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虎 闫亚鲁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处在7~12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完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运动经验和安全意识,再加上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学因素的影响,使小学体育运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事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也对教学活动带来了不良影响。体育运动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优良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重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及教师的关注要点,基于客观风险因素做好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则是体育教学开展的着力点。
一、小学生体育运动风险及原因分析
体育运动指的是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活动过程,主要由体育教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全员参与,以运动常识和运动技巧为基础,借助体育器材完成运动过程。体育运动的类型多样,运动过程受场地设施、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的影响,而这些主客观条件也是体育运动风险的诱发因素。
(一)场地设施因素
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大班授课是基本模式。学校体育课程一般由几个班级同时进行,运动场地共同使用,固定大小的运动场地包含的学生密度较大,一个班级可支配的运动空间相对有限,且很少有学校会定期进行场地检修和体育器材设施检修,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在不稳定因素下,学生的运动过程更容易出现意外风险。同时,体育运动过程需要学生与体育器材直接接触,无论是篮球、足球、乒乓球,还是铅球、铁饼、跳高等体育项目,都会因为操作不当或器材质量问题引发意外风险,或是参与运动的学生受伤,或是伤及场外学生,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问题。例如,很多男生都喜欢篮球,而篮球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倘若传球的角度或力度把握不当,篮球就会对场内人员或场外人员带来人身安全威胁。因此,体育器材设施也成为诱发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一般小學都配备了医务室,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医疗救治服务。但因为学校学生基数大,教师和医疗室并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有些学生自身存在病史,假如对其病史不了解,医疗室在面对学生受伤的情况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诱发更严重的风险问题。
(二)教师教学因素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指导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最终成果,也是诱发体育运动风险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其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相关,无论哪一方面欠缺都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方式、安全教育等内容都需要教师一一把关。但因为一个体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多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且体育课程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极其有限,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安全教育未能细化到具体的行为中,学生对教师的安全要求不够重视,尤其是部分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更是缺乏安全意识,在活动时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安全现象。如有些学生因为不了解个人身体负荷而在运动中出现心慌、气短、休克等现象;有些学生会在推搡打闹中伤及自己或他人;有些学生则无视课堂纪律,做出危险性动作,等等。例如,小学生比较好动,在使用单杠、双杠等设施时,有些学生会利用其展开追逐活动,倘若教师未能做出正确引导,学生便会认为这是一项安全行为,在不规范且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出现肌肉拉伤、关节错位等身体损伤。
运动损伤多种多样,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及时进行风险检查可规避一些可预计风险。但有些年轻教师因为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准确预测到体育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教学设计时未能提出完善的风险规避措施,对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和应对措施掌握不全面,对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检查应付了事,在面对一些运动损伤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也成为体育课堂的潜在风险之一。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学生需要在足球场地内来回奔跑,小学生的身体平衡感本就不强,他们在脚步运球、踢球时极易摔倒,且用力不当会导致脚趾、脚腕损伤或骨折。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场地检查,场地中出现石头、树枝等异物会增加学生摔倒的可能,引起身体损伤。有些教师会利用一小部分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大部分时间交由他们自由活动,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学生的身体状态因为过度兴奋而产生疲劳感,不符合健康体育的理念。
(三)学生自身因素
在很多体育运动风险中,因为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不仅对其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还影响了教学秩序。其一,缺少安全运动意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经验匮乏,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局限在常见的几项运动层面,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有风险,所以他们面对体育运动存在两种极端心理,即过度积极和过于恐惧,从侧面表明学校的体育安全教育不全面,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不到位。其次,个人身体素质不达标。有些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如长跑、篮球、足球等运动,倘若学生缺少耐力、爆发力等基本素质,他们便不能坚持完成这些运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最后,运动习惯未养成。体育运动极为严谨,衣着、热身、运动技巧、运动规则都有严格的标准,倘若学生忽视相关标准,携带坚硬物品、不重视热身、动作不规范容易引发一些身体损伤,轻者影响短期运动能力,重者会造成心理恐惧,影响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小学生体育运动风险应对策略
