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团队合作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2022-06-18 05:23李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校企合作

李霞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团队合作模式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通过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建立长效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团队合作校企联合培养。

关键词:工程硕士;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2009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后,我国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格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为135.05万人,占比51.17%,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次在研究生总体中占比超过50%[1]。专业学位是以专门职业要求为导向的学位类型,设置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和跨界性,要实现专业学位的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的三合一,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本身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的[2]

一、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80年代中期,将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既有效保障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实为多赢之举。但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管理不到位

校企双方在联合培养前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责、权、利的范围,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对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会忽略后续的培养基地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完善。学校或者企业多少存在一时兴起的风气,使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变成短期行为,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能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基地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双方主要在零散的科研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高水平专家为校外导师、企业仅提供专业实践场地、校内导师到企业锻炼或考察、企业员工到高校参加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未有效整合,双方缺乏长远考虑,没有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双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不少高学历人才加入导师队伍,他们大多才思敏捷,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也有个问题就是这些老师大多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学校工作,出校门就校门,虽具备高理论知识,但实践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同时校内外导师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研究生所接受的学校培养与基地培养缺少连贯性,导致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双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流于形式。

二、团队合作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针对近年来高校构建的以校企產学研合作为平台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所存在的管理不到位、合作内容方式单一等问题,团队合作模式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合作为基础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企业目标和学校教学目标共性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联合培养体系的高效性。

企业、学校、导师、学生构成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科研项目、企业实训平台是重要资源。如何有效贯穿和整合这些资源,只能依靠科研团队来实现。一方面科研团队可以利用科研项目把企业、学校、导师、学生的目标趋同化,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助于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能确保培养体系的严密性和一致性。

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团队化可以确保企业和高校的科研资源得到更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形成合理配置,不仅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也能促进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充分整合各种要素和资源,确定校企联合的新的培养机制: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合作的意愿、目标会发生转变,这样与企业合作成为一个动态过程。为此引入企业的退出和加入机制,确保企业有真实的合作意愿以此保证合作培养的质量。以项目为纽带,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载体,让研究生参与服务于企业的项目工作,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科研和实践的效果,又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通过进一步明确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职责,激励企业导师参与到学生指导工作中来,改变因工作繁忙对学生培养关注较少现象,与校内导师合作,共同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科研团队校企联合培养的管理运行机制

科研团队校企联合工程硕士培养机制需要符合工程硕士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动态需求,要求学校和企业的价值和目标必须趋于相容,相应管理和运行机制要与整体目标匹配。为此主要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包括:

(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出台相关引导政策和措施

政府应该深刻意识到构建人才培养高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出台相关配套的促进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及措施,给与企业相应的优惠条件以吸引企业的参与,充分利用税收、补助、资助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本地区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确立可持续的校企联合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要结合不同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状况,立足长远,充分考虑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兼容性,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耦合性。

2)确立企业加入与退出机制,制定企业加入的门槛,并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当企业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再耦合,应该有保障双方利益的退出机制。

3)建立长效的师资交流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作为企业导师。鼓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团队为基础进行项目合作。

(三)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平台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必须深入本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召开行业、企业的专家委员会会议,及时听取共同研讨行业及企业专家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各个方面的要求。只有校企共同合作制定符合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满足企业各个相关专业岗位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方面与企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1]王战军,刚.革开放4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校企合作
孙思扬作品
《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教学思考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