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鹏
摘 要:适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学习活动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学生能够摆脱学习之外的一些诱惑,一定是受了其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在学习中,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师只以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为主,忽略课堂氛围营造的重要性,无视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将变成学生出于功利目的行为。这违背教学的观念,削弱了知识自身的乐趣。因此,教师要从外部因素入手,应用动机激励法,实现对学生外部动机的激发,以此来配合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动机激励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29
学生的内在情感飘移不定,看似牢靠稳固的内部学习动机,也会在挫败中消失殆尽。因此,教师不能过分关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促成,也不要太过乐观地认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会使教学变得容易。实际上,初中学生并不具有抵抗外界一切干扰的能力,他们常常将目光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虽然有一些学生凭借意志坚持学习,但其内心正遭受行为和思想的战争。所以,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教师可以从课堂氛围、导入、教师期望等层面出发,用学生喜欢的元素装点课堂,使课堂变得有趣,给予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这里,教师所开启的外部学习动机犹如一个驱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机器,二者会在彼此的补充中实现力量的平衡,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学习动机激励法的目的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在传统环境下,由于教育目的单一,因此学习动机激励法很难实施。而素质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个性化学习,此时,学习激励法的实施就有了用武之地。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人们受到了激励,从而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被发现、学习的效果能呈现,那么人们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加深学习的记忆。教师实施学习激励法,就是通过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优化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培养综合素养。
二、学习动机激励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分类
(一)目标激励
这种激励法是指教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发现自己只要認真学习,就能达到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于是能够从中得到激励。这一种激励方法实施的要点为:教师需要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行的,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可以通过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向学生显化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仅仅只是从抽象的层面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会很难理解自己有没有达成学习目标。而学生不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就难以获得激励。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具象化的情境,让学生看到任务,让学生发现只要积极学习,就能完成任务,而这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达成时,便会得到激励。
以学习《那树》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和生词,了解它们的意思,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学习目标,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
1.自由读课文,将朗读的成果录下来,并给出评价
教师的任务1,让学生从能够流利朗读课文出发,自主扫除字词学习的障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踝骨(huái)
屹立(yì) 十字镐(gǎo) 虬须(qiú)
陷阱(xiàn jǐng) 引颈受戮(lù) 周道如砥(dǐ)
教师的任务2,让学生了解了生字、生词学习的重点,避免出现遗漏。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更多需要深入学习的生字或生词,或对近义词或反义词进行辨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那树枝干弯曲。倒坍:倒塌。踝骨:指枝干靠近根的部位。虬须:弯曲的胡子。文中指树。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周道如砥:文中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教师的任务3,引导学生自发思考他们有没有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只是教师设计的内容,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动机激励
动机和目标不同,是指要调动学生的主观情绪,让学生产生内在学习欲望。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动机时,他们会为了产生良好的情绪而学习。教师如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是快乐的,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他们会为了感受更多快乐的学习过程而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不喜欢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动机。
以学习《社戏》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以充分发挥人数优势为目标,选择文本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幕进行表演。学生需要通过把这篇小说改编成剧本,并将它表演出来。初中学生普遍喜欢角色扮演,他们觉得这个游戏十分有趣,并且可以在游戏中呈现自我。于是他们很投入地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鲁迅的小说非常生动,寥寥几笔就把整个具象化的环境呈现出来。然而剧本和小说不同,如何能够应用剧本台词呈现出鲁迅描写的场景,提升戏剧的表现力呢?为了提高戏剧的表演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三)需要激励
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够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便会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在综合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考试的需要,还要让学生看到成长的需要,令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过程能全面促进自己的成长,他们需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以学习《回延安》为例。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家国情感,这是他们美的追求之一。教师在开展教学以前,为学生播放《信天游》的歌曲,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信天游》歌词的内容,感受到这首诗歌呈现出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风民俗。为了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学习驱动力。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地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描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感受及对延安未来建设的向往。此时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能够从中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帮助他们积累文化知识。在阅读诗歌时,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美的向往与追求,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这块土地是美好的,延安的人民是美好的,只是此前旧的制度让延安不能呈现出美好,还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新中国,延安这片土地呈现出生机,民众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情。通过看到中国的变化,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这种情感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知识,了解我国历史及文化的驱动力。