(一)做好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体育运动风险预防和应对的第一步在于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重视体育课程,意识到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围绕这些风险因子确定其风险等级、风险预防措施和责任人,完善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体育教学过程有据可依。具体来讲,学校应组织体育教师就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做好教研工作,教师要基于教学经验分析体育运动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从场地环境、器材设施、教学过程、学生自身等方面全面分析,将找出的风险一一罗列出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对应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他们接触的体育运动风险,及时接受教学反馈,从学生视角看待各种风险因素,将其合理融入风险防控措施。再者,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客观学情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准确分析实际学情,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将体育风险防控纳入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细化防控措施,并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设计一一落实,保证风险应对可控且有效。最后,灵活调整风险防控机制,基于教学实践判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优势和漏洞,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将不适宜的内容剔除出去,融入更先进、更有效的防控手段,满足安全体育的要求。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风险意识
体育运动风险造成的后果有轻有重,对学生的身体造成直接的伤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安全教育,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因此,为降低体育运动风险,教师要将安全教育常态化落实,利用体育课堂贯彻落实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教师可利用体育课堂上的2~3分钟时间实施安全教育,适当引入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某项体育运动可能存在的危险,通过反复强调提高其注意力,并提出相应的安全运动要求,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规范的运动意识。同时,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了解其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对运动能力欠佳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因,倘若是因为疾病等原因则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避免他们参与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倘若是心理因素,则可采取激励手段,提升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减少风险产生的概率。另外,针对常见的运动损伤向学生渗透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方法,确保他们在面对肌肉拉伤、扭伤、晕倒等人身伤害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措施,通过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延展到校外各种场合。
例如,篮球是一项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运动过程涵盖了跑、跳、投、急停急起等多种运动形式,涉及四肢及躯干扭转等爆发力动作。小学生的弹跳能力和身体爆发力有限,参与激烈的篮球运动极易在弹跳、奔跑过程中出现踝关节扭伤。因此,教师在篮球教学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说明踝关节损伤的急救方法,即受伤者立即停止运动,在场边休息,同伴及时报告教师并帮忙寻找可以冰敷的物体,在紧急处理后送往医务室进一步治疗。通过细化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同时要求学生运动前充分热身,日常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最大程度地预防关节扭伤问题。
(三)落实安全检查,保证体育运动安全
很多体育运动损伤事故都是在无意识下发生的,上文的体育运动风险分析部分明确提出场地环境是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小学体育运动的场所一般在学校体育场内,体育场内环境相对简单,包括基础的跑道、足球场等设施外,还有一些小型体育设施,教师须对这些设施做好风险预防,在教学中落实安全检查工作。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要定期检修体育场及体育设施,及时更新体育器材,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因为地面不平、设施老化及器材陈旧等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前及时检查运动场所和体育器材的安全性,检查一些常用设施器材是否存在螺丝松动、老化的问题,并将石头、树枝等不属于体育场的东西清理出去,提高运动场所的安全系数。除此之外,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的着装,进入体育场应着运动鞋、运动服,避免携带坚硬物品,由体育委员在课前完成着装检查工作,确保学生自身具备安全参与体育运动的条件。
例如,在田径类运动项目中,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项目都涉及跑步。但部分学生认为,跑步就是一种简单的运动行为,他们会忽略潜在的危险因素。面对学生的主观表现,教师要提高警惕,跑步教学前,做好全面的安全检查,检查跑道上是否存在异物,尤其是石子、玻璃碴等细小物体,将这些危险物品清理出去,并在存在凹坑的地方做出标记,为跑步安全进行做好预防。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规范动作之外,还要建议他们避开一些不平整的地方,注意观察前方跑道,鼓励他们主动清理发现的异物,确保跑步过程不出意外,安全有效地规避风险。
(四)优化教学流程,严格监督学生行为
体育教学有其完整的教学流程,在完整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流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风险,避免教学实践中出现严重的人身损伤事故。教师须严格遵守体育教学标准及其要求,找出体育运动的共性与特性,其中,共性包括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特性则依据不同运动确定。课堂上从热身运动开始,在头部、腰部、腕部、膝关节、踝关节等热身运动基础上,增加一些有趣且有针对性的热身运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使其接触不同寻常的热身运动,舒展身体各个关节,为体育运动做好准备,如此既能避免出现肌肉拉伤和扭伤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其次,优化动作要领教学过程,由教师通过示范和分解动作呈现规范的动作,同时借助举例子的方法解释清楚一些技术型动作不规范带来的危害,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各个小组内部互相学习和帮助,对不规范的动作反复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最大化规避因为动作不规范诱发的风险问题。
例如,羽毛球运动需要运动者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它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在运动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身性热身,采取慢跑、压腿、搓揉关节、拉伸各部位肌肉的方法充分活动踝关节、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等部位,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运动后建议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帮助,通过压、踩、甩等手法使腿部、手臂肌肉松弛下来。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和手指使用方法之外,还要做出安全提示:如果球速过快打到人体上,很容易造成瘀伤;打到眼睛等身体较脆弱的地方可能造成出血挫伤;如果打到脑袋,可能会造成他人晕倒甚至休克。由此引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课内外羽毛球运动中规范个人动作,尽量在规定区域内安全打球,達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应从根本上做出应对,先做好风险识别,再针对性地设置预防措施,基于教学实践过程加强安全教育,常态化落实安全检查,让学生不断提升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