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时间观念的路径探索

2022-06-18 21:12秦宏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路径探索

摘要:笔者从现实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从科学认知时间、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体会历时性、进行中西横向比较、提高记忆效率等方面着手,探索路径包含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掌握、培养及涵育。

关键词:历史学科 时间观念 路径探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存在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对历史的学习必须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本文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时间观念的路径探索。

一、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现实性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不管是普通班还是重点班,学生的时间观念普遍很淡薄。在与全国各地不少历史同行交流时,发现并不是哪一个学校的学生时间观念淡薄,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生时间观念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记不住重要的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的年份,比如说不少学生不知道三大改造开始和完成的年份;2.搞不清楚具体的历史分期,如不知道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分不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如有些同学不知道唐朝和宋朝的前后顺序;4.不知道基本的纪年方法及其表述方式;5.联系不起来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6.难以把同时期中西方发生的历史事件做横向对比;7.难以把历史事件放在事件发生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分析;8.梳理不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其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不管是教学任务的要求,还是自己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都驱使着笔者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进行深入思考,寻求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方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一)掌握纪年方法 科学认知时间

时间需要科学的表达,了解纪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一般纪年方法有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年号纪年法,如万历十五年;距今纪年法,如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500年左右;民国纪年法,如民国三年;还有公元纪年法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往前是公元前1年,然后以此类推。公元纪年法,100年为一个世纪,10年为一个年代。公元1世纪为1年到99年,公元2世纪为100到199年;公元前1世纪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公元前2世纪为公元前199年到公元前100年,其他以此类推。

关于年代的表述,若年代的数字上了三位数,则十位数以前的数字段加上1为其对应的世纪,如1911年属于20世纪。年代,十位数上是几就是幾十年代。当十位数0和1时,则其为公元某一世纪的初期,公元前则正好相反。

认识公元纪年可以利用数轴,公元前的年代,在数轴上分布是左先右后,年代的数字越大,说明时间越早。公元后的年代在数轴上分布也是左先右后,年代的数字越大,说明时间越晚。

(二)构建时间框架 把握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史依北大张帆教授的说法,分为两个阶段,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前帝制时代为史前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夏和商、周,帝制时代分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年)、明清时期(1368-1840年)。

中国近代史为1840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中国现代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串联起来,而其中一些产生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的年份就成为了重要节点,记住这些重要节点,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期,从而形成历史认知的时间坐标,有助于搭好历史学习的框架,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绘制时间轴 体会历时性

时间轴可以把繁难复杂的文字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众多的历史事件梳理成具有时间顺序的历史发展简史。可以清晰呈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并且可以从中探寻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下面以人民版《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把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侵华战争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用第一个时间轴呈现出来,清晰呈现思想历程演变的社会背景。第二、第三个时间轴呈现出思想潮流的演变及在其指导下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对历史发展形成连续性认知。比如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明了的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其次,1894年革命派就开始了革命活动,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比维新派1895年“公车上书”还要早一年,说明在晚清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在同时赛跑,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维新派的活动明显早于革命派。再次,后两个时间轴清晰地梳理了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过程,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不同时间段对西方的学习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四)制作大事年表 中西横向比较

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在18、19世纪,中西方走的不同的两条道路,西方主要国家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逐渐走向没落。

其次,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需要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因此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后为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利用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同一时期中西方发生的不同的历史事件,理顺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形成中西横向比较的能力。

(五)寻找时间规律 提高记忆效率

基础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根基,想要学好历史离不开重要事件的积累,重要事件可以通过年代的识记来索引。高中历史中出现的重要年代不是特别多,只要用心仔细寻找其中存在的规律,就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比如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每个事件的公差为“1”年。

比如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预定轨道;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每个事件的公差为“3”年。

比如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出发探索印度,次年到达。每个事件的公差为“5”年。

比如美苏冷战时期,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同年,美国提出欧洲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可以让学生连续性的记忆,每个事件的公差为“1”年。其次,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的冷战逐渐由政治扩展到经济、军事领域,冷战的范围逐渐扩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秦宏玉,陕西省南郑区大河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路径探索
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概论”课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初探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