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信
摘 要: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活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同样肩负着这一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1]。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因此,结合这一问题,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优化,对实现体育教学创新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有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点分析
(一)教师本身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提升,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则是以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2]。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则需要在长信精神、创造能力的角度,对体育活动设计、课堂设计等进行整合,通过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发展水平。在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拓展的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对体育课程、实践内容创新等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从体育自愿整合与拓展的角度,对体育知识内容进行优化,满足体育教学创新的发展需求[3]。
(二)課程内容设计的创新性
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则需要鼓励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体育相关的发展动态,对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培养有促进作用。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中,可在体育资源整合的视角下,将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等融入到体育课堂设计中,并帮助学生建立探索体育知识的逻辑思维,对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体育创新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新颖性以及时代性,所以,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将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训练技巧等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体育新课改鼓励对学生探究式学习与训练,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可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意识。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则需要在体育技巧训练、体育知识学习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对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与思维引导等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拓展与整合中,可从心理的角度,对体育知识进行整合,在良好的额师生关系下,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满足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的综合需求。
(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体育课认识的倾向及情绪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时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体育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布置场地器材,同时通过使用游戏,设置悬念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提供学生表现的舞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要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否则,学生的创新动机就会慢慢消失,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为此,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更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从事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不断地在“学”和“学中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经验。
(六)善于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以求变。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舞台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尝试解疑,使他们萌发创新的思维冲动,在瞬间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游戏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编游戏、规则,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此,在课堂上创造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尝试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引导学生设疑、解疑:首先是要求学生对学习进行独立思考,尽可能发现疑难点,提出问题;其次是结合体育技巧训练以及教学难点,对学生的体育逻辑思维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促进作用。最后,在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上,体育实践训练活动的整合,则需要在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整合的前提下,对体育实践训练内容、知识点等进行梳理,结合体育活动项目,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达到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的目的。从体育逻辑思维培养以及技巧训练的角度,结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对体育课程的师生互动、教学资源应用等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实践训练的创新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哪怕是错误设想,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超越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从体育教材、实践活动等角度进行整合,这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中,应注意体育活动的合理性、体育知识应用性等问题,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引导的基础上,可通过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数是群体学生在室外(操场)的动态过程,所以对学生思想品质、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教师能从研究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能在体育课堂中得以落实。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体现得也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分析过程,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看谁能用自己想好的方法把球从球场的这一端运到球场的那一端去,尽可能用两种以上的运球姿势,有方法的同学请到这边来排队。”顿时,同学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排起队来,都想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运球本领。然后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运球,在行进间,他们有的左右换手运,有的绕过背后运,有的左右胯下拍成“8”字形,有的还能定点转身运球……技术动作并不唯一,但目的是一样的。这样的设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浓了,又充分享受到求变创新带来的乐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启发、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个体参与活动时的精神状态好,注意力更集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民主、和谐,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广度更高,参与活动时自己动手操作时间更长,所选择活动方式更多,出现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的现象。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展的间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葆有一颗童心,才能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练习教学部分能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操和游戏等,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结合体育课的特点,我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让学生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操最好不要雷同。于是,同学们有的编成用顺口溜作为节拍的徒手操,有的编成韵律操并配上了节奏很强的动感旋律,有的编成舞蹈的形式并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现,每一节课我请一个同学来带操。又如在游戏中,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小胶球,画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同学们以小胶球为中心,自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我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玩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有新意、有利于鍛炼身体的游戏活动,要求只有一个只要同学们认为开心就行。例如:在教学“过障碍跑”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竞争的游戏,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摆设器材才能适合本组的实际特点,摆出各式不同方阵。这样,同学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玩的是自己编的、自己喜欢的游戏,练的是自己编的操,充分体会到自己是体育活动的主人的喜悦。在自编操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正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的教育思想。
(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起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单调乏味,为此,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不能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确定下次课的队形,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这样一来,通过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兴致高、集合也快。由于自己创新的意见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学生的创新欲望更强了,对创新充满了信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又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要注意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实践能力的机会,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表达方式,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要表现出自己新颖的想法必须通过良好的实践能力向世人展现出来。
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学潜能。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有创意的活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少华.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实践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1):74-77.
[2]张雪,张文治.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8(18):88-89.
[3]卜另通.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