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2022-06-08 15:56聂伟贾彩彩刘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

聂伟 贾彩彩 刘芳

[摘要]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新媒體应用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对大学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逐渐衍生成了信息时代下的微文化,呈现出快捷性、更迭性、主体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主要特征。微文化的不良影响作用于医学生,不利于培育医学生生命至上的哲学价值导向、医者仁心的道德价值导向、大医精诚的发展价值导向、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导向、爱国为民的目标价值导向。微文化视域下如何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提出了“建”“管”护佑着力推动意识主流、“虚”“实”互补努力营造和谐局面、“主”“客”转换积极建立协同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微文化;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I20;H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10-0165-05

[Abstract]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media applications such as MicroBlog, WeChat, micro videos, micro fictions and micro public welfare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daily life styl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lly derived into the micro-cultu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resent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ity, alternation, subjectivity, fun and interactivit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icro-culture will hind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life first”, th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benevolence”, the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of “great medical sincerity”, the profess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dedication”, and the goal value orientation of “loving one’s country and people” in medical stud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micro-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and “managing” supporting to promote the mainstream of consciousness, “virtual” and “real”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ituation, and “host” and “guest” conversion to actively establish a synergistic mechanism.

[Key words] Micro-culture; Medical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培育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医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重要而又相对独特的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培育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接班人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医学生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为构建医学生独特的价值观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在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群体的生活样态发生了诸多变化。医学生群体隐现的特点与成长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更加复杂。如何正确认识微文化,挖掘和利用其特点及优势,助力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微文化的概念

“微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收录和解释,但在百度百科“微文化”词条有所描述。“微文化”于2010年通过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百度百科给出的界定为:“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尽管上述的界定给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但并没有一个严格且规范的逻辑内容,因此无法深入系统的解释其内涵,当然也就无法用于学术研究。

微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概念的关键点在于“微”。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微文化,是紧紧围绕“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自媒体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的根基是互联网技术向社会生活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结果。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必将以人类个体为数据源结点互联和影响,因此个人信息获取、整合及发布的方式、频率与原来相比有了质的飞跃,给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及思想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身与想描述的“微文化”具有一致性。结合学界多位学者对于“微文化”的相关研究和界定,赞同童登峰等[1]学者提出的微文化概念:“人们凭借微媒介为载体来传播和获取信息,在通过利用其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学习、工作、沟通及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总和”。

2 微文化特点及其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2.1微文化的娱乐化特点,不利于医学生生命至上的哲学价值导向

微文化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微文化中自媒体应用软件使用的趣味性,如微信的“摇一摇”“视频号”、快手短视频的图像和声音激萌处理等,更容易让人受到刺激,获得愉悦;其二,微文化中信息传播形式的趣味性,如文字形式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成系列的动图语言,带来了人们“一言不合就斗图”的快感;其三,微文化中传播信息内容的娱乐性,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关注于文化娱乐的相关信息和体验感受,如微信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人分享美食、美景、美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影视、文艺、游戏等。微文化的趣味性特点,体现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精神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种“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2],人们对快乐的追寻是合理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渴望快乐,渴望宣泄自己的情绪,渴望一切能够让人轻松愉快的方式[3]。微文化的趣味性特点,正迎合并助推了医学生心态的娱乐化趋势,不利于对生命及其价值进行严肃深刻的哲学反思。越来越多医学生如此形容:“人生就是一场游戏,需要不断的打怪升级”,集中体现了一种游戏人生的娱乐化心态。部分医学生抱有凡事尝试了、经历了、感受了,开心就好的心态,无关乎过程和结果,更多的在意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发展成为做事缺乏坚持和韧性,虽具备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乐观,但缺少了生命至上,为了维护人类生命和健康事业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尽管娱乐本身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娱乐化心态的趋势,对培育医学生生命至上的哲学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2.2微文化的主体性特点,不利于医学生医者仁心的道德价值导向

主体的概念目前仍无定论,传统上统指与客体对立的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4]。微文化视域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均可以获得作为主体的机会,极大地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个体发布、参与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性,无论是哪个自媒体平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信息,人们都能够自主的进行选择和参与,且参与的途径、风格、形式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心情、偏好决定;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发布、参与和传播信息的个性上面,在微文化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没有种族、阶层、民族、等级、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谱写自己的故事。

与传统媒介信息传播方式相比较,新媒体能够利用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多元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这无疑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内容选择[5]。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与话语权。个体在参与公共讨论、信息发布、观点论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由个人观点不断聚集公共视线并引发社会舆论的现象越来越多,“大V”“网红”“播主”也越来越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经历不同,在每个观点论述、焦点评断、舆论讨论的过程中,个体的视角、观点、立场、论据都不尽相同,其深层内涵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到国际、国家、社会,涵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小到城市、单位、个人,涵盖包括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个性化的观点和评论呈现出交织融合与对立冲突并存的特点,加之个人在微文化中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及个性习惯的多元化演进趋势,价值选择倾向个人化,利己主义和功利化思想有所抬头[6]。医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医德的养成。医学生相较其他专业,更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体悟患者的痛楚,理解患者的心态,把握患者的需求,才能不断修炼和提升仁人之心。但身处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建立、修正和完善阶段的医学生群体,在主体构建过程中容易受到微文化中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医者仁心的道德价值导向的形成。

