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转化教育的思考

2022-06-20 15:12丁兆敏
黑河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转化学困生

丁兆敏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舍弃任何一个孩子,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困生;转化

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家长和教师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化的方法,以此来破解学困生转化的难题。同时,转化学困生工作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转化因非智力因素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就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的问题谈一谈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是指智力和身体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教师家长的反馈意见、家庭情况等方面分析,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一)学习习惯问题(作业拖沓等)。多数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多地依赖他人,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依靠简单的重复记忆和练习来应考。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增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完不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困生。

(二)学习方法问题(听课质量差等)。小学阶段学习兴趣没有激发出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对初中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依旧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慢慢地丧失了信心,加之自己懒散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学困生。

(三)生活习惯的问题(迟到、溜号、旷课等)。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长辈溺爱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难,依赖性强、思维懒惰、贪玩,不能积极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学困生。

(四)家庭问题(单亲、随迁、留守等)。受家庭环境或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使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缺位,加之家庭育人环境差,导致孩子情感的缺失。如今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孩子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而迷恋上了追剧和网络游戏忽略了学习,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学困生、辍学生。

(五)社会问题(金钱论和读书无用论)。受不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过多的接触和目睹了外界不良环境,致使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了学困生。

(六)教师问题(育人方法等问题)。教师缺少育人经验和情感沟通技巧,没有走进学生心里。教师的语言和态度很容易影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一些头脑灵活但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因学习动机和情感认知方面有偏颇,对教师有看法而导致学习懈怠。

(七)疫情问题(手机网络带来的弊端)。线上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无法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监控,全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线上教学学生自控能力占主导作用,家长如果监督不到位,孩子就会利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追电视剧,导致线上学习效率低,线上考试成绩虚假,致使孩子出现了抄袭、说谎等自欺欺人的不良行为。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内因和外因的缘故,造成了学困生的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形成了一些心理特征。

(一)依赖心理严重,自觉性较差。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专注力不集中,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遇到难题有畏难心理,不愿思考导致主观能动性不强,只能依赖教师给出答案。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导致坐不住板凳,不自觉地扰乱课堂纪律,也不愿意承认和改正错误。

(二)情绪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学困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情绪变化大,得到表扬就兴奋不已,受到批评就情绪低落;跟不上学习进度或没听懂时就会开小差,极容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指责批评,造成心理伤害而导致焦虑、抑郁。虽然有的学生有进步心,希望取得优异成绩,得到教师的重视、同学的认可、家长的鼓励,但是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和难点的增加,学生极易产生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奋发向上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三)认知水平低,心智不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没有形成稳定的是非观念时期,加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配合不同步、不协调、不统一的情况,导致他们出现自卑、逆反等心理问题。加之家长在学习上过多地指责,让孩子体验不到成功感,形成任性孤僻、心智薄弱的性格特点。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要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效辅导和督促方能实现。

(一)尊重学困生,给予更多关爱

想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尊重他们,教师和家长要以平等心、平常心和平静心来面对他们,要对他们的人格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和家长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灿烂的笑脸、一个祝福的手势,都能让孩子找回自信,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爱孩子就要让其体会到爱,体会到爱的前提就是尊重,有爱的孩子就会有迎接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从而形成积极的乐观心态。

(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常来说,会做家务的孩子,能更加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每一份家务背后的付出,一餐一饭的不易和父母长辈的爱。做家务,能让孩子拥有强大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也能让孩子在家务劳动过程中训练做事的耐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当孩子能熟练地做家务,并且将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时,能无形中增加快乐和自信。

(三)重视体育运动。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加强体育运动,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使其增强体力、精气神十足、思维活跃,还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面对输赢的心态,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让孩子懂得人生路上的各种胜利都是需要有实力的。

(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由内在的认知决定的,在音乐和美术中选取孩子喜欢的一至两项进行学习。还应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建立和谐、建设性的思维,训练想象力,从而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思想就是力量,会思维的孩子才能愿意主动做事,当孩子内在世界的思维被艺术细胞唤醒的时候,就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使他们困惑的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

(五)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中切忌走极端,加倍的爱和加倍的约束,期待过高或过于沉默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爱孩子不能无条件的付出,也不能不闻不问或者拔苗助长,种子在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一定要等到那个时间点,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协助学校延伸教育内容,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学会与孩子沟通,提升育人水平。

(六)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困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经常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能学好的信心。学生之间可以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七)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提升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如在管理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实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把班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我教育提升的作用。

(八)制定学困生帮扶制度。学校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和台账,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细化,如:学习好的学生可能有心理焦虑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性格孤僻问题,随迁子女有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的问题等等。各科教师要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将育人的工作细化,与家访工作、控辍工作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身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建立学困生帮扶台账,并记录存档,做到有的放矢。

义务教育阶段学困生的转化和教育问题应该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心、關爱与帮助。只要家校密切配合、团结协助,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与学困生以诚相待,积极探究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持之以恒地落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关怀体贴,循循善诱,就一定能让学困生迈向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家铿.论中学生差生的评定标准、类型、成因与转化[J].教育研究,2006,(18).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转化学困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