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模板制备中空Co-N共掺杂碳基复合材料及氧还原性能

2022-06-24 03:50贺新福韩鹏飞蔡江涛吴红菊唐勇常廖博高凡李可可张展瑞张亚婷周安宁
工程塑料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空微球孔径

贺新福,韩鹏飞,蔡江涛,吴红菊,唐勇,常廖博,高凡,李可可,张展瑞,张亚婷,周安宁

(1.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西安 710054; 2.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21)

随着人们对清洁和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存储和选换技术成为了当下关注的热点[1–3]。燃料电池可在温和的条件下,直接可以将化学能选化为电能,具有较高的理论比能密度、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下一代可持续能源存储技术[4–7]。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中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一直被广泛认为是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关键反应之一[8–11]。但是由于其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的过电位限制了电池使用效率,通常采用Pt基催化剂来加速这一过程。然而,Pt基催化剂的稀缺性、高昂的成本和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其商业化的发展[12–14]。因此,设计开发廉价易得并且可以替代贵金属Pt基催化剂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尤为重要[15–16]。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类型的ORR催化剂,其中,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金属-氮-碳(M-N-C)催化剂受到了广泛关注。MOFs被认为是可以制备具有不同结构和组成的高活性碳基ORR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隙结构和易功能化等特点[17–20]。但是,目前基于MOFs开发的ORR催化剂仍未达到实际应用的目标,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们的导电性差[21–22]。为了增加其导电性,一种方法是将具有优秀电子传输能力的材料与MOFs进行复合,如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CNTs)等碳基材料[23]。Zhang等[24]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蒸发-热解策略,用于制备三维分级电催化剂Co/N共掺杂的中空碳纳米胶囊(Co@N-HCCs@NG)。通过对原始沸石咪唑盐骨架(ZIF-67)/氧化石墨烯(GO)炭化,并将氮掺杂空心碳纳米胶囊与桥接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的Co纳米颗粒相结合,制备出分层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618.12 m2/g)和空心胶囊状纳米结构的复合物Co@N-HCCs@NG。该复合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ORR电催化性能,半波电位(E1/2)达0.86 V,可以与大多数报道的材料相媲美。Liu等[25]则将纳米钴MOFs颗粒封装在柔性碳纤维布上的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中,制备出钴嵌入 N 掺杂碳纳米管阵列(Co@NCNTAs)作为高性能柔性锌空气电池的自支撑电极。由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多活性位点,有着优秀的起始电位(0.973 V)和半波电位(0.861 V),表明该自负载电极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另一种方法是在制备MOFs的过程中产生多孔结构,提高电子的传输,增强导电性。Zhong等[26]通过使用预先设计的CoO包裹的MOFs核壳结构(CoO@ZIF-67)作为自牺牲模板,开发了一种由少量钴锚定的酸蚀氮掺杂碳材料(A-CoNC)。在热解过程中,中空结构和层状多孔性被继承下来,生成的Co—Nx位点成为新催化活性中心,多孔的核壳结构增强了C—N和Co的亲和力,同时也抑制了Co纳米颗粒的随机迁移和聚集,解决了Co-MOFs热解过程中Co的还原和聚集造成活性位点损失的问题。

笔者采用了一种简单、有效、模板辅助的方法来制备Co,N共掺杂分级多孔的中空结构碳材料。通过在聚苯乙烯(PS)微球表面原位生长Co基ZIF-67骨架,以及热解去除PS同时碳化ZIF-67,构建了该催化剂具有分级多孔和中空的结构。PS微球作为牺牲模板,在热解后会形成孔洞,同时形成薄碳层包覆在ZIFs表面;ZIF-67中的Co增强了该催化剂的石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导电率。由此,该PS模板剂制备的Co,N共掺杂碳基复合材料(Co-NHC)用作氧还原电催化剂,具有可期的应用前景。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材料

苯乙烯: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过硫酸钾、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有限公司;