2.3微文化的快捷性特点,不利于医学生大医精诚的发展价值导向

微文化的快捷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交互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通讯技术的升级和交互软件的智能化发展,人们浏览和传输信息也越来越快捷;二是相同交互形式下的内容表达越来越简单,比如文本交互的形式下,形容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可以用“喜大普奔”,形容人生已然如此的艰难,没必要相互拆穿或相互伤害,可以用“人艰不拆”等;三是不同交互形式传递的信息要素越来越多,从单一的文本信息到包含文字和情绪的图片信息、从包含文字和语气的语音信息到包含文字、语气、表情和情境的动图或短视频信息等,人们使用不同的交互形式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越来越丰富。

“快餐文化”一词兴起于欧美,起初是对新餐饮形式的形容,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文化形式更新的结果,因其快捷、时尚的特点,“快餐”概念即被推广至各领域[7]。相较其他专业,医学学习需要长期大量枯燥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和操作技能的反复锻炼,但作为以“00后”为主体的医学生,他们成长于微文化环境,对快餐文化的接受速度快、使用频率高,而且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更易受社会发展潮流的影响。在这种行为模式的惯性下,加剧了医学生行为习惯的“快餐化”現象: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喜欢浏览短文而缺少精读长文的耐心;越来越关注形式而不是内容,越来越追求效率而不是效果。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难以培养大医精诚的发展追求,对培养医学生勤奋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习惯增大了难度。

2.4微文化的更迭性特点,不利于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导向

微文化的更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频率方面,在微文化场域中信息更迭的速度更快。由于自媒体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以社会个体为信息源点的交互量呈现骤增的趋势,造成了社会整体信息量的骤增及快速更迭;在内容方面,社会个体信息源会根据自身对于新闻事件了解是否及时、全面和跟进,对信息进行更迭;同时,来自不同社会个体信息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描述也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变化,造成社会舆论的反复和反转,有些新闻事件或信息甚至要经过多次的反转,才最终得以呈现或还原事件的本末。

相较其他专业,医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和工作岗位有全面且稳定的认知,不能因为突发性的事件、颠覆性的评价和阶段性的变革而随行就市、随波逐流,这样就难以形成对自身职业角色和岗位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由于微文化的更迭性较为突出,促使每个社会个体快速深陷于信息的海洋。医学学习中非常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客观辨证意识的建立,信息的无序涌入使医学生群体很容易陷入到追求无限知识和信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8],从而进一步导致医学生日常行为的碎片化趋势,如时间安排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等,从而影响到医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思维模式的碎片化现象。医学生对追求知识宽度和广度的盲目热忱,不仅对自身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促使很多学生忽视了自身专业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不利于培育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

2.5微文化的互动性特点,不利于医学生爱国为民的目标价值导向

微文化的互动性是由自媒体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即制造、加工和传播信息,同时也是微文化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根本所在。它以每个社会个体信息源为基础向外进行全场域的辐射和影响,尤其是短视频的信息呈现方式,用户之间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私聊等功能,跨越了单调的图文社交,通过视频图像构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场景,通过背景音乐唤醒用户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打造了交互性更强的网络短视频社交[9]。

但不得不关注一点,这种强大的消息互动性,形成了医学生个体与广泛群体的生活境况之间强烈对比和冲突,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培养时间、培养难度及身心体验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间的比较;与同学或朋友在学习过程或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比较等。在长期如此的信息交互、对比和诱导下,医学生群体出现了以追求生活安适及享受为代表的可视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越来越忽视自身思想境界和内心修为的提升,物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网络中医患矛盾等不良信息的迅速传播和被恶意渲染,对医学生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培育形成冲击,对医学生群体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树立“德艺双馨”“爱国为民”的远大理想造成了影响。

3 微文化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微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更加艰巨复杂的形势,要求医学生价值引领工作思路的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微文化场域中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多元的,其对医学生心理及思想的影响既“开门见山”又“润物无声”,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完善和巩固都起到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价值引领的“话语权”“方法论”,甚至对教育引导者的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微文化视域下,提高医学生价值引领工作的成效,要依据微文化的自身属性和特点着手。

3.1以“建”“管”结合为护佑,着力推动意识主流

所谓“建”管”结合,就是加强建设和严格监管相结合。微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趋势不可阻挡,医学生的价值引领不能再仅仅依赖于教育者本身,而是应该着眼于微文化的所有参与者,进一步加强“建设”与“管理”的护佑。

