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情境任务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文本探究题型在新高考全国Ⅰ卷中的考查及备考对策

2022-06-14 04:31张利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情境教学

张利枚

【摘要】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语文试题结构的题型内容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思路,全方位凸显了情境载体的运用与分析。本文就情境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在新高考卷中的考查情况浅析其运用及对策。

【关键词】新高考试题;情境任务载体;评价限定角度;情境教学;核心概念;通性通法

一、命題思路: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它包含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新高考全国Ⅰ卷中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任务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充分体现了“无情境,不命题”的命题理念和思路,指导学生能够在情境任务载体中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试题的内容和题型:以情境任务载体为前提,评价限定角度的文本探究表现突出

评价限定角度,可理解为“评价+规定答题角度”。它的具体表现是题干关乎文本内或文本外的评论性观点句子,它的观点内涵指向性明确,规定答题的角度明显或隐藏在题干中。在新高考背景下,考试大纲可谓是无所不含,考查的范围和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3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情境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这类题型在新高考卷中的探究表现尤为突出。除了特别强调的情境默写题第17题以外,如,信息类文本第5题、古代诗文文本第14题、第16题,这些题型的结构皆以情境任务载体为前提,以评价限定角度,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关键知识和能力、思维的运用与提升去解决这类学术问题情境。

对此,我们不得不重视“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的命题理念和思路,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打通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古代诗文等文本的逻辑关联,突破和强化此类题型,真正做到“无情境,不备考”。

三、例析和解读情境任务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分析探究题型的破解之道

以第14题为例,分析此题型的解题过程。

第一步,要精确审题,明确和理解题干设置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的范围和要求,充分理解评价限定角度的内涵。

题干的评价限定角度是“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评价,先翻译和理解此评价的意思。它是说君主是表率,大臣是影子,杆随影动,如影随形。题干设置的情境任务是:这句话说的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刚好回答了情境任务中的“道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要精读文本,读懂文本内容,分析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在文本的体现。

根据原文:“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的语境分析,可知司马光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这样作为臣子的表率。

第三步,要精准答题,紧扣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捕捉文本信息,组织答案。

根据前两步的解读和分析,可知此题的答案(参考答案(略))。

同理,以第16题为例,注重这类方法在不同文本间的运用和迁移。

第一步,要精确审题,明确和理解题干设置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的范围和要求,充分理解评价限定角度的内涵。

此题的评价限定角度是“此诗第二句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情境任务是理解评论观点,简要分析“委婉劝告”的体现。解答此题要先调动已有的关键知识储备,理解“委婉劝告”的意思。回应情境任务。

第二步,要精读文本,读懂文本内容,分析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在文本的体现。紧扣诗歌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进行分析。

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委婉地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和“住得无?”这一问句,表现高僧淡泊遁世的态度,以及将其隐含的信息“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呈现。

第三步,要精准答题,紧扣情境任务和评价限定角度捕捉文本信息,组织答案。

根据前两步的解读和分析,得出此题的答案(参考答案(略))。

四、给当下学生备考需要强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备考中要紧依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坚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提高学生的关键知识和能力

重视语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表达,立足文本助力学生提升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体验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并促进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效运用,促进学生情境任务下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备考中应贯彻“无情境、不备考”的命题思路,重视情境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情境设置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且不断变化和创新。教学和备考都需要重视情境教学。要关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根据情境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在新高考卷中的考查情况进行第14题、16题的例析。除了第5、14、16题三题,情境任务设置的题型也是多可拾得。最直接呈现的如第17题情境默写题、最具挑战性的作文题。新高考全国Ⅰ卷中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任务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再者,以情境任务为载体,评价限定角度的题型,也不是在新高考卷中才露端倪。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越野滑雪》第9题、默写题、写作题,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水》第9题、默写题、写作题等,均有考查。所以,在备考中,我们应贯彻“无情境、不备考”的命题思路,重视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问题或复杂学术问题的方法。

(三)加强审题,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评价限定角度的内涵,注重核心概念的解读,加强学生的关键知识积累,夯实基础

本文所选取的论述是在情境任务载体下评价限定角度文本探究题型在新高考全国Ⅰ卷中的考查情况。从例析中亦深知,我们不仅要明确情境载体任务,还要充分理解评价限定角度的内涵。如,对别人评论的理解、句子指定内容的理解等,前提均是要准确理解这类评价限定角度的内涵。

由此,我们在备考中可以延伸拓展到对核心概念的解读上。核心概念,在高考试卷中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第8题“反复”手法的考查,“委婉劝告”的内涵理解、“对偶”修辞手法的概念构成和效果等。核心概念涉及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如,情节的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理论原理等这类基础知识。只有理解了核心概念,才能更精准地表述和分析。所以,理解每一个核心概念,全方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关键知识,是备考重中之重的环节。

(四)钻研高考试卷真题,注重通性通法的运用,追本溯源,触类旁通

通性通法,在语文学科中表现是多辨识和总结同类情境任务题型在不同文本的创新和迁移运用,追本溯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高考试卷的命制,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堪称经典。以高考真题为蓝本,多钻研,要发现,互促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提升,是我们通达高地的必经之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是学生应提升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在备考中,打通信息类、文学类、古代诗文类、语用类、写作类等文本之间的情境任务载体题型的逻辑关联,融合和提升解题技巧;助力学生提升各类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灵活运用,掌握同类题型在不同文本的创新和迁移,是我们备考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高考试卷真题,要特别注重通性通法的运用,为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钟春雪8299A915-7F5C-4EBF-8FF2-9440455ADEC2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情境教学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凸显核心概念,有效设计高中生物教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