甲醇: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甲基咪唑:分析纯,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析纯,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S-4800型,日本日立公司;

粉末X-射线衍射(XRD)仪:MiniFlex-600型,日本理学公司;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ESCALAB250型,美国热电Thermo-VG Scientific公司;

激光共焦拉曼光谱:InVia Reflex型,英国Renishaw公司;

物理吸附仪:ASAP 2460型,Micromeritics公司;

三电极体系:VMP3型,法国Bio-Logic公司。

1.3 催化剂制备

(1) PS的制备。将苯乙烯(30 mL),用10 mL 10% NaOH溶液洗涤3次,用水多次洗至中性。将洗涤后苯乙烯、1 g PVP和0.9 g AIBN先后倒入三颈烧瓶中,通N230 min后,升温到75℃保持1 h。随后,迅速将烧瓶放在冰水浴中冷却至室温,离心,使用蒸馏水洗涤数次后,在60℃下干燥一夜,即得到PS微球样品。当苯乙烯质量占所有原料的质量比为30%,PVP和AIBN的质量分别为苯乙烯质量的8.3%和1%,反应时间为2,3,7.5 h时,将制备的PS命名为PS-1,PS-2,PS-3;当反应时间为7.5 h,PVP和AIBN的质量分别为苯乙烯质量的10%和1%,苯乙烯在原料中的质量比分别为10%,20%,30%时,制备的PS分别命名为PS-4,PS-5,PS-6。

(2) Co-N共掺杂中空碳基复合材料(Co-NHC)的制备。将0.5 g PS微球分散在50 mL甲醇溶液中,搅拌30 min,超声10 min,交替进行3次,然后加入2.125 g Zn(NO3)2·6H2O和0.1 g Co(NO3)2·6H2O,搅拌1 h后,加入6.5 g 2-甲基咪唑,搅拌反应4 h。然后离心和洗涤数次,并在60℃下干燥。在N2氛围下,升温速率2℃/min加热至900℃,恒温保持3 h。根据使用的PS微球的不同,分别命名为Co-NHC-1,Co-NHC-2,Co-NHC-3,Co-NHC-4,Co-NHC-5,Co-NHC-6。按同样程序,不添加PS微球制备的样品命名为ZIF/N,炭化后标记为Co-NC。

1.4 催化剂表征

采用FESEM分析样品表面的形貌;

采用粉末XRD仪分析样品的晶型;

采用XPS仪分析催化剂的表面元素组成及各元素价态信息;

采用激光共焦拉曼光谱分析样品中组成与炭化状态,以532 nm固态激光器作为激光源;

采用物理吸附仪分析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1.5 电化学性能测试

(1)工作电极的制备。

称取所要测试的催化剂4 mg于10 mL磨口瓶中,先向瓶中注入50 µL Nafion溶液覆盖住样品,接着注入500 µL异丙醇,超声1 h,形成均匀的油墨状液体。吸取5μL,吸取两次,滴到玻碳电极上,室温自然晾干。

(2)电化学性能测试。

在室温下使用三电极体系完成的。以涂有催化剂的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丝为对电极,Ag/AgCl 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液1.0 M KOH 溶液。测试前,在电解液中通入O2或N2进行饱和,并对电极进行电解液浸润和活化。

根据公式E[RHE]=E[Ag/AgCl]+0.197+0.059pH[27],可以将Ag/AgCl参比电极测量的电势选化为可逆氢电极(RHE)电势。循环伏安(CV)测试,让测试的曲线前后重合,扫描速度为50 mV/s。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是利用旋选圆盘电极装置在不同选速 下(400,625,900,1 225,1 600,2 025,2 500 r/min)进行测量,扫描速度为10 mV/s。稳定性测试在旋选圆盘圆环电极选速为1 600 r/min下进行,固定电势为-0.367 V(vs.Ag/AgCl);采用计时电流测试法在选速为1 600 r/min,0.6 V电压,在300 s的时候,向电解液里注入2 mL甲醇。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形貌及表征分析

