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娜
摘 要:本文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为例,以作业单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创设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从不同角进行讲述,有效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关键词: 语文要素 思辨能力 讲述 课后习题
[缘由]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以儿童视角表现了儿童生活。“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和“借助词语,尝试讲述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教学重点。比如《曹冲称象》课后习题一,“说一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就是语文要素的体现。为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需要设计一些活动环节,为学生的思辨做引子,需要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的复述做铺垫。
[过程]
一、一条线,理一理,整体观照知重点
二、一杆秤,称一称,连接生活学概括
三、两方法,议一议,你说我说会思辨
1.这头大象长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读一读1、2自然段,找到相关词句圈画出来。
(1)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像”想像说话,结合图片感受大象的“又高又大”。
(2)比一比,朗读体会“大象有多重呢?”和“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感受“到底”一词所包含的“特别想知道”的情感,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2.出示“学习单”。请同学们读一读3、4自然段,试着完成学习单。
(1)创设情境,教师分别进行采访:“你想怎样称?”“你为什么这么说?”(引导学生边回答边想象画面,理解反问句,明白此方法行不通。)
(2)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 自然段,组长点评。(分清楚三个角色,指导读好第三句话中的反问语气。)
(3)重点读,悟曹冲称象的过程,
①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曹冲的办法需要哪几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将长句子变成短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每个步骤。)
②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引导学生充分质疑,合作探究,使思路更清晰。)
③師生合作,现场演示曹冲称象的办法。(课前将装满水的盆、小船、玩具小象、小石块等工具准备好)让学生根据曹冲的方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④完成课后第二题,给曹冲称象的过程排序。
(4)议一议:同学们,谁来所以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把船当作称,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用石块和大象进行交换,大象没有受到伤害等等。)
3.抓住“才”“果然”等词语引导学生在此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好习惯。
4.讲述过程,领悟方法之精妙。
(1)情境创设一:曹冲称象的事没多久就传开了。吴国专门派使臣来魏国询问:“听说贵国出了一个神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你是魏国的一名大臣,你能给吴国使臣介绍一下曹冲称象的过程吗?和同桌之间练一练。
(学生以大臣身份练一练,教师引导用好“首先……再……然后……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突出一连贯的动作。学生讲述,教师点评。)
四、小古文,诵一诵,日积月累长学问
[反思]
《曹冲称象》有两个语文要素需要落实,一是能根据提示有序地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两种称象的办法,讨论“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讲述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作为本课的语文要素在课后习题中也有所体现。以上教学片段,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紧紧围绕落实这两个语文要素展开。
以上教学片断中,为学生设计了学习单,以学习单为引子,通过“圈画关键,仔细品读;推敲点拨,深入理解;图文结合,为讲述奠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单中“年龄上的对比”,“方法上的对比”,”曹操态度上的对比”,感受到了主人公曹冲善于动脑的特点形象。尤其是把课后习题一设计到学习环节中,请同学们对学习单中“称象方法”进行对比、讨论,给予了学生思辨的方法和空间。学生从以船替秤,称象的工具更容易获得;借助水的浮力来称象,称象行为更容易实现;大象没有受到伤害,结局更完美等方面得出思辨结果,足以证明本环节的设计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的另一个核心任务是“讲述”,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尝试“讲述”。不仅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生动练习,更要“述”出文本的表达方法。片段中设计了两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变身为大臣和曹冲在情境中进行讲述,一次次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用好“首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语序用词,在对话中逐步形成能力,不知不觉完成了课后习题二,同时落实了本文的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上
[2]《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
[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