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庆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对重要的例题、习题进行再思考,挖掘出列结论,感悟典型例题习题的再生性,体现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实现课本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课本练习;课题习题;数学思维
题源(九上人教版课本76页):
这道数学练习题实际上是运用旋转思想让学生说明编DAC是如何得到编EBC的!当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里面的旋转思想,但是我们却可以对这道练习题进行再思考,挖掘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挖掘其他三角形全等
本题不管是运用三角形全等还是旋转知识去解释,都能得到本题结论,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挖掘出其他一些组全等三角形,如(在这不赘述证明).
结论1
2挖掘相关线段、角的结论
根据三角形全等性质,角相等的结论,由显然容易得出
3挖掘特殊三角形和线段的特殊位置关系
4挖掘四点共圆
我们知道,证明多点共圆,常有三种处理策略:
一是依据圆的定义,即证明动点到某点是定值(定点对定长)
二是逆用圆周角性质,即证明动点对一定线段的张角为定值(定弦对定角)
三是利用四边形中如果对角互补,那么该四边形四个顶点共圆.对于本练习题,我们进一步思考挖掘,可以发现该图形中蕴含着多个四点共圆的知识(结论7、8).
5挖掘动点轨迹
如果点 C是线段 AE上的一动点(不与端点重合),△ABC和△DCE在线段 AE同侧的等边三角形,那么点C在线段AE上运动过程中,线段 AD和BE的交点O的轨迹是怎样的图形﹖
很显然,在点 C运动过程中,∠POQ=120",所以根据圆周角性质,可以发现动点 O对定线段AE的张角永远为定值,所以点 O的轨迹是一段弧.
结论9动点 O的轨迹是图中,弦 AE上方的一段弧(不含点 A、E)动点轨迹问题经常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例如2016年山东日照市中考数学试题中,就出现一道类(21题第3问).
原题(部分)我们把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如图9,P为线段AB上一动点(点 P不与点A、B重合),在线段 AB的同侧分别作等边△APC和等边△PBD,联接 AD、BC,交点为Q.
6挖掘其他结论
当然,对于该题我们还可继续深思,
……
如果点A 、C、E不共线,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又会衍生出哪些结论呢﹖原先的结论是否会成立呢﹖ (人教版八上数学课本83页第12题)在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探究.
显然,我们通过对这道练习题的探究,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在中考复习中,我们对课本上重要的例習题进行再思考,多角度多思维去挖掘习题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因此挖掘教材例习题的潜在功能,进行例习题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