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掀起古典名著思辨教学的盖头

2022-05-30 09:45钱锋杨冬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鲁肃草船借箭周瑜

钱锋 杨冬梅

一、研讨诸葛亮的“神机”与“妙算”

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塑造诸葛亮?咱们走进《草船借箭》找一找原因。谁先把故事说一说?

生: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让诸葛亮用三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将计就计,在大雾漫天之时引曹军中计,成功完成借箭任务,挫败了周瑜。

师:很清楚。理一下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四个人的关系。

生:诸葛亮和周瑜共同的对手是

曹操。

生:周瑜、诸葛亮是暗对手,他俩和曹操是明对手,鲁肃是诸葛亮的帮手。

生:鲁肃就是调和诸葛亮和周瑜的

中间人,是一个协调者。

师:《三国演义》中形容诸葛亮最典型的一个词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生:神机妙算。

师:至于这个“神”和“算”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先来交流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咱们分成两组,按照借箭前和借箭中两部分去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提炼出他这时“算”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并列出关键词。)

师:你认为这一次的草船借箭之所

以能成功,是因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看透了人心,第3自然段周瑜让鲁肃去监督诸葛亮,他算准了鲁肃是不会告诉周瑜的。

师:鲁肃成了重要的关键人物,他帮助诸葛亮完成了这样一个秘密的准备。请找到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生:鲁肃表示怀疑,也表示责备。

生:如果这个时候把详细的经过告

诉鲁肃,鲁肃要是告诉周瑜,他的计划就完了。

师:诸葛亮相信鲁肃,也防了鲁肃。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让鲁肃放心,同时又让他照办?

生:诸葛亮让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第三天保管有十万只箭,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计划就完了。

师:根据一般的经验应该是,你如果当我是朋友,我就说给你听。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只布置任务,也没跟鲁肃解释,他是怎么去算准人心的?

生:因为诸葛亮预测到周瑜对他有猜疑,他要把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告诉鲁肃。

生:他还算准周瑜来找茬。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表面和气,暗里使劲。

(生与生扮演角色,对话朗读。)

师:两位读的对话不错,表面上是来商量,说得很客气,其实是为难诸葛亮。诸葛亮知道是来算计他的,干脆就将计就计。借箭能成功,还靠一个重要的人物——

生:曹操。

生:诸葛亮算准曹操不会轻易相信人。

生:正是这样的多疑,恰恰进入了诸葛亮的盘算之中,算到了曹操会放箭。

师:为什么在准备过程中,没有一个字写天气。

生:如果写天气,就感觉这个故事没有悬念了。

师:如果你是鲁肃,我告诉你,三天之后必有大雾,所以我要采取这个计策。你敢赌吗?

生:我觉得鲁肃不会答应,他那么谨慎,不会相信这种不确定的事情。

师:前面一个字不提雾,后面连续提了五次大雾,你是怎么想的?

生: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整个草船借箭的时间,正好是从雾起到雾散。

师:准备部分,还有没有算到什么?

生:算到周瑜会通知那些造箭的人工作进度不要

太快。

生:诸葛亮算准箭的数量。

生:算到了水特别急。

生:北方人不擅长水上打仗,曹操又多疑,所以诸葛亮会采取这样的计策。

师:算到了人,算到了雾,还算到了箭的数量,曹军不擅长水上作战。

二、辨析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师: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你觉得诸葛亮在算这三个因素的时候,哪个最重要?

生:我觉得排在第一的应该是人,人心易变。

生:我认为天时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雾,曹操会看见草人,借箭就会失败。

师:人第一,天第二,地第三。故事的顺序是什么?

生:第一是人,第二是天,第三是地。

师:跟整个谋划的重要因素排列是一样的。回到诸葛亮身上,他在谋划的时候,他会先算哪个因素?

生:先算天,因为有雾才会成全这一切——天、人、地。

生:先算人,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想搞诡计——人、地、天。

生:天、地、人——先预测天气,再看地理优势,让鲁肃帮助他。

师:诸葛亮的谋划顺序和书上故事告诉我

们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心思来写,可以吗?

生:不好,读起来没有悬念。

师:古典小说都是这样,作者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

师: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有可能是真的,《三國演义》中有写。

师:我们都十分佩服诸葛亮,看到这样一个完成天地人乾坤大挪移的诸葛亮,看到了千百年来这样一个被人传颂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三、探究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师: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究竟是怎么来的?

生:作者在写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时候,把他的能力夸大了,达到神的地步。

师:猜一猜,历史上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生:事件是真的,人物是夸大的。

生:我通过一段资料知道,这个既是真的,又是虚构的,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该生交流搜集到的三国时期的资料,略。)

师:说说《三国志》《三国演义》有什么不一样。

生:《三国演义》是来自《三国志》。

师:《三国演义》是虚构的,看看《三国志》中的《草船借箭》。(出示《三国志·吴主传》,生读。)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生:真正的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草船借箭也要改为草船受箭。

生:《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环环相扣,而这里的故事是孙权没办法才背着箭回家的。

生:周瑜不在,鲁肃不在,十万只箭也没有,受箭的也不是草人,干巴巴的。

师:志,就是真实的历史,老老实实地把事情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看得人惊心动魄。为什么要把被动受箭的孙权,改成《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者罗贯中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情这样改编?

