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声律启蒙》是一本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作对,掌握声韵与格律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笔者试图以Z老师《声律启蒙·七阳》一课为例,从师生对话的角度出发,联系教学课堂要求与生活实际,对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例分析;课堂教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年,教育部也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大中小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一部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与支持,一股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热潮就此开启。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借助Z老师的《声律启蒙·七阳》一课,尝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进行初步分析探索。
对联同诗词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传承至今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声律启蒙》内容包罗万象,声韵朗朗上口,是一本帮助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优秀读物。
一、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声律启蒙》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声韵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感知音韵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读物。《声律启蒙·七阳》一课,若按照常规教学流程来讲会这样设计: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含义;教师解释重点词句;迁移运用,体会情感。这样学习传统文化不免有些枯燥、乏味,缺少教学设计亮点,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且新一代学生对传统文化本身存在陌生,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而本课执教的Z老师经验非常丰富,Z老师在执教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朗读这一教学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练读;男女比赛读;男女分句读;拖长韵脚读;平仄音练读;加肢体语言读;配乐朗读等多种趣味朗读方式,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Z老师让学生观察文本中标出的拼音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入了“韵脚”的概念。学生有了前期的朗读做基础,很容易就找到了每个韵尾呈现的特点:《七阳》这一章节中押的都是阳韵。接着,Z老师让学生试着将韵脚拉长声音去读,感受韵脚拉长所带来的韵律美。这种朗读的形式与平时朗读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学生的兴趣也变得格外高涨,纷纷操练起来。Z老师在趁热打铁,将“平仄声”顺势介绍给学生,并借助肢体语言,辅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平仄声。最后,Z老师又将音乐引入课堂,学生置身其中,跟着音乐节拍朗读,再一次体会到了汉语的声韵之美。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Z老师从难到易,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也通过多种朗读练习方式,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内涵。
二、学练结合,层层递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与练之间的关系。学生光学而不练,或者多学而少练、重学而轻练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伊始,Z老师先是发出了“挑战古诗九宫格”的游戏,一方面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初步了解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情况。接着,Z老师借助故事引出一副对联:发财户金银尽是,积善家福寿无穷。让孩子试着去掉一个字改变对联的含义,从而发现汉语语言的魅力所在,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融入与体验。
Z老师充分利用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朗读、练读之后,结合图片、注释、意思配对等多种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内容相关。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学习“柳影对花香”“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这几句简单的对联时,Z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让学生猜图片所代表的是哪副对子。在学习“词人对赋客”“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这几句比较难懂的对子时,Z老师则利用诗意连线的游戏方式,帮助孩子快速掌握对子的含义。学生们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学练结合,整个课堂氛围严肃活泼,充满了生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对联对仗的语言特点。
在掌握了对联的语言特点后,Z老师又给出图片,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由发挥练习做对。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已经激发出来,此时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师生对话,及时反馈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对话,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学生的心思与需求,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活跃课堂气氛等。同理,学生也通过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对知识的渴求,并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及时反馈给教师,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课堂中反复进行。
Z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效提问,层层递进,设置问题不仅仅着眼于文本,而且能够以文本作为依托,以点带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丰富的内涵。
例如,在讲到“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这一句时,Z老师借机提问“五帝是指哪五帝?”“三王是指哪三王?”学生根据注释,很快能够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在讲到“人浴兰汤,事不忘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两句时,Z老师结合文本借机提问“这两句话中,藏着哪些节日?”“浴兰汤和我们平时洗澡有什么不一样?”“在节日当天家乡有哪些习俗?”学生给出答案后,Z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学生得到老师的及时评价反馈,有助于专注力的集中,兴趣的激发,从而形成正向的良性反馈循环,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四、联系实际,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其精华一直被人们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的文本学习是平面的、简单的,学生若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依托。在学习“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句时,Z老师及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当地小榄镇特有的“菊花宴”“菊花展”“菊花酒”“菊花饼”等展开讨论。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都积极给老师正向的反馈。这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不仅使整个课堂内容环环相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的目的。
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每一个教育者都身担重任。如何扎实地上好一节传统文化课,课堂环节如何设置得巧妙、有趣,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细细琢磨,耐心探索。这也是现如今小学低年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参考文献:
[1]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2]黄礼静.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师生互动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以印尼巴厘岛文桥三语学校为例 [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