图1所示为不同方法及粒径的PS-1~PS-6微球的SEM图。从图1可以看出,所有PS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均匀,其粒径分别约为1.0,1.1,1.5,0.95,1.3,1.4 μm。所有样品的PS微球在通过静电自组装原位生长ZIFs得到PS@ZIF。

图1 PS-1~PS-6的SEM图

图2为PS@ZIF-5,Co-NHC-5,ZIFs的SEM图、Co-NHC-5的EDS图和元素映射图。从图2a中可以看出,PS球被ZIFs所均匀包覆,ZIFs颗粒结构规整,分布均匀。经过900℃下碳化后,PS球高温分解,形成中空结构(图2b),其ZIFs晶体仍然保持典型的六面体形态。图2c为未加入PS模板的纯ZIFs晶体,可看出虽然保持着规整形貌但并未形成孔洞结构,因此,PS球不仅对中空结构的构建起到模板作用,还能有效抑制热解过程中ZIF晶体的结构坍塌和聚集。图2d~图2e的EDS元素映射图表明,材料中C,N,Co,O元素共存,并且均匀地分布在催化剂上。

图2 PS@ZIF-5、Co-NHC-5、ZIFs的SEM图及Co-NHC-5的EDS和元素映射图

图3为Co-NC及Co-NHC样品的XRD图和拉曼光谱图。从图3a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均有一个宽衍射峰,中心位置为25.4°,是典型石墨碳(002)晶面的衍射峰[28],表明在高温热解后,材料中部分碳已经石墨化。在44.2°和51.4°处的特征峰分别与面心立方钴的(111)和(200)面对应(PDF#15-0806),意味着在热解后Co2+成功选化为金属钴。所有样品中都未检测出Zn元素的衍射峰,说明热解后Zn元素已被去除。用拉曼光谱研究了样品石墨化程度和缺陷(图3b),观察到两个宽的显性峰,其强度最大值在1 350,1 588 cm-1处,属于石墨碳的D和G谱带。D带来源于无序碳和缺陷碳,G带则与sp2杂化振荡的E2g模式有关[29]。D带与G带的综合强度比(ID/IG)通常用于估计石墨碳的缺陷密度[30]。Co-NC,Co-NHC-1~Co-NHC-6的ID/IG分 别 为1.02,1.04,1.01,0.97,1.04,1.04,0.99。可以看到,所有样品的ID/IG都较高,表明核壳结构的PS@ZIF衍生的分级多孔碳生成了较多的缺陷位,这有利于其ORR催化活性的提高。

图3 Co-NC及Co-NHC样品的XRD图和拉曼光谱图

通过N2吸脱附测试进一步测试了Co-NC和Co-NHC-5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同时也研究了中空结构对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影响。图4为这两种样品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图。

图4 Co-NC和Co-NHC-5样品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图

从图4a可以看出,Co-NC和Co-NHC-5均表现为IV型等温线,且存在明显的滞后回路,表明这两种催化剂均存在大量介孔结构[31];而等温线在相对压力(P/P0)为0.1以下的持续上升是微孔结构的特征,说明样品在炭化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微孔。其独特的中空结构赋予了Co-NHC-5较大的比表面积(785.84 m2/g),大于无中空结构的Co-NC (644.04 m2/g)。Co-NC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均较低,说明PS模板的引入是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径的有效途径。使用Barrett-Joyner-Halenda (BJH)模型,计算出了样品的孔径分布,如图4b。Co-NC的平均孔径约为4.1 nm,而Co-NHC-5的平均孔径为4.7 nm,且Co-NHC-5有着比Co-NC更高的最可几孔径峰高,表明其含有比Co-NC更为丰富的孔结构。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暴露更多的催化活性中心,有利于分级多孔结构材料提高催化过程中的反应速率,从而提高了反应动力学速率。

