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娇 林颖 康育兰 郑月英 刘莉萍 余仙容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活产婴儿,因为其胃肠道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其饮食与妊娠晚期饮食接近。分析母乳优势,属于早产儿最佳饮食,因此开展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来说,十分适合,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后果发生率,例如视网膜病变、院感等,可以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有效促进。然而,住院早产儿与母亲分开,导致母乳喂养难度较大。有研究表明,在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率高达77.0%,意味着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不甚理想[1-4]。因而如何提高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为此科室自2019年1月起开展主题为“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改进母乳喂养方法,进展顺利。现作如下报告。
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开放病床170张,其中早产儿床位60张,均为无陪病房。纳入标准:在科室住院的早产儿;医嘱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而不宜进食的患儿;母亲患有不宜母乳喂养疾病的患儿。选取科室2018年2—7月756例早产儿为对照组,男孩441例,女孩315例,平均胎龄(34.00±0.82)周,平均体质量(2.07±0.58)kg;2019年1—6月934例早产儿为观察组,男孩532例,女孩402例,平均胎龄(34.00±0.56)周,平均体质量(2.06±0.56) kg。对比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明确本次研究工作流程,并愿意参与配合相关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不增加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常规一般患儿母乳喂养方式,即入院宣教(包含简单母乳喂养宣教)、家属送母乳至病房、予患儿开展母乳喂养及护理。
1.2.2 观察组方法 除了以上护理干预,观察组母乳喂养中还需要融合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具体措施步骤如下:
(1)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选定项目主题,建立由1名护士长、4名主管护师、3名护士组成改进小组,护士长为组长。确立项目主题为“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2)现状调查及要因分析:各组员对收集调查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及讨论。住院早产儿与母亲分离,家属送母乳至病房喂养。导致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低的因素归结为两方面:院外因素、院内因素。院外因素:母婴分离,母亲不能亲自照顾婴儿,削弱母亲哺乳的动机,从而影响母乳的分泌;家属母乳喂养观念淡薄,缺乏相关知识,没有正确采集、储存及运送母乳,导致母乳污染或变质。院内因素:进行登记母乳喂养信息、指导早产儿妈妈进行母乳采集、储存母乳的相关要求、接收母乳的具体流程、母乳喂养流程等不完善;护士对家属开展相应宣教,尤其是母乳喂养宣教,分析得出,因为家属文化水平不同,在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因为以上诸多因素存在,宣教效果不一定良好,在此期间,若没有及时对其进行追踪和适时强化,也会导致母乳喂养率下降;对于护士来说,本身可能存在母乳喂养知识不全面情况;宣教内容老旧乏陈等。
(3)计划制定及实施: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改进计划表。全体组员以头脑风暴式拟定对策,最后整合为以下几条对策:①对母乳喂养的宣教进行有效强化:科室指派专人负责,设立家庭课堂,普及母乳喂养专业知识,告知好处,强调母乳的正确收集、储存、运输方式;告知科室妥善接受母乳,对流程进行完善,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宣教乳汁分泌促进方法。对家属进行宣教内容考核,合格者加印母乳喂养宣教合格印章。此外,在微信平台上制作专属二维码及母乳喂养宣传单,健康宣教不局限于科室,且改进宣教内容,图文并茂,使母乳喂养宣教效果最大化。②强化科室的培训力度:科室护理人员均需要参与培训考核,成绩挂钩绩效,促使护理人员提高母乳喂养知识认知。③对接收及储存母乳进行规范管理,专人负责,将接收登记本设计,每天定时接收母乳,查看母乳宣教合格印章及是否冷链运送,并按要求对母乳质量以及早产儿个人信息进行检查并做好登记,一定要签名。放入冰箱保存接收的母乳并由专人每天检查、登记温度、签名,确保母乳新鲜。④对母乳喂养的流程进行优化,喂养时优先母乳。⑤开展咨询以及随访并做好指导以及干预。构建母乳喂养咨询室,安排专人解答家属的困惑或问题。对已出院的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有疑惑者给予指导。
(4)验证和确认:护士长抽查监督相关岗位护士是否严格遵守改进后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新的问题,或有更优的改进方法,则作为下一次质量持续改进内容。持续统计母乳喂养率较前明显提高则表示有效。
统计对比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早产儿例数/总例数×100%,分子为实际母乳喂养的例数总和,分母为早产儿总例数,计算百分率。住院早产儿护理记录单提供数据,比较改进前后母乳喂养率变化。统计对比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分别为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与吮吸持续时间。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 [例(%)]
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入院后(53.64±12.83)min,吮吸持续时间为(22.78±9.36)min,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的比较(min, )
表2 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的比较(min, )
组别 母乳喂养开始时间 吮吸持续时间对照组(n=375) 76.21±13.09 15.63±9.23观察组(n=672) 53.64±12.83 22.78±9.36 t值 35.633 15.711 P值 <0.05 <0.05
持续质量改进基础是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对过程管理十分重视,是一种质量控制理论,其中环节质量控制步骤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步骤。已有报道指出[6-10],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意义重大,对于科室医务人员来说,可以将其充分调动,还可以有效提高早产儿家属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积极作用。科室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对规范管理母乳喂养接收以及储存等流程进行不断加强,促使母乳喂养率提高,确保母乳质量合格,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不断提高早产儿的护理质量和其家属的满意度。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早产儿尽早开展母乳喂养,促进早产儿各项身体机能恢复,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母乳喂养意识,规范和加强了母乳喂养宣教。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可促进早产儿母乳喂养规范化,从而为早产儿提供高质量的母乳喂养,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加速早产儿生长发育[11-14]。
由于母婴分离,住院患儿母乳喂养须通过母乳采集、运送、接收、消毒、储存等一系列流程,与直接母乳喂养相比,增加污染机会,在监督管理以及对症处理时,若发生不恰当情况,会导致医院感染情况发生。因此,对于住院患儿来说,一定要重视其母乳喂养管理。对母乳喂养进行倡导,对质控环节进行强化,保证患儿安全进食,通过对母乳执行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组试验中,小组对早产儿母乳采集、运送、接收、消毒、储存及喂养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强化,降低母乳污染的发生率[15-19]。
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不断加强孕产期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社会以及公众通过不断提高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且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二胎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益处有过切身体会,从而采取母乳喂养的积极性也更高。文章的研究成果也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母乳喂养的全面支持。本研究将传统的母乳喂养宣教模式与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灌输式口述宣教的基础上增加微信平台宣教课程,使得原本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将患儿家属认知度提高,同时提升其对母乳喂养的重视度,将家属运送母乳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叶茹明等[20-22]的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极大促进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使更多的早产儿受益于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针对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母乳喂养率明显增加,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获得有效发挥,促进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品质优良。鉴于本研究仅局限于早产儿住院期间,尚未追踪早产儿出院后期的母乳喂养情况,今后可对这方面作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