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曙
在教育过程中,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围绕问题的解决是实践求知的关键一步,学生隐藏的潜能往往就会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据国内外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课堂中引申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强烈激发出学生独立思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打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障碍,突破学生与教材难以相融的壁垒;另一方面能促进其道德意志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实现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多项思维意识与良好习惯的发展。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基,且“问题解决”作为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构建“情理交融,德法共生”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问题入手”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价值内化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模糊,学习意识薄弱,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而“问题入手”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学习需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与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例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单元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出问题,如:“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与发展,你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和美德有关的历史典故或案例呢?”紧接着,学生列举出了诸如孔融让梨、苏武牧羊、孟宗哭竹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了解这些故事,因此,以问题为导入,引导学生列举美德案例的同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中阐述故事内容,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价值内化的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的技能
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养成,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线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位教师不断地写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位教师能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记录问题和学生一起成长,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习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是推动教师进步的动力。例如,在学习“科技发展,造福人类”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设计教案时,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科技时代所代表的科技人物分别向学生展示出来。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便向教师提出“这些发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向学生列举了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火车、磁悬浮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出行的方式,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再如,移动电话的推广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家电的使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多媒体教学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化。每个人都在享受科技革命带来的福利。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以立足教学目标为本,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对课程的学习,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课堂“教”与“学”相辅相成,师生间彼此信任、联系紧密,是构成现代完备教育体系的关键。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反思性、亲历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从“问题”入手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行主动的思考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育人不像是“機械化”的工业,而更像是“人性化”的农业。园丁时常要关注苗木的生长方向和生长特点,在生长周期中培育优渥的土壤和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获得滋润。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时,笔者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什么是尊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又有哪些?尊重他人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熟悉又陌生。因为对小学生来说,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他人,是从小耳濡目染的良好品质,但“尊重”一词较为抽象,如果从简单字面意思理解它,并不能全面认识“尊重”一词的意义和内涵。而对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学生可以列举出很多。基于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尊重”更为深刻的内涵,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性、反思性,也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增强对“尊重”概念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策略
(一)整合探究主题,构建智慧课堂
每一节课程的教学,都必须围绕探究主体进行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智慧课堂,能引导学生了解、遵循基本的道德要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教师所安排的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入问题,能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通过多媒体音频影像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其次,多媒体教学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大屏幕一贯式教学,出现的虚拟图像等多种拍摄手法,紧随了时代潮流,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想象力,增加了许多对课业的思考,引申出了诸多有意义的问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需要做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提出问题。第二,整合探究主题。通过“应对自然灾害”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自然灾害的特性,了解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生命价值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如:“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学生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洪水肆虐》《地震来临》时的纪录片画面,通过自然灾害实际景象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看完视频后,笔者将学生分为四个课堂学习小组,并基于“生命价值”和“如何面对自然灾害”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学会系统掌握知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践行体验式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阶段,体验式教学的融入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创造条件,发挥自身学习优势,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对提高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要发挥主动求知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所谓寓教于乐、学以致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都难以在传统教学中实施,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乐将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将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使教学变成“游戏”;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引领学生擅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以此来开辟主动学习的新思路。例如,在学习“探访古代文明”践行体验式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列举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和蕴藏的智慧。接着,将“探寻文明发祥地”“演说考古小发现”“体会早期文明重要性”三大教学环节植入教学课程中。并让学生观察书中河姆渡人生活环境复原图,尝试提出以下问题:一是河姆渡人是如何建造房屋的,使用怎样的工具,以什么为生;二是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三是考古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考古。在解决这些隐藏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历数诸多考古故事,加深学生对考意义的理解,逐渐形成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然后,将本课程的学习与最近考古界最具突破的“三星堆文化”相联合,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意识学习是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最后通过模拟文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考古场景图绘制,教会学生珍惜与传承,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意识。
(三)开展丰富活动,延伸感悟体验
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课堂活动中渗透问题的思考,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的认知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核心,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审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常态课堂,“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在设施完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缺少了思考、质疑、提出問题的意识和能力。长此以往,知与行出现严重的分化,更加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因此,展开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并在课堂活动中渗透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内驱活动力的激发,打通生活与教材之间的通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情理交融、德法共生的教学课堂,延续教育本质,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悟。例如,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活动,如叙述故事,通过名人教育故事激发学生对尊重、包容教育隐喻的探索。或者情景演绎,通过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生动演绎课本故事《刘菲的烦恼》,思考刘菲的烦恼。当然,也可以师生共同设计剧本,疏通台词,通过角色扮演讲述《好脾气先生》,在亲历的实践中、沉浸的体验中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尊重、自我批评。与此同时,在课堂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教室可以基于不同活动类型提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问题,如:“假如你是心理咨询师,面临《刘菲的烦恼》这样的事,你会如何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呢?假如你是好脾气先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又会怎样做呢?”在课堂活动的开展中渗透问题,能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为深刻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加持下不断思考,不断总结自我、提升自我。
(四)穿插绘本、导入问题,引入直观教学
绘本教学在当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为普遍。穿插绘本的教学过程,主要指教师利用绘本资料,用叙述故事、创设情境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绘本教学”蕴藏着许多图文资料,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听故事、说故事、投入故事环节并加以思考。绘本教学过程中穿插丰富有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也能为课本教材注入新的力量、新的创意、新的价值,引入直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学习限制的同时,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正确引导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多元文化,多元魅力”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格局,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也要了解自然环境在地球上的分布,体会自然之美,树立环保意识。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绘本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什么?怎样理解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存在有何意义?”“文化”一词说来抽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建筑”“饮食习惯”“见面礼仪”“舞蹈文字”等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明白文化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接着,通过翻阅民族历史资料,截取图片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舞乐壁画,富丽堂皇的黑漆描金龙药柜,以及特殊民间防卫性建筑“坞堡壁垒”,带领学生在不断欣赏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深刻体会古人潜藏的智慧。借助绘本了解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真实含义后,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存在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五)了解学情,采用小组合作,贯彻教学始终
学习要从问题入手。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性。因此,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也要以个体带动整体,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采取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想法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能促进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意义非凡。例如,在学习“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之前,进行如下提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相似之处?中国在各个国际组织之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通过对重要国际组织的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同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学习进步、尊重彼此,才能携手走向未来。另外,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不会受欺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而言之,学习要从问题入手,解决教学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从问题入手”式教学,能凸显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开放性、针对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展开,在激烈讨论、辨析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并在交流互动中臻至完善,达成共识,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活力、充满求知、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孜孜不倦地思考,夜以继日地思索,才能筑起优良学风,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从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