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红
【摘要】心理上孩子和母亲没有分离,会造成“自我”的相互侵犯,双方自我错位,双方自我削弱与缺失,互相控制,孩童方尤为严重,慢慢发展成孩子控制母亲,出现许多问题情绪和行为;孩童长大成人后,如果“自我”还是没有找回,那么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在替母亲活,随着母亲的离世,孩子往往陷入抑郁状态。通过专业系统的BET整合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走向健康和重生。
【关键词】抑郁症;母子心理一体;自主;重拾自我
一、案例背景
接触来访者是在一次一大型企业为其员工组织的团体减压心理辅导中。此次团体减压我们采用的是催眠加绘画方式:首先会心团体谈话方式探索压力源,其次团体催眠方式释放舒缓压力情绪,最后曼陀罗绘画方式轉化呈现压力情绪。
该来访者衣着得体,妆容精致,神情漠然,团体辅导的时候参与度并不高,独自呆着一个角落,全程比较安静,基本不与其他人及咨询师互动。我们预想团辅结束之后她一定会及时离开,但出乎意料的是团辅结束之后,她并没有马上走,而是等了好一会儿,大家离开得差不多了,她拿着自己画的曼陀罗小心询问:老师,可以帮我看一下吗?
二、咨询过程
求助者,女,32岁,为一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母亲一年前离世。原生家庭中还有姐姐和弟弟。核心家庭有两个孩子,老公、公婆。核心家庭成员互相关爱,和谐温馨。
主诉:母亲去世一年多,自己一直沉浸在丧母的悲痛里走不出来。很多时候想着母亲的去世就会哭,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一开始还以为是母亲刚刚离世自己太过悲痛造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应该能好起来。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情况没有好转,反倒越来越糟糕,眼泪没有止尽,情绪也没有好转。甚至近期发现没有任何事情能提起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力,包括孩子,爱人,工作。
大部分时候自己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上的表现都还可以,一般人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问题,可以维持基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但只有自己知道,一旦空闲下来,自己就会流泪,平时对生活没有任何的兴趣,对老公孩子也没有什么爱意,只有无尽的悲痛,很多时候想过一了百了。用自己的话说就是:都是撑着!
原本以为自己假装得很好,但是其实家人和同事都知道自己的痛苦,这次来咨询也是家人和领导推荐过来的。自己也意识到出了问题,想要积极寻找方法改变。
三、咨询师分析与咨询方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三姐弟都陷入抑郁状态!姐姐弟弟不存在“最后时刻没有陪伴母亲”的遗憾,为什么也陷入了抑郁状态呢?
由此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共性的问题:为什么母亲去世,姐弟三人都抑郁了?或许并不是遗憾的问题。
来访者的爸爸在其13岁时去世,当时姐姐16岁,弟弟11岁,均处于青春期。
从那个时候开始,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为了让他们姐弟三人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母亲是非常辛苦的,白天晚上都要工作。
孤儿寡母的家庭,他们姐弟三个也是非常体谅母亲,非常能跟母亲一体的。在心理上他们非常理解母亲,通常表现为母亲希望他们怎么样,他们都会努力做到那样。比如母亲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他们就会压抑自己想玩的本性好好学习;比如女孩子爱美,男孩子贪玩,全都让位给了母亲辛苦赚钱不易,我们不能乱花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才对得起母亲……
三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心理、自我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父亲的骤然离世让他们母子四人在心理上结成了同盟,孩子们在青春期的追求自我同一性等正常的成长节奏被打乱,被迫无奈选择了和母亲一体(不一体可能无法存活)。这个时候他们其实都不是在为自己活:孩子们可能是在为母亲活,而母亲又是在为孩子们活。自我彼此混合,彼此侵犯,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所以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或者说心理上的这种自我已经是一体了,母子四人一体!
既然为一体,谁的离去对四个人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母亲去世,姐弟三人都抑郁。
心理一体,会很强大,这是一种状态,分离之后,每个个体心理也强大,这是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基本目标。表面上看他们发展得很好。往后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分离的问题。现在看来问题出现了,似乎成长的契机也出现了!
那么成长的契机在哪?
契机对于我的来访者来说,恰恰就在于母亲的离世。
她这么难受了一年,其实对她来说是可以成长的。从她父亲去世的那一刻起,她们就和母亲共生了,她就替母亲活,母亲也替她活。
母亲去世之前让她放弃照顾自己回去工作,这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同质事件,形成了模式。就等于她从13岁开始一直到母亲去世这段时间,其实所有的事情她应该都没有为自己做主,为自己活,而是削弱自己的意愿,按照母亲的意愿来活。
当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产生了“母亲重病在塌,照顾陪伴母亲最后一程的”强烈意愿,这种陪伴照顾病榻上的母亲只有一次的强大自主想法,她都没有办法做到,自我是很弱的,弱到反复怀疑自己,和自己的感受断了连接,能看见,能听见,就是感受不到!
这个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共生”。共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互助,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
毫无疑问她跟母亲是共生的,才会出现母亲走了之后那么久她都没有办法走出来,她觉得自己心里真的很空,时不时地想起来就很苦流泪,割断了自己的感觉,不由自主地深陷抑郁。
表面上看是共生关系的破裂,实际是缺乏了自主。自主之后才是独立!但她的经历之中又蕴藏着转机。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社会人格发展阶段的观点,自主性的萌发是个体在1.5岁到4岁之间,这时的孩子对生命,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如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个体就产生了自主意识。随着一次次尝试,能力得到发展,独立性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我们常说的意志力也在自主性基础上发展的。自主是先于独立的。
经过详细询问及分析引导,结合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及困扰事件,我们让来访者清晰地意识到:是“自主性”缺失导致自我的削弱,自己对生活已经失去掌控感,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连流泪都是不由自主的。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 S.费尔德曼.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四版)[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