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泽红,贾婵娟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已有研究关于师生关系的界定主要围绕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3个层次展开,有学者综合师生关系涉及的各个方面,认为师生关系是多层次、多性质的复杂关系[1-2].国内学者多认为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业成就、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7].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效能感、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8-9],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孤独感等存在负相关关系[10-11].
学校适应是学生在学校背景下,积极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满足自身需要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2].也有学者从结果层面论述学校适应,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有效运用一系列的技能,其结果可被简单归纳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类[13].已有研究指出,教师是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支持源,学生的学校适应一定程度受制于其与教师的关系[1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校适应[15],反之,冲突的师生关系则会导致学生的消极态度和孤独感,并引发一系列不良学业、社会、行为和情感发展问题[16].
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17].《中国教育概况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小学随班就读在校生有27.4万人,占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9.3%,且呈现增长趋势[18].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大,类型多,其发展特点及特殊教育需求给普通小学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关注,帮助其去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19].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业压力、学校参与、同伴关系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致使其学校适应不良[20-21].部分普通学校教师在理念上支持随班就读学生发展,但对其在普通学校的适应能力持保留态度[22].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好地得益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作用[23].然而,聚焦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这一群体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的状况,并探讨二者之间关系,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发展与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依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本研究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指就读于普通小学,罹患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的7大类特殊需要儿童.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某市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24份,回收率为93.23%,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6.77%.其中:男生87名,女生33名;轻度障碍学生71名(59.17%),中度障碍学生49名(40.83%);1—2年级(低段)学生21名(17.50%),3—4年级(中段)学生38名(31.67%),5—6年级(高段)学生61名(50.83%);感官残疾(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6名(5.00%),言语残疾学生6名(5.00%),肢体残疾学生8名(6.67%),智力残疾学生54名(45.00%),精神残疾学生37名(30.83%),多重残疾学生9名(7.50%);被试年龄6~13岁,平均(10.39±1.55)岁.
1.2.1 学校适应能力量表
1.2.2 师生关系教师评定量表
基于随班就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充分遵循自愿性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施测前,由研究者以文字形式详细阐明问卷作答要求及研究目的、程序、用途,并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各小学融合教育教师.问卷填写者均担任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科任教师达一年以上,每位教师对应一名随班就读学生,根据问卷要求逐题作答.施测后,综合考虑问卷题量及内容,筛去作答时间小于5 min的问卷,由研究者对问卷进行编号,并集中录入SPSS数据分析软件中.填答资料严格保密.
采用SPSS26.0进行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采用Amos23.0分析两份问卷的结构效度.为避免问卷调查下相同数据来源、测量环境、项目语境等造成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的人为共变,采用SPSS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共有9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23.55%,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2.1.1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的基本状况
如表1所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的平均得分为3.59,与理论均值3[2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其师生关系较好,亲密性维度、冲突性维度、反应性维度的得分均与理论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亲密性维度和冲突性维度的均值显著高于理论均值,表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较高的亲密性和较低的冲突性,指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反应性维度的得分较低,表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情绪和认知上的主动反应.
表1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的基本状况Tab.1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2.1.2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
为进一步了解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性别、年级、障碍程度和障碍类型4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表2),其中障碍类型分组中,随班就读学生人数在各组数量分布差异较大,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选用非参数检验中多独立样本Krusc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
表2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Tab.2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表2结果显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师生关系总量表得分(F=10.12,P<0.001)和亲密性维度得分(F=16.52,P<0.001)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段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中、高段;冲突性维度在障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74,P<0.01),中度障碍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轻度障碍学生.
2.2.1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状况
对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表3结果显示,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问题.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在感官和生理动作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会情绪和语言维度的得分,表明其在感官和生理动作方面存在问题较少;学习能力与成就维度的得分最低,表明其在学习能力与成就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表3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状况Tab.3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此外,共有109位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的综合说明”这一开放性问题进行回答.27.52%的教师认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良好;12.84%的教师认为其无法适应;59.64%的教师认为其学校适应稍有问题或需要一定辅助,其中44.62%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存在障碍,18.46%的学生存在情绪和沟通障碍,36.92%的学生被报告存在感统失调、品行不良、不合群等多重适应问题.
