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笛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仍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首先,生活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他反对将教育视为小部分人的特权;其次,教育的内容应源自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最后,教学的方法应当是“教学做合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合理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脱离幼儿实际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师最好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应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点,挖掘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当前,一些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导致幼儿难以将科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无法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因此,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忽视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的兴趣是教师顺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动力源泉,如果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往往照搬教材内容,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一些教师投入的材料无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无法为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
(三)弱化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他们不能完全独立地探索一些未知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为幼儿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没有给予幼儿充足的思考和探索时间。同时,对于幼儿的疑问,部分教师为了课堂进度通常选择忽视,没有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在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只是被动地附和着教师,幼儿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忽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性的科学教育,它需要呵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引导幼儿接触和了解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知识,帮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探究精神。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偏向于知识的灌输,将科学知识的传递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联系生活,扩大科学教育的范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教师不应局限于学校教材,应放眼社会,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幼儿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有许多宝贵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带领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公园开展“寻找落叶”“春姑娘”“小蝌蚪找妈妈”等科学教育活动,让幼儿主动了解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昆虫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另外,幼兒的家庭生活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生发点。在进入幼儿园以前,幼儿已经在家长的教育下,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幼儿的家庭生活,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在开展“蔬菜奶奶过生日”科学教育活动时,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带领幼儿去超市认识各类蔬菜。当幼儿对蔬菜具有一定的认知后,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不仅能介绍自己知道的各种蔬菜,还能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可以生吃的也是蔬菜吗?”“没有叶子的也是蔬菜吗?”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都非常积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家中,还向家长介绍了自己所学的有趣知识,与家长一起将蔬菜制成美食,形成了良性互动。
(二)根据生活,设计科学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把学校办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学校,他认为生活需要具备什么技能,学校就应该教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更好地生活。受“赢在起跑线上”“智力潜能开发”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失去了“生活性”,要求幼儿掌握各种抽象的理论,学习一些陌生的科学知识,忽视了幼儿当下的生活体验。教师应重视幼儿当下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师不能停留于传授幼儿书本上的知识,应引导幼儿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还应鼓励幼儿将所习得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增强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觉到科学无处不在。
(三)贴近生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以生活教育为中心,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他主张从幼儿的生活中生发出教育内容,比如,幼儿的劳动生活、健康生活、艺术生活等都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将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单调的科学理论对于幼儿来说过于抽象、枯燥,因此,教师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当地”的生活,教师应根据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灵活使用教材。比如,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教师很难开展以“下雪了”为主题的科学教育活动,这严重偏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会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当时”的生活,教师应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选择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一次午间散步时,有名幼儿发现了一条断成两半的蚯蚓,这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力,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幼儿认为断掉的蚯蚓会死掉,有的幼儿发现断掉的蚯蚓还在动。对于“断掉的蚯蚓会不会死”这个问题,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此,笔者指导幼儿将蚯蚓带回教室,并利用泥土为蚯蚓创设了一个“家”,以供幼儿观察,让幼儿掌握了蚯蚓的生长原理。
(四)立足生活,重视科学教育的方式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反对“填鸭式”的传统教育,他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要根据学的法子,学要根据做的法子,主张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幼儿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亲身体验是幼儿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教师应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科学教育材料,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这些科学材料。同时,教师还应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允许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联系起来”。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和幼儿保持平等的位置,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通过恰当的引导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