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保护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06-17 07:54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功能心肌心血管

王 晓 莉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平顶山 467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因心肌细胞缺氧致急性坏死,患者心功能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常见急症。临床上随着STEMI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的进行性发展,造成心肌坏死持续性加重,成为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截至目前为止,关于STEMI的治疗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因此,在予以患者规范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心肌保护护理干预对控制或减轻STEMI患者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及改善远期生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前,心肌保护是国内外公认的重要课题,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肌保护干预的临床干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根据STEMI相关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为确诊者;(2)将本研究计划、目的等内容让患者或其家属知悉,获得其知情同意;(3)对患者收集的病历资料能够满足本研究需求。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心脏、心血管疾病者;(2)合并有其他原因造成的心功能障碍者;(3)合并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C组和C+B组各42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B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

1.2 方法

1.2.1C组

C组42例患者开展常规性护理,即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口腔、皮肤、管道等基础护理,治疗相关护理,安全护理,康复指导等。

1.2.2C+B组

在上述常规性护理的同时,C+B组42例患者联合进行心肌保护护理:(1)减轻心脏负荷。心脏长期压力负荷易造成心肌组织间质扩张的病理性重构过程,诱发或加剧心肌损伤。临床护理中分析造成患者心脏负荷加重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①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对各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频率、阀值等合理调整,防止噪声干扰;并合理调节病房温湿度,保证空气湿润,温度适宜,促进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休息,以减少循环血容量和耗氧量,增加肾脏的血流灌注,促进水、 钠的排泄,从而减轻心脏负荷;②根据各监护线路的分布及治疗需求,帮助患者实施调整体位,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将其调整为安全坐位,即患者坐于床沿,双腿自然下垂,以促进心脏血液回流,防止血流阻力增加而造成心脏负荷的加重;③加强三高的监测及处理。三高是诱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脏缺血缺氧,导致心室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临床护理中积极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史及血生化监测结果,针对出现三高的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以消除心肌损伤风险因素[2]。(2)解除心肌缺血诱因。心肌缺血是造成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激动和寒冷刺激会增加心肌耗氧量,饱餐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均是诱发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且长时间大量饮酒易造成心脏周围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引发心脏血液供应不足。临床护理中加强患者行为方式的指导,积极解除心肌缺血诱因。如在饮食上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控制脂肪的摄入,倡导低钠饮食;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保持平和的心境,防止情绪波动而加重心脏压力;增加饮水量,加强肠道保护,预防便秘;根据气候特点做好防寒保暖护理,通过戒烟戒酒的方式维持全身循环良好。同时,简单的瑜伽、散步、体操、跳广场舞运动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从而让心脏的血液也满足需求。(3)预防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血流灌注的改变及心肌缺氧的进展,极易合并发生各类心脏并发症,成为加重患者病情的重要原因。临床护理中在持续监测患者心脏各指标值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循证医学证据及相关指南、规范,准确识别各并发症的前兆征象,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4)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消除心肌细胞中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线粒体,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3]。因此,于STEMI患者康复其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机体耐受力,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项目,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绳等。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有氧运动计划,将训练计划分为热身期、锻炼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运动强度以患者耐受为主。

1.3 观察指标

1.3.1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血清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 T(cTnT)、心肌酶(CK-MB)[4]。

1.3.2心功能

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1.3.3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6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二次心梗、心律失常、心衰、房颤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损伤标志物

在血清NT-proBNP、cTnT、CK-MB指标值上,护理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C+B组患者均低于C组(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B组患者血清NT-proBNP、cTnT、CK-MB指标值比较

2.2 心功能

护理前C组和C+B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C+B组患者LVEDd、LVESd低于C组(P<0.05),LVEF高于C组(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B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随访6个月,C+B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90%,低于C组的33.33%(P<0.05),见表4。

表4 C组和C+B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梗的发病率日趋升高。目前,临床针对STIMI的治疗虽已形成了较系统的体系,但患者心肌损伤呈不可逆式进展,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威胁。《欧洲心脏杂志》强调,心肌梗死发生后因各种病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大量心肌细胞损伤、死亡是造成二次心梗、心衰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病理,同时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5]。同时,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心梗患者救治后5年内,心衰的发生率高达70%,如何调控关键危险因素是心肌梗死后心肌保护的关键[6]。心肌保护护理旨在从诱发患者心肌损伤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性干预措施,以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本研究中,心肌保护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减轻心脏负荷、解除心肌缺血诱因、预防心脏并发症、有氧运动等。其中,持久的心脏负荷过重必然会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导致心脏排血量下降,而在临床护理中通过不良环境应激改善护理、舒适体位护理及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干预可有效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诸多研究报道证实,心肌缺血与心脏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状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网络机制[7],临床护理中通过解除心肌缺血诱因包括饮食、情绪等,可有效预防心肌的进行性损伤和心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心梗后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显著增加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事件风险,心肌保护护理中通过对各常见并发症前兆征象的警惕和识别,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干预,有效降低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运动锻炼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建立侧枝循环,临床护理中通过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可提高患者运动锻炼的依从性,改善心功能[8]。

本研究中,C组、C+B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心肌保护护理,NT-proBNP、CK-MB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敏感性指标,cTnT指标值升高与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密切相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C+B组患者血清NT-proBNP、cTnT、CK-MB均低于C组(P<0.05),即通过心肌保护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同时,护理后,LVEDd、LVESd低于C组(P<0.05),LVEF高于C组(P<0.05),即于STEMI患者护理中应用心肌保护护理能有效提高心功能。

另外,后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影响STEMI患者远期生存预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随访6个月,C+B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90%,低于C组的33.33%(P<0.05),即予以STEMI患者心肌保护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心肌损伤的进行性发展,改善心功能,并在远期预后中实现对不良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控制[10]。

猜你喜欢
心功能心肌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肌桥是什么病?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