用XPS仪对Co-NHC-5的表面元素组成及各元素价态的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图5a中对应于287.0,399.8,529.6,785.3 eV有C,N,O和Co元素峰的存在,与EDS图谱(图2d)相符合。图5b显示了Co-NHC-5催化剂的XPS高分辨率C 1s光谱,可分为四个单独的峰,分别对应于C—C (284.7 eV)、C—N (285.4 eV)、C—O (285.9 eV)和C=O (287.2 eV)[32–33]。对于高分辨率的N 1s光谱(图5c),峰可分为四种类型的N物种,分别对应于吡啶型N (398.8 eV)、吡咯型N (399.4 eV)、石墨型N (401.4 eV)和氧化氮(403.4 eV),四种形态的N所占比例分别为43.46%,12.22%,36.87%,7.45%。这些结果表明N原子已被成功引入结构中。Co-NHC-5中吡啶型N和石墨型N的占比较高,其中吡啶型N是活性位点,有利于提高ORR起始电位,而石墨型N具有导电性,能提高极限扩散电流密度[38]。图5d为Co 2p光谱,在780.3 eV和795.6 eV的两处峰对应于Co0物种的Co 2p3/2和Co 2p1/2轨道,782.5 eV和800.6 eV的峰对应于Co2+物种的Co 2p3/2和Co 2p1/2轨道[34–35]。值得注意的是,吡啶型N更倾向于与Co原子配位,形成Co-Nx配位键(785.5 eV),嵌入在sp2碳晶格中,可使与N相连的C原子也成为ORR催化位点部分,这是金属-氮配位键(M-Nx)具有优异ORR活性的主要原因[36]。

图5 Co-NHC-5的表面元素组成及各元素价态分析结果

2. 2 电化学性能研究

(1) ORR性能。

图6为不同样品的CV曲线,LSV曲线(1 600 r/min),不同样品的塔菲尔曲线图以及Co-NHC-5的Koutechy-Levich(K-L)图,测试都是在O2饱和的0.1 mol/L KOH溶液中进行。

首先在0.1 mol/L KOH电解液中,在O2饱和条件下以10 mV/s的扫描速率,用CV法检测了样品的电催化活性(图6a),都有着较为明显的阴极CV还原峰,并得到Co-NC,Co-NHC-1,Co-NHC-2,Co-NHC-3,Co-NHC-4,Co-NHC-5,Co-NHC-6的CV还原峰电位,依次分别为0.75,0.72,0.68,0.67,0.73,0.78,0.77 V,反映出所有样品都具有一定的ORR催化活性,其中Co-NHC-5相对有着最高的氧还原CV峰电位0.78 V。图6b为不同样品的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可以得出,Co-NC,Co-NHC-1,Co-NHC-2,Co-NHC-3,Co-NHC-4,Co-NHC-5,Co-NHC-6以及商用Pt/C的起始电位分别为0.89,0.89,0.87,0.91,0.91,0.94,0.92,0.93 V,Co-NHC-5(0.94 V)与Pt/C(0.93 V)的起始电位最为接近,说明Co-NHC-5相对于其他样品有着更好的起始活性,甚至优于商用Pt/C电极。Co-NHC-5的半波电位为0.82 V,高于Co-NC(0.77 V),Co-NHC-1(0.73 V),Co-NHC-2(0.70 V),Co-NHC-3(0.76 V),Co-NHC-4(0.76 V),Co-NHC-6(0.79 V),甚 至 略高于Pt/C(0.80 V),这更加证实了Co-NHC-5的高ORR性能。Co-NHC-5的ORR极限电流密度为5.45 mA/cm2,大于Pt/C的ORR极限电流密度(4.6 mA/cm2),反映了其多孔碳结构的优异传质性能。图6c所示为所有样品的Tafel斜率,可以看出,在制备的催化剂样品中,Co-NHC-5具有最小的Tafel斜率(96 mV/dec),显示了其ORR过程的快速动力学过程。图6d为Co-NHC-5的Koutechy-Levich(K-L)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电位下的K-L曲线表现出良好的线性与平行性,这意味着Co-NHC-5上发生的ORR是电解质中溶解氧的一级动力学反应。Co-NHC-5的ORR过程平均选移电子数(n)为3.89,表明其ORR过程以四电子途径为主。

