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依雯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创设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一定情感态度体验,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领会诗词内涵。本文从发挥想象与联想、注重朗读与配乐、联系实际、借助多媒体等四方面探讨初中诗词鉴赏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初中诗词鉴赏;情境创设;策略
从2018年起,全国统一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之前的语文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文化篇目增加,古诗文几乎占据一半以上的篇目。由此可见,古诗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但是古诗教学却是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的“痛脚”。
目前基础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学几乎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中也很普遍。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更加针对升学考试,语文课堂中的诗词学习往往采用陈旧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教师直接将诗词的内容和思想用罗列出来教授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负责讲这些知识点抄写在书本上。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效果非常微弱,往往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对诗词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进一步去欣赏诗词之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达不到提质增效的目标,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既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情境创设”引入到诗词教学之中。
一、情境创设的定义
情境创设就是指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运用一系列教学手段创建出以具体形象为主体且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则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换而言之,情境创设是诗歌教学的敲门砖。情境创设可以将古诗中抽象、复杂的内容转化成具体形象的场景,这使得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沉浸到这些具体的场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品形成共鸣,进而使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古诗所传达的意旨,体会诗词之美。
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出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二、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发挥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由此可知,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非常的简练,而这也正是学生理解不了诗词的一大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将短小精悍的诗句进行扩展与填充,将其勾勒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
比如《闻雁》一诗,诗歌的最后两句“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以景结情,表达含蓄但是意韵深远。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两句诗句的继续想象,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勾勒出一幅画面: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偶然間窗外又传来自远而近的雁叫声。一旦学生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那么原本抽象简练的诗句就会化为具体而形象的情境,而学生也就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个充满凄寂色彩的地情境之中,那么此时,学生就很容易体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浓烈绵长的乡愁。
(二)借助朗读与配乐,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在《书信集·致窦隐夫》中写道:“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诗词本身是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早期的诗词就是配以音乐进行吟诵的。因此,诵读诗歌也是情境创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可以将学生带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进而体会到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如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首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诗歌字音;接着让学生有节奏的去朗读,熟悉诗歌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范读,伴随着教师的清朗明快朗的读声,学生的脑海中会自动呈现出这样的情景:早春时节西湖边上,水面初涨,白云低垂,岸边的树黄莺清脆啼叫,天边春燕衔泥掠过,地面上绿草渐盛,夹杂着星星点点野花,向远处眺望是绿杨掩映着白沙堤,好一派明媚动人的春光。通过教师有技巧的朗诵可以营造出清新怡人的早春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秀美动人的春日西湖河畔,那么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
除此之外,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配乐也可以帮助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在教授这首词时可以配以幽静清冷的音乐,渲染出孤寂幽深的氛围,创设出孤高脱俗的情境,为学生了解作者被贬后孤傲自许、蔑视俗流的心境作铺垫。
(三)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创作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因此要想理解诗词必须要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出现的诗词大多诞生于数百年前,与学生们如今的生活的环境相差甚远,因而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把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看,但是学生还是不能产生深刻的触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联系实际,创设出与诗词背景相似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切身体会诗词内涵。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这首诗主要表现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为增加学生对于这一主题思想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如果有一天,你家里遭遇了不幸,生活比较贫困,缺衣少食,而突然你们家里获得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一个家庭成员吃饱穿暖,那么你们觉得这个机会会给谁?此时,学生们大部分回答这个机会会给自己,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会给自己,而学生都可以答出因为父母爱自己。这时,再结合《茅屋》中的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们可以进行情感体验的迁移,理解杜甫许下这个心愿是因为他爱百姓,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从而体会整首诗的主题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诗词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古语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某种程度上说诗与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歌中的画面直观的展示出来, 让学生借助具體形象的情境去感悟诗词的意蕴。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以选择画面感比较强的诗词,《天净沙·秋思》是比较典型的作品。《天净沙·秋思》罗列了一系列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这些景物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脑补的想象加工,这些本来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景物会融合萧瑟悲凉的场面,让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感受作者的思念家乡、疲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此外,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也是情境创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诗词所描绘的场面、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这首词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动画:当蓝黑的天空中缓缓升起一轮明月,清冷的月光撒向大地,诗人独自一人在月下舞剑,这简简单单的一小段动画就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词人的孤独与矛盾;而当画面转向充满暖意的亭台楼阁、再转向天上的圆月、再转到远方与词人共赏一轮明月的弟弟时,学生们仿佛也成为词人随着他一起心潮起伏。通过动画可以再现词人的经历,学生们也似乎跟随作者体验了一场特殊的旅程,因此他们更能设身处地体会词中复杂的情感。
结语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联系实际生活以及借助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符合诗歌特征的情境,而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与作者合二为一,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意旨。
参考文献:
[1]宋淑华. 关于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如何开展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27.
[2]韩杰. 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浅谈初中诗歌教学的情境化[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25-28.
[3]牛靖超.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 成才之路,2013(20):78.
[4]付文山. 初探对古代诗歌吟诵的教学[J]. 华夏教师,2017(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