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红
摘 要:目前,在传统离身认知观影响下的教师培训已经出现诸多问题,具身认知观可用来引领教师培训变革。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具身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培训方式,通过“五化”(全人化、多元化、情境化、生活化和生成化)具身培训策略,有利于激发教师培训热情,全身心融入学习中,达成高效培训。
关键词:具身认知;教师培训;培训策略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诉求,赋予新内涵。目前,不少县区的教师培训仍是专家讲座式培训,这种传统的心智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方式将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显现新特征,发起新挑战。在欠发达地区,要以“具身认知”的新视角破解教师培训的困境,谋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略。
一、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师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欠发达地区地区教师培训的现状普遍呈现身心分离,如:1. 在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教师培训的内容及活动安排未考虑教师的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过分关注对教师的心智培训,强调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2. 受训教师身体工具化和空壳化。教师的学习缺乏身体的体验与参与,缺少自身与外界其他因素紧密的联结、互动与沟通。3. 培训形式单一和死板。当前教师培训的主体呈现为“专家中心”的不良态势,对受训教师的兴趣、需求等问题无暇顾及,培训场所也脱离教育情境,远离教育现场。
基于上述问题,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需要更新培训理念,增强改革意识,确实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感知情境与培训需求等问题,让教师的认知、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构建教师的知、情、行、身、心等诸方面的全身心参与的培训体系。
二、教师培训的“五化”解决方案
突破教师培训的“困境”,运用具身认知理论的“五化”策略解决问题,生成解决方案。“五化”策略强调“全人化”、“多元化”、“情境化”、“生活化”和“生成化”,弥补“离身认知”思维下忽视身体参与,去情绪化等缺陷,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一)培训“全人化”,强调培训对象的整全性
培训“全人化”是指做好培训顶层设计,构建培训制度体系,搭建培训管理平台,确立教师具身发展的培训目标,了解教师真实的培训需求,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路径,系统构建教师培训改革体系,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定制个性化课程套餐。教师“全人”发展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要涉及职业道德、身心素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培训“多元化”,强调培训需求的针对性
如果培训活动忽视参训教师需求,那么在内容上必定会缺乏针对性,在情感上难以形成共鸣,不能充分调动参训者的主动性。因而具身培训强调参训教师培训需求的针对性。如新教师培训,我们在设计培训课程时,首先会从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责任担当考虑,然后从级管理、教学技能、教师礼仪及心理健康专业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置符合参训教师的需求,提高培训的实效。再如,校本研修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参训教师提供研修的“活动场”“操作间”,进入工作坊的教师,根据自身具体的需要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合作研究解决问题。通过不同培训活动的主题贴近参训教师,从而使培训更接地气,也更具有针对性。
(三)培训“情境化”,强调培训方式体验性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忽略情境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互动与体验才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基本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觉下,让参训教师融入学习过程中,采用互动交流的培训方式,加强与环境的沟通,能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以一种身心融入的状态参与培训学习,如角色扮演、课堂实践参与、团建活动、小组辩论等等,有效激活参训教师的神经节点,让教师融入学习过程,通过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如《教师言语沟通与行为艺术》课程实施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言语沟通策略——心理意识。要求教师观看一部电影片段后,根据电影情节分角色扮演,然后依据情境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剧中的教师,有学生不按照教师的指令而且拒绝承认错误,你该如何与学生进行言语沟通,使其承认错误?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提出解决办法,在课程实践参与中,和同伴的互动中得到启发,得到反思,从而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四)培训“生活化”,强调培训场所模拟性
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大部分需要从实践中加以获得。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模仿、反思等形式进行反复实践,从体验中增长自身的专业知识。如在德育骨干教师安全培训课程中,组织教师前往安全体验馆,亲身经历火灾发生时如何疏散?意外发生时如何处理等。再如:我们在设置教师JKY幸福课程,加入瑜伽、八段锦、陶艺、国画等课程,既能增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又能让教师体验生活幸福感,这些教学场所均在相应的生活场馆,让教师身临其境,体验生活的幸福感。
(五)培训“生成化”,强调学习效益最大化
在培训活动中,参训教师自身与环境的互动影响环境的改变,同时,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培训者要将培训活动看作动态生成的过程,着重参训者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有效性,比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要将参训教师的身体意识与培训内容紧密联系,使其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生成。另一方面,在培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生成为导向,不断协调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准确把握参训者的反馈信息,调整培训的内容、方式等等以帮助参训教师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事实证明,只有个体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一种愿学乐学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出其巨大的學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意愿,被动地加入培训过程则会消极对待,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更难以实现生成性的学习。因此,作为培训者,我们要引导参训者主动将身体带到培训过程之中,积极参与讨论,与他人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生成自我认知,同时,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参训教师的具身体验,为其体验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