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亚斌
摘 要:“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针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的又一改革要求,基于“双减”政策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成了当前历史学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作业设计、课堂评价、因材施教、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等五个策略,对“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变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双减” 初中历史 教学变革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8.026
“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教师也应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优化历史课程,让深度学习理念充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第一要点可围绕“双减”政策标准创新作业设计,实现课堂作业的有效提质;第二要点则是围绕“双减”政策基本要求,深入改革课堂评价,以多元精准的评价方式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要点则是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性,围绕分层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有效助力减负工作;第四要点是围绕历史学科融合特性,以学科融合的方式有效助力课堂增效;第五要点要结合教育现代化基本准则,以信息技术有效助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提质、减负。
一、作业设计创新发展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确保“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双减”政策及初中历史作业实际要求双向标准进行有效创新,应打破传统单一的作业设计,围绕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层次化、弹性化、实践化的历史作业,既要强调课堂作业的实际有效性,也要确保历史作业的基础性,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作业设计中,要整合学科知识概念,教师对作业的选择要集中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本章节教学中共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间既有历史时间线的脉络关系,也有各个小节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适当地通过作业的整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课后作业的填空题设计上,教师要围绕各个章节知识点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基点帮助学生理清动因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在作业设计的问题上应摄入一定的情境教学,如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来引导学生真实学习,如鸦片战争的作业设计上可通过“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吗”这样的提问,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而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教学的基本形态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帮助,通过作业的框架结构设计来形成知识点支架、重难点支架等,以确保作业设计的开放思维、高阶思维、综合思维。另外,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作业量的设计,应重点围绕知识点内容及类型进行深度设计,如《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作业设计中要强调知识点的上下融通作用,将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连接,以确保作业的有效性。作业设计的创新发展既要强调“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也要强调作业设计的实际有效性,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作业形式,同时更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基本需求不断的改进作业形式,以“新”字为目标既要实现作业设计的创新发展,也要作为作业内容的创新发展,将作业设计有效融合的实际课程中,进而有效提高作业设计的实际有效性。
二、课堂评价多元精准
基于“双减”政策的评价标准,要强调多元化、精准化两个要点,其中多元化的目标导向为在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成绩评价等,精准化评价则主要面向学生的能力需求及成长需求上,包括学习能力评价、学习方式评价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来让学生更全面的认知自己,通过精准化的评价来让学生更为细致地了解自己怎么做。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设置多样化教学评价和多维度教学评价两种方式,其中多样化教学评价可结合知识点设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方式,其中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设置诊断性评价,如《古代埃及》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知识点的初步掌握来更为精准地了解学生学情,并将学生的表现纳入课堂作业预留过程中,也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打下牢固基础;教师要做到以教学过程为载体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时地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如《古代印度》课堂教学中,针对其中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并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则是以教学阶段的结束为落脚点,主要包括作业评價、课后小节评价等,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推动历史学习的高效发展。
多维度教学评价方面是要求教师要从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维度去进行评价,如教师维度的教学评价实施则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围绕学生的基本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做既可以检测教师教学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而从学生和课堂维度则可以有效认知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维度认知、学生哪里学得透彻、学生喜欢什么学习方法等,课堂维度则可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便于优化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多元精准化更应做到科学有效化,教什么评什么,不超标,不夸大,评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评即所教,笔者认为评价的方式与主体要确实以精准的评价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要多方面的收集评价教学相关数据,通过数据的表达来确保课堂评价的精准化、多元化,而在结果的显示上教师设置的也必须要有意义,如成绩禁止班级排名等等,多用形成性评价,少用总结性评价。同时,评价教学不应是只要完成评价就万事大吉的态度,因为评价教学直接对应学生学习能力成长,因此评价教学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反馈,通过相应的反馈来表达目标达成的状况,而反馈信息的来源应将当前评价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总体比较,设置的目标也需要以科学化为主,与目标无关的评价是不足以支撑起教学的。7F9E0F00-D760-4A55-89FB-5238CE45D452
三、因材施教助力减负
