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的CI患者全流程健康管理效果研究

2022-06-23 03:12肖淑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依从性流程差异

肖淑烽

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CI)是较为频发的脑血管疾病,病因是脑部供血动脉发生闭塞或是狭窄改变,诱发脑供血不足,患者症状为头晕、意识模糊和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下,CI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有较多后遗症,如失语和偏瘫等,远期疗效欠佳。研究显示,由脑心健康管理师主导,为CI患者采取全流程健康管理能够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不良事件[2]。健康管理师属于新兴健康管理职业,同时兼具营养师、预防医学医师、心理咨询师和健康教育咨询师等职能,能够从心理与社会等层面实施疾病健康管理,进而改善CI患者预后。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月入院的CI患者158例,用于分析脑心健康管理师在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落实于2018年11月—2020年1月,统计CI患者158例。随机法分组后,A组79例,男患者∶女患者为42∶37;年龄41~77岁,平均(59.21±0.75)岁。B组79例,男患者∶女患者为45∶34;年龄42~79岁,平均(59.58±0.6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技术确诊为CI;初次发病患者;对研究知情而且同意。排除标准:伴心肝肾功能不全;伴精神障碍;中途退出。

1.2 方法

B组采取常规化全流程健康管理:入院后对患者的病史、合并症、用药史和疾病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由责任护士讲解健康知识,并对患者进行饮食和并发症指导。出院1年内每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并告知复查时间。A组在全流程健康管理中加入脑心健康管理师,其临床经验超过5年,同时纳入营养师1名,责任护士5名,健康管理内容为:(1)入院评估:脑心健康管理师负责评估患者病情,将其基本资料整理成电子档案,定时更新。营养师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自理能力与疾病高危因素,而后由脑心管理师结合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并整合患者的心理特点、社会背景和家庭条件等因素拟定健康管理方案。健康管理师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与治疗工作,主动与其沟通,建立紧密的护患关系。(2)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选择教育形式,可口头宣教或视频播放疾病知识。脑心健康管理师每周举办1次总结会,对患者的上阶段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明确下阶段治疗内容,一对一答疑并针对性指导患者的用药情况。(3)饮食与心理指导:询问患者的运动喜好,为其选择音乐疗法、慢走、散步和肌肉放松法,目的是调节情绪,放松心态。营养师对患者的每日营养需求量进行计算,拟定营养方案。营养师汇总患者在现阶段的营养状态并反馈给脑心健康管理师,共同监督患者的饮食情况,要求其戒烟戒酒,适度运动。(4)康复训练:健康管理师评价患者的身体状态后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先进行伸展运动,每次15~30 min,每日1次,而后延长训练时间。(5)出院指导:健康管理师与患者进行QQ和微信交流,每周推送疾病知识1~2次,在线为患者答疑,并监督其院外康复训练情况。出院后3、6、12个月进行家庭访视,做出全面的健康指导。

1.3 观察指标

(1)心理健康改善情况,入院后,随访1年。依据国际心理问题评分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患者心理问题情况进行评分,重点提示焦虑、抑郁、紧张及恐惧等心理问题,设计满分为5分,认定评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2)健康知识掌握度:随访1年,根据相关文献和循证医学拟定CI知识掌握度调查问卷,且问卷经院内专家审核和优化,内容为定期复查重要性、遵医嘱用药重要性、抗凝过量与不足的症状、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自我监测等。完全掌握:患者能够准确回答以上知识;基本掌握:患者能够准确回答以上知识中的2项以上;未掌握:患者无法回答以上知识。(3)治疗依从性:随访1年,治疗与随访过程中,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规范化遵医嘱用药,对治疗与随访工作的配合度高;基本依从:基本能够遵医嘱用药,总漏服或错误用药次数不超过4次,对治疗与随访工作基本配合;不依从:总漏服或错误用药次数超4次,对治疗与随访工作不配合。(4)应对方式:随访1年,利用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3]测评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11分、合理化10分、求助9分),消极应对方式(幻想10分、自责10分、回避10分),积极应对方式评分越高越好,消极应对方式评分越低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表示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问题改善评分情况统计

