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中 陈莉莉
摘 要: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新授课相比,教师对练习课的设计不够重视和用心。通过访谈身边不同资历的教师,笔者发现练习课普遍以教材中的习题讲练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改变练习课“一练到底”的固有模式呢?笔者借着“圆的面积练习”一课把关注点聚焦到“情境串”设计上,试图通过用同一个情境串起练习课的各个环节,通过“问题链”把练习题有效串联,让练习课从“浅层练习”走向“深度学习”,呈现数学练习课的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圆的面积;问题链;教学情境
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练习十五安排在“圆的面积计算”一课后,主要包括基础题(已知半径或直径求圆或圆环面积的图形题)和拓展题(组合图形面积和周长以及生活实际问题)两部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及学生易错点的剖析,可以将这些点状、分散的习题加以优化整合,从圆形花坛这一主情境出发,设置一系列内部相关联的情境串起练习的各个环节,使得各练习题之间有效串联,以此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数学素养。
一、主情境引入——关注“问题链”,完成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圆的面积进行相关练习。
课件呈现圆形的花坛,同时给出相关信息:公园花坛中心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8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求什么?要求面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这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试着算一算。(學生解答后回顾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师:如果这道题改成绕小路沿着花坛边走一圈是50.24米,你还能求中间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吗?你又是怎么思考?(学生解答后反馈回顾求半径和直径的方法)
师:现在,如果要求小路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师:如果告诉我们路宽2米,可以怎么计算小路的面积,动手算一算。(学生解答后反馈回顾求圆环面积的方法)
课件呈现的圆形花坛是本节课的主情境,本环节主情境不变,信息不断变化且层层递进,给学生带来感官冲击。通过计算花坛的面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题(圆的面积计算),通过改编信息“绕小路走一圈是50.24米”使本题成为逆向问题(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通过增加信息“路宽2米”使本题拓展成为求圆环的面积。一连串的情境围绕主情境分阶段设计,将练习的重点围绕圆和圆环面积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展开,并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既能成为问题产生的源头,又能使整个教学围绕情境产生的问题展开,同时沟通圆的周长相关知识,夯实了学生的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情境串变换——关注 “结构化”,提升思维水平
(一)圆环面积变换两圆位置练习
师:要求小路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环的面积,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环?
生:光盘,圆筒形卫生纸,金属垫片……
师:怎么求圆环的面积?(回顾圆环面积计算方法)
师:(课件随意移动小圆的位置,图1)现在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计算?
在学生计算完小路面积后,回顾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即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只要是小圆在大圆里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都可以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来求。这样围绕学生自主生成思维链来设计问题串情境,完善了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圆环面积变换——一圆一方练习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圆变成了正方形,会出现几种新情况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移走大圆或移走小圆,形成新的图形(图2),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计算阴影部分面积。
学生计算出两个图形阴影部分面积后,观察发现都可以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来计算,教师继续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的直径变成和正方形的边长或对角线相等。(图3)思考:和刚才的图形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两个图形变成了哪两种特殊图形?求阴影部分面积还可以怎么求?教师巧妙改变圆的大小引出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通过提问:同样直径是20厘米,为什么第一个图是0.86r2,而第二个图是1.14r2?进一步理解掌握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特殊情况,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真实的情境进行几次不同的变换,持续提炼出丝丝入扣的问题串,让学生沿着问题层层深入思考,把零散的思绪、灵感、知识、技能,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用一种框架收拢起来,逐步将数学知识结构化,从而获得知识与方法。
三、情境串延伸——关注 “综合性”,拓展思维空间
师:如果外圆内方这个图形再变一变(图4),你还会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教师课件动态演示添辅助线,同时把上面两个阴影对折翻下来(图5),现在可以怎么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么求的?并展示学生的两种方法(图6、图7)。
在交流完两种方法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还能再割补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课件动态演示把右边的小三角形旋转到左边,形成一个梯形,现在可以怎么来求这个阴影部分面积?你是怎么计算的?展示学生方法(图8)。通过这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在交流总结中引导学生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一般可以用整个图形的面积减去空白的面积。但有时候通过分割、旋转、拼凑等方法也可以将各个部分的面积相加,或者直接求出所拼成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这样一组图形的分割策略的递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解题的策略更加开放、综合,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分析机会,思维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同时可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细节,获得成功体验。
练习课引进情境串练习,从一个主问题出发引出若干子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互关联,彰显练习题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把这些情境作为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可以让学生充分暴露思考的方法和过程,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建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深度学习,促成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婉贞.情境串练习:“思”“趣”结合,“比”“变”提升[J].小学数学教师,2021(04).
[2]刘仍轩.基于教材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7(04).
[3]吴正宪.从“情境串教学法”到“数学建模”[J].小学数学教师,2017(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