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深层肌肉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

2022-06-23 03:12彭丽延徐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腰背肌群腰椎间盘

彭丽延 徐娟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笔者所在科室常见病,主要是指患者椎间盘变性,牵连纤维环受损,且髓核突起,对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造成刺激或者压迫,成为日常生活中腰腿痛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诊断疾病多选择手术方式进行干预,虽然能够改善病情,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较多患者术后出现创面瘢痕以及椎管内静脉丛淤血等并发症,对神经根滑动范围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减低肌肉活动度,增加肢体酸痛或者麻木发生的几率[1-2]。虽然组织或者肌肉能够自然修复,但期间也可加重肌肉挛缩,降低肢体功能,甚至增加疼痛[3]。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核心稳定性训练+深层肌肉刺激被提出,不仅能够刺激神经元重组,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4]。文章对此展开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8年8月—2019年5月纳入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8例。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5~58岁,平均(41.78±2.03)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3.01±1.15)年,L4~5节段30例,L5~S1节段1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26~58岁,平均(42.01±2.11)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20±1.09)年,L4~5节段28例,L5~S1节段20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5]:(1)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腰椎滑脱、类风湿或者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脊髓肿瘤或者椎间盘感染者。

1.2 方法

研究组:(1)核心稳定性训练:①侧卧支撑:选择侧卧位,选择肘关节支撑机体,下肢以足踝作为支点,保证机体处于侧位向上提起状态,并呈直线,持续10 s;②俯卧支撑:选择俯卧位,选择双肘以及双脚作为支撑点,使机体呈现悬空状态,持续20 s;③双脚搭桥:选择仰卧位,屈髋关节以及膝关节,通过腰背发力,提起臀部以及右下肢,并将双肩、左脚做为支撑点,保证机体双侧髋关节在空中呈直线,持续10 s;④仰卧位起坐:选择仰卧位,屈髋关节与膝关节,并将双手环抱胸前,通过腹肌支撑,并进行起坐动作,若双肩距离床面10 cm即为完成;⑤侧卧位半身上抬:选择侧卧位,选择肘关节、膝关节支撑机体,并向上提起机体,持续20 s;⑥跪位对角线支撑:选择跪位,利用双手以及膝盖支撑,并将上肢伸直,屈膝90°,水平伸直左侧上肢,向后伸直右下肢,重复进行5次。

(2)深层肌肉刺激:选择振动式物理治疗仪(G2000型),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将柔软毛巾对折后放在治疗位置,挑选直径25 mm的振动探头,调整频率40 Hz,防止对骨性标志位置进行刺激,将探头放在竖脊肌、腰方肌、梨状肌位置,并沿着肌肉纤维方向进行迂回移动,速度控制在5 cm/s,反复5次。将振动探头放在扳机点,各扳机点静止5 s,反复5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操作应与手术切口保持10 cm的距离。

对照组:选择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方式与研究组相似。两组共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干预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测定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平均功率、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值)、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随访1年,记录两组复发率(髓核未完全回纳,劳累或者扭伤腰部后再次突出即判定成复发)。

总有效率[6]:干预后相应症状消失,JOA改善率超出70%,恢复正常生活为显效;干预后相应症状减轻,JOA改善率40%~70%,活动限制好转为有效;干预后未获得上述结果为无效。总有效率是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VAS评分[7]: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可忍受;4~6分为中度,尚可忍受;7~10分为剧烈,难以忍受。

JOA评分[8]:满分29分,25~29分为腰椎功能优,10~24分为良,低于10分为差。

ODI评分[9]:满分5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高出对照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相关评分的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AS、JOA、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评分的对比(分,)

表2 两组相关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 VAS JOA ODI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8) 7.23±1.41 3.11±0.67 20.54±5.81 12.44±4.06 40.93±2.58 20.77±1.02对照组(n=48) 7.30±1.33 5.24±1.70 20.70±5.69 16.91±5.36 41.15±2.70 28.36±1.43 t 值 0.250 8.076 0.136 7.037 0.408 29.937 P值 0.803 0.001 0.892 0.001 0.684 0.001

