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一流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

2022-06-07 03:06翟仙敦秦豪杰潘新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课程思政

翟仙敦 秦豪杰 潘新民

摘要: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一流专业;课程思政;一流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的新时代背景

专业是围绕一个特定培养目标匹配组成的相关课程群,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平台;课程是从学科知识中选出“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的教学内容。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1]。2019年4月教育部部署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提出建设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同年10月,教育部再次部署,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全面铺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完成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应抓住机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每一环节,结合高校特色和优势,逐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二、一流专业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3],这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课程思政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高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的必然路径[4-5]。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课程思政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于专业教学实践依旧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需要解决。一是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专业课程教师更多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部分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认为专业教学是“正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将立德与树人割裂开来。二是课程思政建设学科及专业系统规划意义重大。目前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聚焦单一,不成体系,没有从专业整体上规划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不区分学科特色、不注重学段差异、不明确校际优势,课程思政教学呈现局部介入、随意嵌入、碎片融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无序状态,因此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建构更具挑战性[6]。三是课程思政建设效率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不匹配。教师分散工作重复建设,教学案例选择相对较盲目。

因此可站在学科专业的高度,通过加强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关教师的深度沟通,从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水平;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团队,助力一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可持续发展;结合不同专业办学特色,发展与创新最适宜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7]。

三、一流專业背景下一流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一流课程思政团队,推动课程思政效能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课程思政团队,教师要思想觉悟高、政治站位准,且工作作风优良。一流师资是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关键因素,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问题。其主要着力点在于:一是结合高校特点,在学科建设方向上下大功夫,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潜力的青年博士,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梯队。实现教师讲课上岗全覆盖培训,新入职教师必须获得权威培训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经过必要的多环节考核,方可进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加大力度对现有本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育人理念、把育人情怀厚植于全部教学过程,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才能顺利推进。积极组织教师申报专业思政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间的基本联系,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微课思政比赛及形式多样的讲课创新大赛,以赛促建,思政育人,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解决课程思政主体责任的难题,不断增强专科课程思政的天然亲和力和有效针对性。三是不断增强与完善激励机制。可从精神、物质和保障激励层面着手。加大教学技能大赛奖励力度,完善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唤起专业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进一步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基层教学组织自主学习、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落实专业培养人才的总纲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基层教学组织安排课程教学任务过程中发挥“宪法”作用。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与高校定位相匹配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坚持育人为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主体,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基本媒介。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层次及特色优势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不同定位、不同专业的一流本科课程。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目标,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和价值目标全面协调发展。

(三)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要体现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支撑,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8]。思政建设与课程建设同等重要,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点在“思政”,基础在“课程”。以新一轮的大纲修订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的主导思想,落实“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把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予以整理打磨,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库,以案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着力从课程思政案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等方面补充教学大纲,实现“盐溶于水”的思政融入专业目标,从而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

(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构系统性课程思政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一流课程的课程团队要把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一流课程的建设机制、建设模式以及管理机制中。不要随意融入、散点式挖掘和无规律分布,要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有机渗透课程教学,以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问题为着力点,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由上到下的系统设计,建构“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宏观层面的思政体系内容。

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路径及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9];深挖加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一是课程思政教师要从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德育资源,遵循专业知识的系统脉络和应用场景,可以把专业课堂知识延伸至相关历史问题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中,从其所蕴含的责任、奉献、使命等元素着手,达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二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发展历史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级,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学科故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要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三是课程思政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挖掘专业领域的大家风范及里程碑事件等所蕴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等思政元素,培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四是结合社会发展、行业进步、专业提升、学生自身的需要,把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充分融合,同时针对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重大问题,引领学生用理性客观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能力看待和解决问题[10]。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德法兼修、使命担当等课程大纲中思政的重点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煥发课堂生机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程的沉默状态,提升教学效果,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强化教学设计,杜绝课堂单纯专业知识讲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如何上好课的问题[11];教学团队不断磨合,以老带新,发现课程不足,持续改进。巧妙结合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尝试摸索适宜的教与学模式,杜绝信息技术简单的形式化应用。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实际,能够帮助教师分解教学过程、找出并分析教学盲点,从而改善以至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从课程的重难点为突破,形式多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工具开放弹幕、投稿,翻转课堂,增强了师生互动。突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交互,可以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从而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思维。

(六)完善过程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志趣

专业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必须以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核准、教师课堂设计及教案考核等关键节点为抓手,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安排、专业大纲修订、对应教材的审核及采用、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课件等方面,贯穿于教师教学研讨、教学团队打磨课程、教师课堂授课、实验操作、学生作业及考核设计和论文等各系列环节。

改进教学全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积极效应。着眼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可视化追踪学生课内外、线上线下的评价反馈,强化能力和素质考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提高课前线上预习和课后讨论的评价比例,减少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笔试评价的比例,课堂表现评价更加多样化,个人/小组评价及互评相结合,重点关注学习过程评价。

(七)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升级现有课程思政示范课

包含新认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内的一流课程,要明晰方向、持续升级改进。具体措施应包括: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定位的教育教学改革长远目标,顶层设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以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作为衡量专业课程提质创新的切入手段,指导具体某一课程建设方向。课程思政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下,展示和塑造未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向[12]。

四、结语

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基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是实现三全育人、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举措[13]。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上,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这三个基本点,让“高校—教师—课程”三位一体,担负起育人责任,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14]。同时明确课程思政地位和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考核及评价体系,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重要内容验收挂钩,确保达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完成一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2]陈宝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务必把高校思政课办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1.

[3]朱丽霞,吴棒.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92-96.

[4]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5]张婷婷,王榆.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30-31.

[6]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7]李晓宇,等.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4):16-17.

[8]陶黎阳,胡丙杰.法医学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2):48-51.

[9]顾润国,刘艳艳.基于资源库建设的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71-75.

[10]高华,曾朱玲,戴想华.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优化路径分析——  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7):121-124.

[11]徐桑梓.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高校课堂策略研究[D].三峡大学硕士论文,2021.

[12]王青.新时代思政课丨高校课程思政如何引领课程面向未来[N].中国教育报,2021-08-02(3).

[1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4):4-5.

[14]马芳,吴海燕.课程思政课堂育人评价方法探讨——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2):36-37.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