2.2.2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
表4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Tab.4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续表4
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呈显著相关关系(r=0.50,P<0.01),其中亲密性(r=0.45,P<0.01)和反应性维度(r=0.19,P<0.05)与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冲突性维度与学校适应显著负相关(r=-0.28,P<0.01).
分别以亲密性、冲突性、反应性为预测变量,学校适应为效标变量,使用强迫输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5结果显示,师生关系的3个维度都进入了回归分析方程,亲密性维度(β=0.36,t=4.07)和冲突性维度(β=-0.12,t=-2.20)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自变量解释了整个因变量变异程度的25%,表明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有一定预测作用,且高亲密性的师生关系能预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良好的学校适应,高冲突性的师生关系能预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不良的学校适应.
表5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对其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Tab.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of elementary school
本研究探讨了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和其学校适应的现状,挖掘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的主要特征和问题,进而分析师生关系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与作用关系.
本研究显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师生关系较好,师生之间存在较高的亲密性和较低的冲突性,这与普通小学生的研究结果[27]相似,说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师生关系总体表现相似.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在反应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表明其与教师之间缺少情绪和认知上的主动反应,这一结果与王耘等关于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研究[26]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相比普通学生,随班就读学生由于障碍的局限,更难主动和教师进行情绪、认知反应,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与随班就读学生在情绪、认知上的互动.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度障碍学生的冲突性要显著高于轻度障碍学生,即中度障碍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更多情绪、行为上的冲突.相比之下,王耘等关于普通小学学生的研究认为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30].而张明平就智力障碍学生学校人际适应的研究指出,不同性别智力障碍学生师生关系的人际适应有其共同性和典型性,不存在显著差异[31].这启示在小学随班就读群体中,学生自身障碍及其严重程度也许是师生关系中更为主要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性别在师生关系中的差异.此外,中高段随班就读学生的师生关系总体优于低段学生,因此应该尤为关注小学低段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注重教师与低段随班就读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情感联结,有研究表明,关爱与良性沟通可以有效消解师生间的冲突关系[32].
本研究发现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相关研究结果[33-34]一致.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既往关于智力障碍的研究结果[33,35]相似,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致使个体差异显著.受到智力水平、学习、生活经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随班就读学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可能会模糊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导致性别差异不显著.在障碍程度和年级上,一方面轻度障碍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在社会情绪、学习能力与成就两个维度上显著优于中度障碍的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的发现[34,36]相契合;另一方面,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随年级升高不断发展,说明学校教育的深入和学生生理的成熟有利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发展,这与普通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结果[37]有所差异,但与智力障碍学生的研究结果[33,38]吻合,表明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随年级变化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学校适应的生理动作、社会情绪、语言、学习能力与成就维度只在低段和中段、低段和高段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中段和高段则无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低段随班就读学生尚未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而中高段学生往往能更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因此教师应更多关注低段学生在生理动作、社会情绪、语言等方面的学校适应,为其搭建更多的学习支架;再者,不同年级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能力与成就适应上的差异不如其在生理动作、社会情绪、语言适应上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中高段课程内容量和难度增加,这一负性因素弱化了学校教育和学生生理成熟的优势.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与普通小学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的研究[15]相一致.其中亲密性和反应性维度与学生的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冲突性维度与学生学校适应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高亲密性的师生关系能预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良好的学校适应,高冲突性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不良的学校适应.究其原因,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支持源[14],高亲密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及时为有特殊需要的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学业、团体参与等多方面的辅助和支持,进而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学校适应;其次,作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39],进而使其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校适应,而高冲突性的师生关系则可能与学生不良的学校适应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更为严重的学校适应问题.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师生关系较好,其中轻度障碍和中、高段学生相较中、重度障碍和低段学生拥有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校适应方面仍存在问题,低段学生尤为突出,中度障碍学生在社会情绪、学习能力与成就方面表现较差.对小学随班就读群体而言,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显著相关,高亲密性的师生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良好的学校适应,高冲突性的师生关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不良的学校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