2.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腰痛、坐骨神经痛、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度减低的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组别 腰痛 坐骨神经痛 脊柱侧凸 腰椎活动度减低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8) 2.76±0.82 1.01±0.30 2.31±0.75 0.75±0.22 2.07±0.63 0.66±0.21 2.18±0.70 0.52±0.13对照组(n=48) 2.69±0.79 1.58±0.46 2.42±0.70 1.30±0.41 2.11±0.60 1.07±0.32 2.38±0.73 0.97±0.30 t 值 0.426 7.191 0.743 8.189 0.319 7.421 1.370 9.536 P值 0.671 0.001 0.459 0.001 0.751 0.001 0.174 0.001

2.4 两组复发率对比

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4.17%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率对比

2.5 两组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

干预前两组的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平均功率、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高出对照组,但腰背屈/伸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

表5 两组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

组别 平均功率(W) 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Nm) 腰背屈/伸比值(%)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8) 30.25±5.34 45.59±2.35 67.48±6.82 83.29±8.02 83.67±4.87 71.25±2.36对照组(n=48) 30.17±5.22 39.36±3.14 67.51±6.43 75.44±7.36 83.90±4.22 79.51±3.41 t 值 0.074 11.005 0.022 4.996 0.247 13.800 P值 0.941 0.001 0.982 0.001 0.805 0.001

2.6 两组炎性因子的变化

干预前两组的炎性因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IL-6、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炎性因子的变化(pg/mL,)

表6 两组炎性因子的变化(pg/mL,)

TNF-α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8) 135.24±8.37 80.33±2.46 2.69±0.89 1.07±0.35对照组(n=48) 135.01±8.51 107.29±4.55 2.88±0.95 1.45±0.48 t值 0.133 36.111 1.011 4.432 P值 0.894 0.001 0.315 0.001组别 IL-6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在L4~5或者L5~S1节段,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酸胀等,严重者甚至降低其日常活动能力。但研究显示[1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不仅与手术结果存在关联,同时受到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若能够选择有效的干预方式,可减轻手术位置的水肿症状,促进腰椎功能快速康复,因此如何选择成为关键。

临床以往多选择深层肌肉刺激进行干预,其中利用频率探头机械振动,并缓慢提升刺激强度直到深层肌肉,同时反复牵拉机体的筋膜、肌肉以及韧带,对肌肉神经元进行刺激,并提升肌梭敏感性以及γ神经元活性能力,缓解肌肉挛缩的紧张性,有效提升肌肉舒张强度。加上振动波能够提升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消除炎症反应,并快速缓解疼痛,改善术后挛缩的肌肉弹性。但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突出,局限性较大。因此临床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效果更好,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疼痛并增强腰椎功能,为预后提供保障[11-12]。文章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高出对照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4.17%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VAS、JOA、ODI评分、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炎性因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同时减低复发率,并缓解疼痛及炎性反应,增强腰椎功能,促进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改善,提升生存质量。其中平均功率、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值属于评估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以及肌力平衡的主要指标,患者经核心稳定性训练+深层肌肉刺激后,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腰背伸以及拮抗肌群的平衡,同时增强腰背肌群的肌力,保证脊椎稳定,促进病情快速康复。另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长时间受到压迫,其核心肌群丧失正常生理的神经支配,从而产生萎缩现象,加上手术治疗可能过度拉扯肌肉腱[13]。因此核心稳定性训练中以竖脊肌为主,通过侧卧支撑、俯卧支撑、双脚搭桥、仰卧位起坐、侧卧卧半身上抬、跪位对角线支撑等训练,促进神经根水肿以及炎症反应消失,并维持神经根的牵拉力量,使其处于被动以及垂直活动,可有效防止神经根与其他组织出现粘连[14]。因此患者反复接受训练后,可改善其组织间压力,提升腰部血流以及代谢,并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反应,同时改善肌肉的紧张力,防止静脉血液瘀滞,为肢体功能恢复提供前提保障。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深层肌肉刺激的效果突出,可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感,缓解相应症状,促进炎性反应消失,增强腰椎功能及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减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腰背肌群腰椎间盘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腰背酸痛抖小腹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