生:罗贯中是想突出诸葛亮的“神”。

生:站到了诸葛亮的这边,以蜀国的角度看曹操。

师:罗贯中贬曹,认为刘备是汉室的正统,魏蜀吴是不对的,汉朝是正统,汉朝的臣也是要高大辉煌的。能接受这样一个被美化的诸葛亮吗?

生:接受不了,不是诸葛亮干的,但都给了诸葛亮。

生:作者把曹操写得不堪,其实曹操是很厉害的。

生:我能接受,这样写故事就有意思了。

师:《三国志》是给历史学家看的,《三国演

义》是给一般老百姓看的。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打开《草船借箭》的资料,一个小组读一份资料,去看看不同资料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先自己阅读资料,再小组讨论。)

第一组:

诸葛亮身为丞相,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的文采也非常出众,他著有《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兵法二十四篇》《草庐对》等。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他还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作者有些夸大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采飞扬,军事上也有贡献,有抱负,是个人才。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是个人才?

生:南征北伐,军事技术发明上也有贡献。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生:文治武功都很卓越,才华横溢,不容置疑。

师:确实是一个人才。

第二组: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这句名言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在这封百字信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外甥庞涣,要树立远大理想,有抱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这句名言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对自己儿子的教育,留下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自己厉害不算,教自己的儿子也很厉害。

生:不贪图名利的人。

第三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一段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这句话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做事,直到死才停止。

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表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尽心尽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又呕心沥血辅佐其子刘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于政治、军事、文学、技术发明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在文化流传过程中,他被人们标榜为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从刘备托孤的故事,看出诸葛亮鞠躬尽

瘁,是一个忠臣。

生:忠心耿耿,始终如一。

师:病死在了北伐祁山的路上,做丞相也是无可挑剔。

第四组:

诸葛亮认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安家”。所以诸葛亮受遗诏辅助刘禅以后,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诸葛亮还非常重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保护维修都江堰和九里堤,确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使北伐顺利进行,也为了增加军粮收入,减少国家负担。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把汉昭烈庙改为武侯祠。

生:把天下百姓放到心上,勤勤恳恳。

师:成都人为什么要把供奉皇帝的寺庙改

成武侯祠?

生:说明在老百姓的心中,他的地位比皇帝还高。

生:说明诸葛亮的贡献比刘备还要多。

第五组: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白居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苏轼: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康熙: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白居易觉得诸葛亮厉害,很敬重他。

生:苏东坡都搞不清楚了,可见赞誉极高。

师:钱穆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地位之高。

生:康熙、刘备两位皇帝对他评价极高,都指向了忠。

生:从哪个方面看,他都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师:从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诸葛亮,神、人、仙、丞、龙。即使不从《三国演义》来看,他也是一个全人,很厉害。

四、追溯诸葛亮形象被塑造的原因

师:明明真实的诸葛亮已经这么厉害,为什么罗贯中还要这样“添油加醋”?

生:让他更神,让人更敬佩。

师:我们到底更喜欢哪个诸葛亮,民间话本、电视剧等都指向了《三国演义》,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指向了这样一个被神话的诸葛亮?

生:老百姓心中需要一个更加完美的诸葛亮。

师:老百姓到底喜欢诸葛亮什么?

生:爱国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师:你期待吗?唐朝期待吗?宋朝期待吗?

生:期待,让老百姓安心。

师:到底是谁创造了诸葛亮?

生:是老百姓。

生:是所有人。

师:是在很多人的期待下,出现了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丞、神。也有人不喜欢,鲁迅说他是妖,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出示)

鲁迅:“《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生:《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于夸大其词了,鲁迅更喜欢真实的诸葛亮。

师:但是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个神乎其神的

人,千载一完人,符合对中国古代丞相的期盼,符合对士大夫的期待。古代人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大学》,格物致知,诸葛亮符合这样的标准吗?

生:完全符合。

师:我们多么渴望出现这样的一个人,乃至于没有也要编造这样的一个人出来。这么多的身份中,你选哪一个最能代表诸葛亮?

生:我觉得是神。

生:我觉得是人。

师:哪怕有缺点,也没有什么。有缺点,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生:我希望他是一个人,他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为后世塑造一个典范,所以就这样流传下来,大家也不在意他的真假了。

五、迁移人物学习模型

师:课后研究关羽,大家有多少种办法?