“提质、减负、增效”是现阶段“双减”政策落实的核心,如何确保三者顺利落实则成了当前义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而如果想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应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做到全面“减负、提质、增效”。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要认知学生的实际,而无论是“教研”还是“教育”,都应重点研判教学的短板,以补齐学生的短板为目标,做好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接收且尊重学生间思维不同性,以教师的思维来认知学生的个人思维,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对于课堂上的关键问题,要学会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特征和动机上入手,确保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发散。第一要点是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时刻留心觀察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生独有的学习特征和动机中引导课堂走向,如《法兰克王国》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会存留一些疑问,主要包括“基督教为什么能够兴起?基督教与佛教有什么区别”等,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课堂重点,但笔者通过这些问题的阶段看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极大方便了日后教学。笔者认为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之后,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尝试法、质疑法、情景教学法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投入教学中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另外,设计分层作业方面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作业设计应给予一部分学生成就感和挑战感,也应给予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业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回答问题表现,精准定位出学生所欠缺的能力,而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上则可以结合特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走访完成,如抗日战争的胜利相关作业上可开展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可以走访老红军、老干部学者或者纪念馆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力,确保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另外,教师可利用“脑AT”相关技术将相关知识点进行科学化图谱,以“立体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教学为目标重点解决和认知学生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科学化地提供学习方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点,实现对每位学生的精准分析、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让更大范围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四、学科融合助力增效
落实“双减”政策,切实保障课堂教学的“增质、提效、减负”必然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是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性开创了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以基本的历史教材为基点,通过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使学生更加精准、全面地了解相应知识点,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例如,历史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历史学科并不是单一的学科,无论是语文、历史还是政治都可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分子;其次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历史中的人或者事或者物,因此历史又是统一性的;最后历史学科需要以历史的角度去学习,以史料实证及唯物主义观点去认知,历史才会更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历史学科必须要注重学科间的融合,通过学科融合提高历史学科深度和广度,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共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三个章节,每个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既相互联系,也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以人为客观主体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该章节知识点中笔者加入了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政治学的观点来认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发展工业化等问题,以政治的唯物辩证主义视角去看待历史中的问题,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更有价值,也进一步实现了学习效率与质量的综合提升。学科融合要注重学科融合的实际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内容,如历史学科不仅能够与政治学科进行融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都可有效融合,如语文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等;数学轴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等;美术包括一些历史文物,如壁画、古董、缕衣等;音乐则是可以精准反映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艺术追求。笔者认为学科融合是一个概念,而这种概念的应用应强调科学化和融合化,教师为简化相关教学重点、难点也可设置全方位融合的教学形式,如通过融合信息化技术将某一历史的历史背景及所出现的一些历史文物、艺术追求、文化生活等进行统一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信息技术助力提质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有效创新现阶段教育发展之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围绕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点进行信息化处理,以信息化手段来让学生更加精准的了解学习的知识点,使信息化技术的相关特性有效促进历史作业的提质增效,进而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例如,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历史教材进行思维导图构建,结合单元知识点体系划分目标层次,根据教学知识点依次设计二级思维导图,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层级知识目标进行统计以便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功能的强大性,还可以将不同学生的学情数据录入其中,全面记录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效果等,真正为不同学生建立“数据画像”,更好地助力教师实施个性化、分层式作业设计。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进一步认知信息化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相辅相成性,加强对历史抽象化、复杂化的知识点进行直观化展示,或者制作一系列的微视频,将不同的历史知识点纳入其中,以此供于学生课后、课外环节的自主学习观看,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途径,还能够代替教师一部分教学指导功能,真正帮助学生轻松化、高效化吸收相关历史新知识,从而也让“双减”政策的落实变得更加科学有力。另外,教师在进行信息化融合课堂是,要谨防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某一环节需要以口头讨论为主,但有的教师为了彰显信息化教学的魅力,生搬硬套地运用信息化,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也有一些教师明明可以口头讲解,却非要播放微课,造成了“所用非所需”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息化教学效果。
总之,“双减”政策的提出推进了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推进了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深度转变,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历史学科更应围绕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切实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既强调课程的“减负”,也强调课程的“增质、提效”,助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世强《初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6期。
[2] 周吉云《文史结合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35期。
[3] 徐滋洁《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年第11期。
[4] 杨素玲《关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年第11期。7F9E0F00-D760-4A55-89FB-5238CE45D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