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步伐。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尝试教育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人。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在《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就“一课三磨”教研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一课三磨”教研模式;教师专业成长
“一课三磨”,就是一节课磨三次。这种教研方式不仅关注教师个体的自我建构,更着眼于一个学科教研团队的共同成长。
一、什么是“磨”
磨,既打磨。把方的打磨成圆的,把青涩的打磨成成熟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日复一日、课复一课的“自在课堂”,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而通过一次次团队磨课的经历,把常态课的杂物碎屑打磨掉,最终呈现出比较“精致”的课。
二、为何磨课
为何磨课?我们要把课磨到一个怎样的状态?磨课就是要把我们的“经历”磨成“经验”,把“自在的常态课”提升为“自为的精品课”的过程。几度打磨,就是实践再实践、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唯有不断循环,才能从经历上升到经验。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研读更深更广,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更精准。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课堂上提问的层次性、课堂随机生成的应变能力、教学手段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提升,真正“磨”出一节又一节的好课。
三、磨课的形式
(一)“多人一课”式磨课
即“一课三磨”,它打造的是精品课例。
(二)“一人多课”式磨课
即一人就一节课反复打磨,它打造的是教师。两者的共同点都是锻炼了团队。
四、磨课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确定磨课内容和执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教师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集体备课前,科组内分好工,确定一磨、二磨、三磨分别是哪位教师承担。从第一磨的集体备课就抓实在。在一磨比较高的起点上,大家再来研究提高。过程很艰难,但却最能磨炼团队。想让一磨起点更高,首先要把教学目标定准,目标不准,过程再好都是南辕北辙,所以要结合年段、年级、单元及课型特点确定好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次集体备课,由一磨的教师重点备课说课,其他教师围绕自己提前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研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执教教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最终形成一磨课的教学设计。
(二)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负责第一磨的教师按照集体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一磨课教学。
2.听课: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性,分别从学生、教师、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做好听课记录,比如:(1)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达标率。(2)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参与度。(3)教师是否关注到了全体学生。(4)课堂的氛围和课堂生成,等等。
3.评课: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评课。评课是教师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交换意见、心得和体会,互相评议,相互学习。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听课者要把评课的中心点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怎样教”上,各种教学策略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做法可能更适合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比较的可能。从中,教师会深切地感悟到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要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有了这样的比较,不仅让执教教师看到了自己学法、教法、课堂生成等方面的不足,也让听课教师感触颇多,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三)第三阶段:教学反思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既所谓我思、我感、我悟。光是单纯的上教研课或单纯地与学科同伴进行教学分析,缺少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与感悟,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目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总结,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语言组织,写好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二次磨课的教师在内化的同时,听课、评课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二次磨课的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激励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第四阶段:三磨课是最后成品展示
教研模式依旧是团队研究、细节重构。但是,更侧重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结构),就是教得怎么样?是否教得富有成效?这时候需要关注教与学的对话,细节及生成。负责三磨课的教师结合科组教师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三次磨课。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完成课前思考、教学设计、磨课稿、教学反思等“一课三模”的课例成果撰写。以下图1为磨课流程图。
下面,笔者结合义务教育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第6课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一、二磨课导入部分的内容为例进行讲述。这节课参照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将名师课堂实录还原为教学设计,再将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进行“逆向修炼”。我们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围绕几个版块进行讨论:改变乐曲的聆听顺序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聆听策略等,通过科组教研探讨,确定一磨、二磨分别采用以下图2和图3两种导入方法开展教学:
五、磨课的特征
(一)真实性
和许多公开课相比,“一课三磨”中展示的课堂可能不够完美。但是,每一位教师都不是为了任务而磨课,而是真正希望成长。教师或许对教材理解得不够深刻与透彻,但是,我们能看到教学研究的真实性。其次,评课也是真实的,不像有些教研活动,研讨课后大家都说三五个优点,再提几点不痛不痒的建议和希望,虽然活动的最后大家都皆大欢喜,但是对上课教师与参会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而真实的评价需要大家积极地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认同或是不认同,讨论或是争论,欣赏或是重构,都有可能引起其他教师的百家争鸣。在真实的思维碰撞中,每位教师都会脑洞大开,收获颇丰。
(二)递进性
“一课三磨”,每一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解决不同的问题。整个教研模式具有整体的递进性。一磨侧重于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二磨侧重于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三磨则侧重于教得怎么样,是否教得富有成效的问题。
“一课三磨”,并不是简单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好比是两套格局一样的房子需要设计装修,分别由两位设计师各显神通来设计房子,比较一下谁设计得更好。而“一课三磨”,好比是一套新房子需要装修,业主同时聘请三位设计师设计装修,一磨,是三位设计师共同设计出的第一套方案;二磨,是三位设计师通过实践,发现某些设计可以优化,三人再在此设计方案之上进行改进;三磨,则是再次改进、优化设计,最终呈现精品。
六、磨课的意义
磨课的意义有三个一:一节课,一类课,一批人。“十年磨一剑”,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一课三磨”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集体的磨课,更需要深入的磨理念、磨学情、磨反思等全方位的磨砺。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磨课中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冯静,王婷.如何開展中小学音乐教研组活动[M].天津出版社,2021.623D1945-2FD1-4ECF-A22E-83CD59294B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