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忆心
摘 要: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时教师应关注游戏教学方案的构建与落实。围绕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点完成游戏活动的构思,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音乐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素养与能力的进步。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音乐;实践探究
引言
游戏引入音乐课堂不是将课堂时间让学生玩,而是将音乐欣赏内容与知识学习内容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此过程可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完成音乐鉴赏能力、演唱能力的积累,最终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
一、游戏运用在音乐教学的原则
音乐课堂授课环节如何确保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应重视游戏的应用效果,以游戏为探究路径,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与音乐素养。为保证策略探究更具有实践价值,下述内容侧重游戏运用在音乐教学的原则进行总结。第一,价值性原则,因音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宝贵,游戏引入的目的不能是单一的,应充分结合教学意义与引导价值。通过游戏调动音乐课堂学习氛围,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完成音乐鉴赏内容,最终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强化[1]。第二,针对性原则,游戏教学运用的最终效果作用在学生身上,其原因是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课程教学重点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游戏主体,将游戏教学的实施作用全部指向学生。第三,形象性原则,小学生年龄有限,任何教学方案的运用均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效果。游戏运用环节,游戏类型应该是多种多类的,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音乐课中游戏教学模式
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区别于其他学科,因此采取游戏教学方案教师应关注学生节奏感训练,重视音乐知识与游戏的串联,并通过综合艺术表演帮助学生形成高阶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运用游戏教学完成学生的节奏训练。训练过程关注学生律动感,通过课堂游戏强化学生的律动感。与此同时,为丰富游戏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为学生进行乐器伴奏,或让学生独立完成乐器演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最后,教师应将音乐知识与游戏进行集合,依据教材内容构思课堂游戏,结合综合艺术表演,深度落实角色扮演类游戏的应用价值。此时,教师可围绕儿童戏剧、歌舞表演完成教学方案调整,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更多。
教学案例一,苏教版四年级《难忘的歌》单元教学时,为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两部分。课上率先完成二拍子指挥图的讲解,而后进行游戏游动。活动过程教师重视情境的融洽性,情境更像是课堂氛围,是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隐含因素。因此教师重视情境的融洽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知识内容的掌握,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游戏在音乐教学应具备特点
游戏活动的类型与特点应该是多样的,这可保证学生课堂游戏的关注度,因此下述内容侧重游戏在音乐教学应具备特点进行详细总结。第一,趣味性特点,音乐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采取游戏教学方法,应保证游戏的趣味。传统游戏需要创新,此时教师应科学利用游戏资源,并加以整合利用。第二,活动性特点,游戏是课堂活动不是教学约束,因此音乐课堂采取游戏教学法完成授课任务,教师应关注活动性特点,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氛围[2]。第三,竞争性特点,关注学生合作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但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亦需要重视学生竞争意识的强化。此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体现游戏的竞争性特点。
(三)运用游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对学生起到意识形态、思维强化的引领作用,因此运用游戏教学需要对教师提出几点要求。第一,教师要了解游戏运用的原则,关注游戏运用的科学性原则,保证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收获更多的能力。第二,教师要尊重游戏里学生的主角地位,游戏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采取隐形的指导手段指导。因此,为体现游戏的重要性,教师应动员学生参加,进而降低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第三,教师要掌握游戏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科学选取游戏,此时教师用掌握基本规律。将游戏类型、游戏内容与课程知识进行融合,强化自身游戏资源的整合效果。
教學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雨中交响》单元教学时,教师将本单元划分两个重点教学任务,分别是歌曲学习与歌表演。课上教师重视游戏引入,保证游戏活动参与的全员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课堂游戏的主体,为保证游戏运用效果,教师重视全员学生的参与性,运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此基础上教师鼓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将游戏与小组合作进行融合,让学生获取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游戏教学应用在音乐课堂意义重大,关注音乐课中游戏教学模式,保证游戏方式的趣味性,教师要掌握游戏的基本规律,最终保证游戏教学的整体效果。未来教学工作中,教师亦需要针对教学方案进行实践,最终实践与理论促进游戏教学的全面落实,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18):175-177.
[2]唐安迪.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