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不仅成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更是担负着国家人才培养“把关人”的高校教育的“重心”。本文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总目标,以英语课程的内容六要素为教学的主线,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视角挖掘思政元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以多元评价的方式检测学习的效果。将隐性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显性、具体、可操作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力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尝试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模仿、可推广的新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英语课程思政 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学路径
引 言
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如今“人人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被提到了学校教育的首位,掀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大变革: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各层级、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思政的理念该如何实施?怎样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这些问题急需找到新思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找到一条既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推广价值的新的教学路径来解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1世纪是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世界格局、国际交流、社会风貌呈现出与上个世纪完全不同的特点:科技高速发展,跨界交流更加频繁,相互依赖与竞争日益加强,纷繁复杂的变化使得不确定性因素骤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1990年代,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开始了对劳动力核心素养的研究。2012年,一个跨国研究团队在国际各组织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一个共识性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10个方面的素养:创造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学会学习、元认知,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工作),信息素养,信息通讯技术(ICT)素养,公民素养(地方性与世界性),生活与职业生涯素养,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团队达成的这个共识,为各国培养应对21世纪挑战的新型国际人才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基础。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是教育界的一次巨大变革。为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必须转型: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因为现在很多基础认知方面的知识已被计算机或网络所代替,而核心素养的能力目前尚无法完全被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所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热浪”必将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动力下一波一波掀起。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褚宏启专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这6种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中国国民素质提升和改造的重点选项。这一观点既跟进了世界潮流的发展步伐,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同时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搭好了框架,因而被广泛借鉴。
外语界专家、学者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持有不同见解。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的观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是必备品格,即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二是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英语表达是“Key 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关键的能力”,意译为“胜任力”。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是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可以教授、学习和评价的。英语课程因其人文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然而课程思政是比较抽象、隐性的元素。因此,笔者试图将隐性的、抽象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尝试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模仿、可推广的新的教学路径。
基本教学路径
以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四要素为教学总目标,以英语课程的内容六要素为教学的主线路,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视角挖掘思政元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以多元评价方式检测学习的效果,使语言课程的学习过程变成一场个人素养提升的旅行。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贯穿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文化意识体现价值取向,思维品质体现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构成发展条件。通过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目的、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启发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和提高在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英语课程六要素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展开的,学生围绕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运用语言技能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同时,有效地选择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表达效果和学习效率。
本教学设计是参照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标(2020年修訂版)来进行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高职院校性质的复杂性、特殊性,高职英语课程内容没法统一标准;二是因为高职生的英语知识文化基础及认知能力与高中生紧密衔接,且目前常用的高职英语教材基础阶段的知识结构框架与高中教材相似处很多;三是因为该课程六要素的适应性很广泛,尤其是对于高职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31327A7F-2580-49B5-B26A-A2EB7354EE51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了分级教学的要求:“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学要求分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因而采取“班内分层教学”。英语课程六要素整合教学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另外,《要求》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还强调“训练语言基本技能与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正好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找到了视角。
因此,笔者采用该思路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教学路径设计
1.基本原则(以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为目标)
第一,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由于学生英语基础个体差异较大,为了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允许学生英语加汉语表达,甚至直接用母语也可以(但是提前告知学生:评分会有区别)。
第二,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关联单元主题,结合时政,贴近生活。活动类型有学习理解型、应用实践型、迁移创新型,活动方式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去考虑,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学”(知识传授)的阶段融入对主题认知认同及情感内化的内容,在“用”(能力塑造)的阶段融入行为转变的内容。
第三,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采取“分级标准”,以真实体现“班内分层”的教学实践。评价标准可依据学情分为A/B两级或A/B/C三级,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客观测试(认知层面)、撰写反思(情感层面)或成果展示(行为层面)。
2.基本步骤(以英语课程六要素为主线,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视角)
首先,根据单元主题创设导入话题(一般采用what/how/why问题导入法),引领学生一起进入主题意义探究(主题语境有: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中应多关注高认知、低参与和低认知、低参与的学生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分享意识。
接下来是语篇学习。该学习过程是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语篇内容、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知识。对于语篇内容的学习,教师可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先共同读懂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回答问题),之后通过问题回答检测阅读效果(可学生自测、小组互测或教师统测)并及时予以点评。
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学”,而不是“听老师讲”。比如,让学生列出自己的生单词表并查找其读音、意义并造句(可作为课前作业),让学生标出文本中熟悉的短语,分别找出文本(可以是一个段落)中的动词(包括所有变化形式)、形容词、名词复数、副词、介词、连词或者某种语法现象(有目的训练的内容),然后进行评测、总结、反思。
语用知识的学习以口头、笔头活动设计来进行。口头可以通过“职场情景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笔头练习各种不同的职场应用文写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播放视频、模拟等方式开展活动。
最后是文化知识的提取、概括、总结。该环节中的文化元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阅读、概括、总结。通过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赏析,在不同文化的比较、鉴赏过程中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 结
通过本人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上述新的教学路径能够使英语教师从观念上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在备课环节围绕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优化设计,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育人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予以贯彻,从而达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最终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作为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成人”,而后“成才”。教育决不可急功近利,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国家的、世界的、人类的发展。
当然,由于本人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的限度,这些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还有待更多专家、同行们一起探索与改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MIRABILE R J.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Training & Development,1997(8).
[2]师曼,刘晟,刘霞,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3).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紀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11):8-18.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徐明宏: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31327A7F-2580-49B5-B26A-A2EB7354E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