主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打造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共同体,让整个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企业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实践保障,高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及核心研发,实现合作共赢。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可互利共赢、互促发展。

4.5  赛教互促互补

学科竞赛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为有效推动新工科建设,强化“双创”能力和工程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学校积极搭建“双创”竞赛、“双创”实践项目、“双创”团队等平台,完善学科竞赛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科研项目融入“双创”教育中,拓宽大学生活动参与面,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以赛促教、赛教互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4.6  学分替换

完善与新工科相匹配的教学与“双创”实践体系,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过程获得学分。参加竞赛、考证及“双创”项目等可获得相应学分,可替代部分理论学分,达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掌握相应实践技能的目的。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综合性竞赛,使其在挑战杯、技能大赛、“双创”训练项目等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并对参加各类“双创”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奖励。实施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分教育机制,建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但学分替换必须保障教育质量,须坚持真实、有效、等价和时效性原则。

4.7  加强考核激励

学校围绕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全面系统地管理“双创”教育,明确各单位职责范围,并将成效纳入考核,增设“双创”教育考核指标,形成系统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内涵应为提高学生学习应变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课程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加强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师生潜力。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考核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侧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用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双创”能力的提高。

5  结束语

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改革,培育“双创”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完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与时俱进,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引领,基于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企、政企合作,打造专业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理念和校企联合模式,形成以“双创”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事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使我国“双创”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2-23)[2021-08-20].https://jwc.zjweu.edu.cn/28/4c/c5268a75852/page.htm.

[2]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7(4):20-21.

[4] 陈嘉俊.英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5] 赵娟.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9(22):58-61.

[6] 马力通,李松波,赛华征,等.一流专业建设中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1(09):294-295,82.

[7] 陈桂,龚小娟,欧阳跃军,等.浅议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类课程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8,5(37):50-52.

*项目来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基金编号:201802070197);怀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数应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研究”(基金编号:2021106)。

作者:陈桂,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化工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袁叶,通信作者,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肖晔,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李建华,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418000)。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