三、学习动机激励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学并非易事,有时候需要教师结合众多学科知识。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教师更需要涉猎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可以说,教学一部分是关于情绪的教育,在这里,教师可应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利珀提出的“情感动机唤醒理论”,将情绪作为一种与动机结合的心理活动,或者将情绪本身作为一种动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推论出“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的结论。既然情绪与动机存在这样一种转化关系,教师不妨将学生的情绪作为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入口,并以促进学生情绪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情绪呢?罗伯特·利珀指出,人在比较宽松、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其情绪动机和知觉状态是比较积极的。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创造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良好课堂氛围,比如可以将学生位置的安排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培养团体的凝聚力,使学生获得团体的归属感。
例如在讲解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小团体,并承担起小组成员的责任,其内心便升起一种团体的归属感。所谓归属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如同将孤岛连成陆地,将星辰融入星空,是对学生力量的再激发,在归属感的召唤下,学生的团体意识更加强烈,不再认为自己是教师看不到的落单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当然,为了使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团体归属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安排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桌椅排列形式等。学生位置的安排是很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可以形成一种团体凝聚力。例如,为更好地讨论问题,有小组将几个桌子拼在一起,形成长方形,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有的小组则将桌子拼成三角形,小组成员三三两两一起守护一条边。在这里,每组都别出心裁,排列小组队形,设计自己的小组口号,教室变得趣味横生。这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做足了铺垫。在排列小组队形、设计小组口号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愿望浓厚,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很是期待。
(二)实现学习内容先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卡尔·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怎样唤醒学生的灵魂呢?唯一的途径是激发其兴趣,使其保有一份对待事物的好奇心。这也是另一种动机激励法。就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的兴趣,有可能成为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种负面影响因素最小的激趣方法,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例如,教师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先行,利用文本自身的魅力进行激趣导入。带着学生从开始阶段便沉浸在文章中。自始至终,因文生趣,因文识趣,因文忆趣。
还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为了使教学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认真听讲,建立一个认知机制。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经常用一个成语来表达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大家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吗?”小组成员间讨论,纷纷回答:“世外桃源。”教师继续提问:“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每个小组轮流回答,提出一个最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的标准,如第一小组认为“没有战争”,第二小组认为“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小组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四小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教师要把每个小组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写到黑板上。然后再向学生引出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古人也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们有的为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世界耗尽一生,甚至是生命。还有一些人在得之无望后,将心中美好的世界描绘在文章里。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恬然美好的生活,这种追求频繁表现在他的诗和文章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桃花源记》,了解这位崇尚世外桃源生活的文学家是怎样描绘心中理想世界的。同时也看看,我们是否与他的理想有重合之处。”在这里,教师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教学导入,在文本内容先行的前提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并找到与诗人的联系点。
3.明确教师的期望,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重要
我们通常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有时候,自信是内发的,需要一颗具有强大信念的心灵来守护。但更多时候,我们会受外界情感的影响,并从外界的反应中获取自信心。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对学生如何评价的信号。很多时候,学生会以教师的行为作为了解自己的镜子,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时,学生便会提升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当有足够的自信心作为内在支撑时,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不竭的动力,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期望,让学生感知到自己在教师心里的重要性。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虽然这篇文章比较简单,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仍然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解读。如果教师进行同一水平的比较,势必会挫败低水平学生发言的勇气。所以,教师可提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期望,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让他们在胜利的欢喜中逐渐树立信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让低水平的学生在读懂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讲述武陵渔人从发现桃源,到再寻桃源的曲折故事。并能够重新审视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线索,了解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向往的理想社会的样貌。另外,教师也要为那些高水平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他们在不断的挑战中无暇自满,并追求难度,不断提升自己。如教师可为高水平的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他的理想实现了吗?”这两个问题相对更深入一些,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在这里,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也明确了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也更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仅仅凭借内部学习动机,学生是无法做到持续高水平学习的。教师要在教学课堂制定学习动机激励机制,从外部的动机驱动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先行,明确期望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参考文献:
[1] 董远骞《教学的理论与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石义堂、李金云《初中语文有效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