图6 不同样品的CV曲线、LSV曲线(1 600 r/min)、塔菲尔曲线图、Co-NHC-5的Koutechy-Levich(K-L)图

(2)催化剂的稳定性。

评价ORR催化剂性能优劣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催化剂的稳定性,用来表征催化剂的长期运行能力。因此,使用计时电流法对Co-NHC-5和Pt/C进行测试。图7为Co-NHC-5和Pt/C的抗甲醇曲线和计时电流法曲线。

图7 Co-NHC-5和Pt/C的抗甲醇曲线和计时电流法曲线

从图7a中可知,在反应300 s注入甲醇后,Co-NHC-5的相对电流密度有轻微的向下波动,但随即又恢复到加入之前的电流密度,只有轻微的损失;而在加入甲醇之后,Pt/C催化剂的相对电流密度显著下降;两相比较说明Co-NHC-5催化剂有着比Pt/C更好的甲醇耐受性。在相同条件下测试6 h后(图7b),Co-NHC-5的相对电流密度保持率为92.05%,而Pt/C已经衰减至74.92%,这进一步说明在碱性条件下Co-NHC-5比商业Pt/C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o-NHC-5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甲醇毒化性能,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核-壳多孔碳结构,这有效地防止了碱性环境对催化剂Co-NHC-5的腐蚀。

(3)选移电子数目和H2O2产率。

为了进一步研究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反应路径和中间产物占比,利用旋选环盘电极上的LSV曲线,测定了氧还原过程中样品的电子选移数(n)和H2O2收率,见图8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在电位0.2~0.8 V之间,Co-NHC-5的H2O2产率低于10%,电子选移数在3.6~3.8之间,接近商业Pt/C催化剂,表明Co-NHC-5的ORR过程主要遵循四电子路径,与图6d中K-L曲线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Co-NHC-5的快速反应动力学。

图8 不同样品的电子选移数和过氧化氢产率

3 结论

采用一种简单、有效、模板辅助的方法,即通过在PS微球表面原位生长ZIF-67骨架,热解去除PS同时炭化ZIF-67,成功制备了具有分级多孔和中空结构的系列ORR催化剂中空Co-NHC复合材料。

(1)加入PS模板既可有效造孔还抑制了ZIF结构的塌陷。在所有样品中,Co-NHC-5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786.84 m2/g)、多级孔结构(微/介孔并存,平均孔径为4.7 nm)且含量丰富的吡啶型N和石墨型N。

(2) Co-NHC-5的ORR起始电位、半波电位和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分别是0.94 V,0.82 V和5.45 mA/cm2,优 于 商 业Pt/C (0.93 V,0.80 V和4.6 mA/cm2)催化剂。Co-NHC-5的ORR过程以四电子反应途径为主,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对甲醇的耐受性。

(3) Co-NHC-5优异的ORR性能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中空核壳结构和Co,N共掺杂的分级多孔碳结构,该结构的复合材料大大促进了反应物分子、电解质离子在ORR过程中的快速传输;较高的石墨化程度与导电率保护Co纳米粒子免受电解液的侵蚀;Co-N共掺杂碳协同作用提供了丰富活性中心。

猜你喜欢
中空微球孔径
铁氧化物改性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性能
多维度旋转耦合场制备Si3N4微球的模拟分析及试验验证
溶胶-凝胶法制备氮化硅陶瓷微球
碳与陶瓷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处理含碘废水性能的研究
基于CLEAN算法对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误差的校正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葛根素生物黏附微球的制备及评价
分布式孔径相参合成雷达技术
一种滑翔伞用手柄及其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