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洁
【摘要】插图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它能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奥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都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传播知识的得力助手,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美味佳肴。
【关键词】部编教材;插图;正音识字;文本解读;能力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与点缀,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大量色彩丰富、充满童趣的插图能弥补抽象文字的不足,搭建起学生知识理解的桥梁。在教学时应以插图为突破口,提高课堂的灵动性,有效铺设低年级语文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之路,让学生能够趣味盎然学语文。
一、以图为径,搭建正音识字的支架
(一)以图激趣,助力拼音教学
拼音是认读生字的重要“拐杖”,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熟练掌握拼音需要反复的操练,而单纯的枯燥练读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心生畏惧,从一开始就消磨掉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为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课中都插入了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具有故事情境的图片,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助力拼音教学。
教师应将情境图作为拼音教学的重要载体,帮助学生识记汉语拼音的音与形。可以尝试将插图串联起来,编织成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故事,营造活泼灵动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j、q、x》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插图内容,以富有诗意的故事拉开学习的序幕:夏日的小院里,大树爷爷撑开绿色的太阳伞,小女孩在树下玩着彩色气球。桌子上一个西瓜正等着小女孩吃呢,一只母鸡在一旁追赶着飞舞的蝴蝶……充满童趣的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紧随其后,可根据语境出示口诀“母鸡母鸡j j j,气球气球q q q,西瓜西瓜x x x”,让学生在充满节奏的朗读中记忆字母的读音。在掌握了字母的发音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声母j、q、x藏在了小院里,你们找到了吗?”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转向插图,探究的兴趣被点燃,在发现的喜悦中建立了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
(二)以图寓形,突破识字教学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识字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新课标要求在第一学段认识1600个左右的汉字,这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是富有挑战性的。汉字是抽象的语言符号,机械的识记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导致识字浮于表面而未深入文字的肌理。因此,教师应借助插图的力量,让生字的学习形象化,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感悟汉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要从由象形字和指事字组成的独体字开始,教材中往往图文结合并附有对应的甲骨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发现图画和文字的相似点,在图文对照中体会汉字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在这样一种图文结合、联想想象的识字方法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举一反三,在认识其他象形、指事字时进行学习迁移,借助插图提高识字的效率。
形声字在汉字中是数量最多的,学生在识记时容易将同一字族的汉字混淆。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如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中,学生容易将“飘”和“漂”两个字搞混。教师可出示课文中的两张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明白:纸船在水里漂呀漂,漂到小熊家,所以三点水的“漂”是指随水流浮动。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家,所以风字旁的“飘”指在空中随风摇动。在圖片的对比观察中,学生对形近字字义的理解得以加深。
(三)以图为径,探寻文本解读的密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新课标在一二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要利用课本图画进行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应只停留于文字上,教师还应将插图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与插图间的对话,使插图成为语文课堂的有效因子。
(四)以图解文,降低理解难度
低年级学生囿于有限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在理解课文中复杂的词句时往往会出现困难,而插图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得以弥补抽象文字的不足,将凝练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如《日月明》一课中,课文的最后两句“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总结出“小朋友们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把小树栽好”的道理,进而理解最后两句中所蕴藏的“团结力量大”的内涵。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自身语言凝练深刻的特点,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此时,恰当地运用课本的插图,发挥其解释功能,便能为学生扫清障碍,使学生在理解古诗时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学生对“蓬头”一词会存在困惑,可引导学生参照插图,理解词义。
(五)以图品文,引发情感共鸣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把它设为三维目标之一。而插图生动形象、寓情于景的特点使其能够起到催化作用,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让文字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文章主人公心意相通。
生动传神的漫画式插图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角色的心理,图中角色的神态、动作能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如《狐假虎威》一课中,课文的第二幅插图便极为传神,图中狐狸趾高气扬地走在老虎前面,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狐狸虚张声势、仗势欺人的心理。除富有稚趣性的漫画书插图以外,直观写实的插图同样能够拉近学生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入景,引发心灵的顿悟。如《悯农》一诗的插图直观地描绘出农夫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便能体悟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产生爱惜粮食的情感。
(六)以图忆文,再现文本内容
课文的插图往往呈现的是文本最核心的内容,而且极具条理性,几幅图片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文时,教师仍应树立运用教科书插图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画面回忆课文,再现文本核心内容。
如在教学课文《千人糕》时,由于制作米糕的步骤繁多,低年级的同学在学完课文后很难有条理地一步一步复述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引导学生根据插图进行复述,使学生回忆文本内容时能有所依托,减轻记忆的难度并使复述更具条理性。又如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四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逐段背诵,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文字记忆的负担,而且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生机,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二、以图为径,编织能力培养的摇篮
(一)有序审图,提高观察力
优秀的绘本将细微的变化隐于图画之中,让孩子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反复的翻阅中,孩子的观察力得到了提高。課本中的插图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序审图中,提高观察能力。
教材中,有些课文只配备了单幅插图,画面中描绘的是课文的核心情节。这样的插图能帮助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核心情节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应加以引导,首先让学生对插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如图上画了谁?他在哪里?在干什么?接着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分部分仔细观察画面,这样学生观察时就能做到主次分明、细致入微。课本中还有很多故事性的课文会配有多幅插图,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带领学生观察时,教师应让学生先找出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图片中都有共同的主人公,也可能是每幅图中都有与文章主题相联系的事物。接着再引导学生按图片顺序一幅图一幅图细致观察,了解故事的发展,这样学生观察时就能做到不慌不忙、有条有理。
(二)合理扩图,激发想象力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一块华丽的锦缎,作者用想象之丝将其编织而成,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依靠想象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填补完整,为其绣上细密的花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补充文本内容中的空白,用图画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与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合理扩图,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如在教学古诗《池上》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大胆想象小娃是怎样偷偷摸摸采摘莲蓬的,猜一猜他当时的动作和心理。插图中活泼生动的儿童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插图的引导下便能天马行空地猜想小娃各种有趣的采莲情景,原本静态的插图也在学生的扩展之下真正“活”了起来。
结语
插图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它能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奥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都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传播知识的得力助手,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蔡佳萍.部编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11).
[3]沈月萍.浅谈教材插图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科爱好者,2019(24).
[4]孙杰.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科书插图及其使用研究.2019.
[5]顾佩林.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的探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2018.
[6]王艺婧.论课本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