生:我会从《三国演义》、《三国志》、老百姓中去了解。

生:我会去了解关公庙,从多方面比较对他不同的评价。

师:多方面了解信息,才能更客观公正地去看待一个人。

教学评析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作者用尽笔力,竭尽所能展示出诸葛亮智慧的非凡。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怎样充分挖掘和发挥经典文学名著的教学价值?钱锋老师采用概念驱动问思辨教学,以多元的问题设计打开语文思辨教学的大门,点亮了师生,一堂充满思辨气息的课堂扑面而来。

一、聚焦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性学习

《草船借箭》是刻画三国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典型文本。这篇经典课文,很多老师几乎无一例外选择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开教学,最终得到的是扁平化的一望而知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

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本课教学,钱老师聚焦超学科概念“原因”,将核心问题確定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如何将教学中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和学生的思维困惑“作者为什么要神化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结合起来,钱老师设置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矩阵,从学生的理解中帮助学生找到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真正原因的方向。先引导学生关注“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继而在问题矩阵中探究草船借箭的真相、真实的诸葛亮,通过跨时空对比《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同时代的相关人物周瑜、鲁肃、曹操同诸葛亮的比照及不同时代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建立多维度分析人物内在品格的三维关系网,理解诸葛亮被神化的原因。

以核心问题引领,在高阶思维矩阵中展开学习,彰显了问题内在的逻辑力量。这样的课堂教学更聚焦、更深入、更持久,让学生的无限想象和无尽探索得以激发,如一池春水的课堂活了。

二、把握辨点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进阶

思辨是教学的核心,思辨能激活深层思维。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一定是基于对文本的研读,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形成过程的剖析。

诸葛亮的形象历史上真实存在。怎样经由小说中对诸葛亮的认知到真实的诸葛亮?钱老师以辨点性问题层层撬开学生认知的闸门。

关注文本,打破思维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被作者罗贯中塑造成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巧安排的完美人物。故事情节有算计、有悬疑,学生在兴味盎然的阅读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跃然于脑海。钱老师抓住时机,反弹琵琶:“在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哪个因素更重要?”在分析、推断、论证中,学生明白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将会满盘皆输。此时,运筹帷幄的孔明先生浮现于学生眼前,而不仅仅是一个“神机妙算”的浅表化的认知。

追本溯源,重构认知。 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引发器”,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认知结构转变的有效手段。“诸葛亮究竟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巧合,或是故意改编?你相信有这样一个诸葛亮吗?”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这一问将学生思维二次撬動。在与《三国志》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失利等相关材料的比照中,还原了历史上草船借箭的真相——从孙权身上移花接木而来。这一真相彻底打破了学生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孔明的仰视膜拜,原来这个流传至今、备受喜爱的故事不过是张冠李戴。

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探究意识被激发——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学习过程由此发生并且展开。比较阅读历代君王的评价、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武侯祠的设立等有关材料,追溯到真实的诸葛亮即是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文本之间的链接、组合,以文本内在的关联推动学生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他们跳出思维浅表、视野狭隘、思想单一的藩篱,重新建构自己的多元多样多维。

解构还原,思维进阶。《三国演义》是小说,可以虚构;《三国志》是史书,要以事实为依据。千百年来被视为智慧化身的孔明在草船借箭中子虚乌有。真实的诸葛亮如此优秀,作者为什么还要“添油加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经验、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时候,学习就成为一种持续行为。“为什么会塑造出一个臻于完美的诸葛亮?”这一辨点问题第三次撬动学生不断向思维纵深处开掘。

通过探究不同文学作品对诸葛亮这一形象的塑造,得知他是帝王眼中的忠臣,文学家笔下的“神”“仙”,百姓心中的能丞。进阶的结构化学程的整体建构和推进让学生在跨时空连接历史长河中,思维更加理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因为需要而被塑造的,解读长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要放在整部书的情境中;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中学生寻找到精神的家园——名著《三国演义》既是作者创造的,也是老百姓共同的选择,作者写出的是我们的心灵期盼。

三、设置问题,建构学生元认知闭环

《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钱老师聚焦核心概念,围绕核心问题设置了丰富立体的问题矩阵。

从问题矩阵中可以看出,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钱老师把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连串教学问题;教学的结合点确定为“怎样了解真实的诸葛亮?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真实的诸葛亮如此优秀,作者为什么还要‘添油加醋?”

从还原真实的草船借箭,追溯真实的诸葛亮到探究历史人物是如何被不断神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的学习历程,问题矩阵帮助学生建立持续的思维流。深刻领会诸葛亮就是一个中国士大夫完美形象的代表,学生在持续理解中达成个人理解的完善与超越。

这样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在问题矩阵的架构中,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思维上的智慧挑战,帮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实现从“知道”走向“持续理解”,思维的进阶由此打开。帮助学生从浅表化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知走向被神化原因的深层思考,认知模型就此建立。

以超学科概念“原因”驱动《草船借箭》一课的问思辨教学,学生亲历了从文学到文化的转化。要联结过去和未来这一庞大的时空,学生不是仅拘泥于当下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一个诸葛亮,要联结的是从诸葛亮这个人物到武松、孙悟空、贾宝玉等人物,要联结的是这个千年前的人物跳跃到今天的定位,再遥想未来时空的定位。从学科到跨学科的联结,在跨时空、跨文化、跨语境中,打开了学生的异质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诸葛亮这一人物形成的原因以及与自己的关联,真正让他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见识经典一回,领略经典一番。

这样的课堂只是把《草船借箭》当作一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来教学生如何品读古典文学作品。这样的教学更好地完成了教材的要求,并超越了教材。

(作者单位: 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

猜你喜欢
鲁肃草船借箭周瑜
鲁肃的深谋远虑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缩写《草船借箭》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鲁肃机智调解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