加强微文化的建設,一方面要鼓励医学院校各级各类组织或团体,积极融入微文化的场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主动发声亮剑,从最贴近医学生的微文化场域着手,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填充和占领微文化的校园阵地;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教育者仍是医学生价值引领的主要力量,必须要主动应对微文化场域下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来进行工作和宣传,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利用微文化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交流研讨、课外实践、学科竞赛等内容,并及时融入思想的导向,营造意识主流。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一时间占据舆论优势,占领民众注意力的高地,增加入眼的频率,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入脑”的概率[10]。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1]。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虚假意识形态借助虚假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隐蔽,要认清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针对这种恶意的入侵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坚决予以抵制[12]。严格监管是微文化场域下形成意识形态主流格局的根本保障,是医学院校教育引导医学生的重要背景和前提。首先要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对微文化中如造谣、传谣、栽赃、诈骗等各种乱象予以清晰的界定和严惩,扎紧法律的底线;同时对虽未触及法律,但充满了极端、片面、敏感或不健康的信息或现象,要予以必要的过滤和关切,并预判其发展趋势和形势,防止重大事件的出现。同时,在医学院校层面,要严格管控新媒体的使用、信息发布与传播,尤其对教师团体或学生组织运维的媒体平台,要予以严格的审批和管理,以碎片化及多元化的信息条目融构成全面且系统的信息脉络;对学生个体的自媒体,也要尽可能做到知晓和关注,在医学生思维的碎片化和个性多元化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引导,避免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

3.2以“虚”“实”融合为互补,努力营造和谐局面

所谓“虚”“实”融合,即虚拟的微文化场域与客观的校园环境相融合。微文化的形成是以社会文化生态为基础的,尽管它诞生在虚拟的互联网场域,但其内容、特点及内涵,大部分都是由客观的社会文化向互联网场域迁移而形成的,二者具有相当紧密的关联性,这在医学院校教育引导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二者还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联通和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医学生个体在微文化场域故意塑造出来另外的一个个体,人为的将微文化场域与校园文化生态的密切关联割裂开来,造成了医学生个体人物角色上的分裂;另外一种情况是医学生个体的客观娱乐需求在提升,但在微文化场域中,进一步助推了娱乐化现象,致使学生个体无法调和二者的关联,造成了诸多不良现象,比如:课堂上的“低头族”、游戏沉迷等。

对医学生群体来说,微文化场域与现实之间关联的混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将二者的关联协同统一,是医学院校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保障。社会层面上的网络实名制是医学院校协同医学生二者关联的基石。医学院校的教育者要引导医学生将社会文化生态中的内容与微文化场域的内容搭建链接,形成互动,实现协调;同时还要积极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向微文化场域进行迁移,如录制网络课程或直播课程,慕课、金课等,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体系的育人功能, 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13],实现校园教育教学管理秩序与微文化场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统一。

3.3以“主”“客”转换为常态,积极建立协同机制

所谓“主”“客”转换,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域下的主客体角色之间的交互和调整。在传统医学教育观念中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但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在不断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构建适应微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核心[14]。教师与学生角色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会随着时间、地点、场景、面对问题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或转换。这种转换在医学院校的教育管理中越发重要:在知识的层面上,随着医学生主体性认识的提升,学生在某一方面掌握的信息、认知的范围、学习的深度,可能并不比教师更少,因此教师的客体性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在各类活动或过程中,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在明确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和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知识和专业化水平,并主动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在引导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方向上保持对思想和价值的追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医学生特点和需求,适应新时代潮流,有效运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宣传进行话语体系的重新编码,实现其由政治话语、国家话语向生活话语、个体话语、网络话语的转换[15]。在“主”“客”角色转换为常态的过程中,要建立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过程的反馈机制,解决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教育方式和学生偏好之间的诸多疑难问题,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协同。

[参考文献]

[1]   童登峰,韩弥明.“微文化”:自由与规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99-103.

[2]   張慧芳,刘文静.网络快餐文化: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4):87-88.

[3]   张慧芳,刘洪铎.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新路径[J].教育观察,2019,8(7):46-47,83.

[4]   吴可怀.快餐化时代综艺节目中后期的运用与思考[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1):244-245.

[5]   王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新传播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变革逻辑[J].编辑之友,2021(1):76-80.

[6]   刘文.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57-58.

[7]   瞿祥华,陈彪,邓云涛.价值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4-25,43.

[8]   张晶晶,陈绪新.自媒体时代新闻娱乐化的范式转换[J].北方传媒研究,2021(1):65-68.

[9]   杨国辉.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2):133-136.

[10]  邵彦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认同[J].人民论坛,2021(9):101-103.

[11]  王娜,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41-44.

[12]  杨润聪,洪向华.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矛盾与化解策略[J].领导科学,2019(10):4-7.

[13]  李爽,周玲微,刘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长效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80-81.

[14]  李正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1-23.

[15]  李爽,金玲玲,王婷,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情况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24):81-82.

(收稿日期:2021-04-01)

猜你喜欢
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