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妙月
摘要: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由此可见,文言文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里举足轻重。文言文教学注重于品情、品味,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入情入味”?对于初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小学中年段学生来讲,没有足够的学习信心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如何品悟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道理,在思想、行为上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感悟,教学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品悟;“四情”
文言文不仅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道德修养和积淀,更是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同时对于提高和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统编教材在中年段就已经开始并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安排了文言文基础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中年段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收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
一、引趣导情
现在我们常说的打造品质课堂,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最基本要学生对其感兴趣才有教学品质之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爱上学习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觉得陌生和新奇,课文不像之前所学的课文,文意难懂,又不好读,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营造恰当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司马光》时,可首先向全体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大概都曾经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约是九百多年前从中国南方流传下来的,故事最先是什么样子你们想知道吗?顿时,教师的话引起了学生好奇,学生心里都在等待文本的出现。此外,《司马光》一课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在第一次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尤为关键。引出文本后,充分地利用古筝音乐配乐,引导示范学生朗读,课堂弥漫“古”味。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循序渐进,渐渐地融入。
二、创境入情
“难读”“难懂”造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也同样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有一种逃避甚至畏惧的心理。因此,教师用言语鼓励、组织小组合作分享、学习情况分析、学习经验介绍、推荐有关电视节目等多种方法,从学生心理学的层面上让学生消除学习忧虑,愉悦心情。其次打通文言文与学习现代文的沟通桥梁,鼓励学生收集并阅读古代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人故事等,在程度上拉近文言文表达与现代汉语表达的距离感,使得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温故而知新”的心理体会,由此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消除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不安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多媒体介入,进入视听情境;表演体验,进入现实生活情境;简笔图画,进入直观情境;语言渲染,进入情感情境。由此推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在轻松、贴近生活的學习环境进行文言文学习。
三、诵读品情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充分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最直接触动和吸引他们的往往也就是通过教师那一段别具语言和韵味的范读。如《司马光》里的“众皆弃去”一句,如果不准确地划出朗读节奏,学生很容易把课文朗读成“众皆/弃去”,又如《精卫填海》一文中的“溺而不返”,学生很容易把课文朗读成“溺而/不返”或者《守株待兔》一文里“因释其耒而守株”等等这些朗读语句的节奏停顿,学生都容易在朗读中弄错。
接下来就是教师可以指名读、反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真正读准的课文或者句子,可以让一个好的学生反复的领读。逐句、逐段、反复数次的细读,让每位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实践过程中初步掌握正确的文言断句、重读和诵读规律,充分体味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最终使每位学生都能把所读的课文章节中的每个语句读顺、读流畅。
1.划分节奏,诵出“韵”味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其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文言文朗读讲究的是音韵,诵读时把握好旋律和节奏,以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准确地诵读出节奏的技巧和方法,就一定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文言文的旋律和韵味。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
2.调动主观,诵出“情”味
学生在刚刚开始诵读《精卫填海》的第一段课文时,有的学生很快就完全地进入了角色,感受到了文言文诵读的乐趣和诵读快感。如果一个好的学生在文言文诵读中能够很好地做到透过自己所诵读的文字,调动自己主观的情感,与作者情感共进意境实现共鸣,很快就读得出文言文的“情”味。
3.反复吟诵,诵出“意”味
文言文短小、精炼,文字音韵,或柔软,或刚硬,或明快,或内敛。只有通过诵读、反复地的吟咏,才能把这些有意味的文言、文字如一幅幅呈现于眼前生动、鲜活的画面。如《囊萤夜读》一课,学生通过多次的反复诵读,有些学生身临其境,透过字里行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胤些学生以夜继日读书的方块字画面。
四、想象悟情
想象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具有跳跃性,有限的语言文字内,潜在大量信息,学生的每一种想象,只要能够成立,也都可视作合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引导和让学生真正地深入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学生分小组自由地交流互相讨论复述课文内容,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进一步达到共同提高的主要学习目的,特别是对一些课文的关键词和重点难句的学习,更侧重于对课文的讨论和深入理解,讲述一个好的课文故事本身的目的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反馈和体验。可先是让学生自由地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自由想象、大胆表达。教学《精卫填海》,让学生讲述课文故事前,向学生大胆地提出:把故事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普通汉语,要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讲述,可以让学生关注课文插图中人物精卫的声音和动作、飞翔的身体姿态和想想大海的汹涌澎湃等,展开自由想象,想想当时海上的自然环境多变、精卫在填塞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等,把课文故事的内容讲清楚。然后,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点拨,进一步给予启发。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尤为突显,更加深入地理解整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在教材之中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文言文,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品味它的美。总之,文言文的品悟教学必须是充分地结合文本内涵和学生实际,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其快乐学、我会学,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我们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_www.jingpinwenku.com
[2]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孔如良
[3]浅谈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文章-金台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