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锐莉 张丹卉 谢卫东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洛阳 471000)
眼眶肿瘤作为眼科常见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眼眶部位置,极易导致视力降低或者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但其中良性患者的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直接影响身心健康[1]。对此,临床应尽早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为预后提供保障[2]。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MR)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中,经其检查可清楚看到患者病灶位置以及形态特征等,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3-4]。但有报道指出[5],部分患者无特征性影像学变化,从而提升鉴别良恶性的困难程度。因此本研究展开试验,分析CT以及MR在眼眶良恶性肿瘤鉴别上的效果,按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纳入的眼眶肿瘤患者85例,探究CT以及MR在眼眶良恶性肿瘤诊断上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按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纳入的眼眶肿瘤患者85例,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8.27±1.23)岁;良性肿瘤63例,恶性肿瘤22例。入组标准[6]:(1)与临床诊断相符,均经病理检验确诊;(2)影像图像质量良好,满足图像分析要求;(3)初次接受手术者。剔除标准:(1)复发者;(2)病历资料不完整者;(3)存在CT、MR检查禁忌症。
所有患者均接受CT以及MR检查,(1)CT:选择16排CT机(美国GE Brightspeed),选择眶上下壁为检查范围,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首先开展轴位平扫,保证听呲线垂直床面,矢状面也垂直床面,冠状位平扫时头部垂直床面,利用轴位、冠状位检查进行眶内肿瘤空间定位,设置扫定位像200mm,轴位检查将眶下线作为基线,并调整相关参数为130kV,28mAs,层厚2mm,获得CT图像。(2)MR:选择3.0T MR仪(德国Magnetom Trio,Siemens),分别开展眼眶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序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T2),其中T1图像TR700,TE10,层厚3mm;T2图像TR4000,TE79,层厚3mm。增强MR检查序列有轴位T1、增强后轴位、冠状位与矢状位T1,增强检查中选择钆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对比剂,剂量15mL,速率2mL/s。检查结束后选择两名专业的医师进行独立阅片,若意见不一致可讨论后统一意见。
观察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分析良性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特征以及图像特征。
本次研究中,85例眼眶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63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良性肿瘤中包含表皮样囊肿5例,泪腺多形性腺瘤10例,巨细胞血管纤维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孤立性纤维瘤4例,脂肪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血管纤维瘤5例;而恶性肿瘤中包含睑板腺癌2例,淋巴瘤1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基底细胞癌3例,腺样囊腺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转移性腺鳞癌1例,多形性腺癌1例。
两组在病灶部位、大小、累及象限数量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形态、边界、位置以及骨质破坏上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特征的分析[n(%)]
两组在T1信号、T1信号均匀性、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CT值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T2信号上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图像特征的对比
近几年,我国眼眶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机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危害。另外不同性质眼眶肿瘤的术前准备方式以及治疗方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准确鉴别其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参考依据[7-8]。CT与MR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被广泛运用在各类疾病的诊断中,均获得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其与眼眶肿瘤良恶性鉴别的相关报道较少[9-10]。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85例眼眶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63例,其中包含表皮样囊肿5例,泪腺多形性腺瘤10例,巨细胞血管纤维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孤立性纤维瘤4例,脂肪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血管纤维瘤5例;而22例恶性肿瘤中包含睑板腺癌2例,淋巴瘤1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基底细胞癌3例,腺样囊腺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转移性腺鳞癌1例,多形性腺癌1例,由此可以看出,眼眶肿瘤的良恶性种类较为繁多,经CT与MR可准确进行鉴别与区分,值得推广。另外从上述结果中看到:两组在病灶部位、大小、累及象限数量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形态、边界、位置以及骨质破坏上差异明显(P<0.05);两组在T1信号、T1信号均匀性、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CT值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T2信号上差异明显(P<0.05),经分析发现,良性患者的病灶呈现膨胀型生长,且边界较为清楚,形态规则,若其体积较大可能存在骨质受压或者骨质吸收现象,但并不伴有骨质破坏现象[11]。另外良性患者病灶多存在T2高信号,可能是因为海绵状血管瘤中血液流动较为缓慢,且肿瘤间质中存在较多液体等[12-13]。而恶性患者的边界不清楚,且形态不规则,均与病灶侵袭性生长方式存在密切关系。除此之外,恶心患者病灶表现为T2等信号,可能是因为眼眶淋巴瘤病灶细胞的密度较高,且间质成分极少,从而导致其T2加权呈现等信号[14-15]。由此看出,CT与MR在疾病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CT与MR可成为临床鉴别眼眶肿瘤良恶性的主要方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