管理开始前,患者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心理问题评分均超过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的管理后,患者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A组管理后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问题改善评分情况统计表(分, )

表1 两组患者心理问题改善评分情况统计表(分, )

组别 紧张 焦虑 抑郁 恐惧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A 组(n=79) 4.04±0.22 1.04±0.17 4.22±0.33 1.12±0.11 4.13±0.21 1.11±0.41 4.22±0.22 1.15±0.18 B 组(n=79) 4.01±0.24 3.21±0.24 4.12±0.27 3.14±0.20 4.15±0.25 3.07±0.35 4.24±0.21 3.22±0.13 t 值 0.819 65.579 2.085 78.659 0.544 32.316 0.584 82.863 P值 0.414 < 0.001 0.039 < 0.001 0.587 < 0.001 0.560 < 0.001

2.2 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

A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为97.47%,B组为88.61%,A组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A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8.73%,B组为91.14%,A组依从性比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开始管理前,两组患者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幻想、自责、回避等项目的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管理后,患者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管理后,A组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B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

表4 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

时间 组别 解决问题 合理化 求助 幻想 自责 回避管理前 A 组(n=79) 5.40±0.86 4.66±0.57 4.18±0.54 6.22±0.48 5.86±0.49 6.14±0.85 B 组(n=79) 5.41±0.84 4.62±0.55 4.20±0.52 6.21±0.43 5.89±0.48 6.16±0.84 t 值 0.074 0.449 0.237 0.138 0.389 0.149 P值 0.941 0.654 0.813 0.890 0.698 0.882管理后 A 组(n=79) 9.15±0.97 5.57±0.78 6.59±0.78 3.32±0.34 3.84±0.21 4.02±0.39 B 组(n=79) 7.81±0.92 4.98±0.82 5.30±0.71 4.68±0.39 4.10±0.26 5.19±0.42 t 值 8.909 4.634 10.871 23.363 6.914 18.14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CI患者需要接受系统化对症治疗,同时辅以全流程健康管理,以减少远期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性。常规化全流程健康管理以统一化标准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缺乏特异性,干预效果有限[4]。现阶段,脑心健康管理师积极参与到全流程健康管理工作中,其健康计划的制定、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均能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可以拉近管理师与患者间距离,进而获得患者的高度配合[5-6]。脑心健康管理师可以从患者心理、康复训练和营养状态等层面进行健康管理,院外继续进行延续性护理,可以及时解决健康管理问题,动态化监测患者的康复训练和饮食情况,评估其病情变化,因此健康管理措施的科学性更强[7]。在全流程健康管理过程中设置脑心健康管理师角色不仅能够发挥健康指导职能,还能发挥监督职能,有助于患者规范自身行为,因此可以预防疾病复发[8-9]。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管理开始前,患者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心理问题评分均超过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的管理后,患者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A组管理后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97.47%)高于B组(8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脑心健康管理师从患者入院起便开始进行健康评估等干预,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健康认知度,针对性制定健康管理措施。其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选择科学教育方式,可以提高患者对于诊疗知识的了解度[10-11]。A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8.73%)高于B组(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脑心健康管理师可以个体化拟定用药计划,向家属讲解按时用药的重要性,且注重护患沟通,可通过和蔼态度和专业技能获得患者信任,进而提高其依从性[12-13]。管理后,A组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B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脑心健康管理师能够为患者进行及时且全面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自身负面情绪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进而主动调节情绪,积极应对疾病治疗[14]。此外,在与脑心健康管理师的长时间交流过程中,患者能够潜移默化的接收正能量,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可提升其希望水平[15-17]。

总之,脑心健康管理师可以保证CI患者全流程健康管理的规范化和人性化,可以提升患者的知识掌握度和依从性,使其积极面对疾病治疗,利于病情转归。

猜你喜欢
依从性流程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