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博文(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文/张博文(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
银屏上的鲁肃。
说到吴国,它似乎是最不被后人青睐的那个。三国故事里,前有魏国曹操厉兵秣马统一北方,后有蜀汉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吴国像是一位没有什么故事的同学。他像一个男配,职责是助力主角诸葛亮打败大反派曹操。
但它又似乎是被上天眷顾的那个。不论曹魏还是蜀汉,只要风头正盛时,东吴就会给它们一记闷棍,赤壁如此,荆州亦如此。
史上,对东吴崛起贡献最大的有四人——周瑜、陆逊、鲁肃、吕蒙,他们都曾任东吴都督。而在这东吴四能臣里,唯独鲁肃格外不同。
鲁肃,字子敬。他一生只有短短四十六年,却是三国最为杰出的战略家和外交家之一。他略不世出,榻上一对眼睛洞若观火;他纵横捭阖,联刘抗曹天下三分,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厉害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鲁肃完全被描述成一个忠厚而又平庸、没什么大用处的“和事佬”。但周瑜去世后,鲁肃却接任东吴大都督一职。事实上,他可不仅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才。
鲁肃出身豪富之家,为人乐善好施。一次,当时还只是小县令的周瑜前来借粮。鲁家有两个大粮仓,鲁肃爽快地把一整仓粮送给了周瑜。鲁肃的慷慨豪迈令周瑜深以为奇,从此二人结下终身友谊。
东汉末年,鲁肃察觉天下将倾,便带领族人远迁江东,最终躲过了中原战祸。恰在此时周瑜找到鲁肃劝他与自己一起投奔孙权。周瑜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以鲁肃之慧,何尝不知当今之世,择明主而仕,方才不辜负一身文韬武略。
虽说江东在孙坚、孙策两代明主的经营下颇有生机,但四顾天下,路在何方?初来乍到的鲁肃随即被孙权求见,可曾想这一见,见出了鲁肃顶级智囊的身份,见出了东吴未来的国家战略。
因鲁肃在宫中榻上对孙权阐述了这一战略,因此后人称其为“榻上对”或“吴宫对”。鲁肃将当今乱世比作秦末乱世,曹操便是项羽,汉朝便是秦朝,所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难以速除。孙权你要当刘邦,就应该趁北方大乱之际,溯长江而向西,将长江据为己有,励精图治,就可成帝王之业。鲁肃不鸣则已,一鸣便是雄视天下的大手笔。
鲁肃献上榻上对时,曹操还在绞尽脑汁与袁绍角力,刘备还在为兴复汉室四处奔波,诸葛亮还是个19岁的读书郎,距离他为刘备提出隆中对还有七年。洞察了时代和未来的鲁肃知道,孙曹二分天下之时,就是决战时刻。
银屏上的鲁肃(左)。
课外加油站
大家如何评价鲁肃的?
然而,决战的时刻来得太快了。
公元208年,曹操携北方铁骑欲与孙权决战,只见长江之上千里舳舻,旌旗蔽空。曹操挥军南下,东吴群臣惶恐,一片投降之声。孙权犹豫之际,将目光投向了鲁肃。
鲁肃回答:“您的这些大臣,个个都是江东豪门,地位不会因为效忠于谁而改变,比如我鲁肃投降,还是可以优哉游哉地过活。但是对您来说,只有背水一战别无选择,要是输了,您能去哪啊?”
看似坐拥江东的孙权,却在此刻感到了孤军奋战的无助,鲁肃是第一个站到他身后的人。孙权挥剑断案,赤壁之战由此拉开序幕,天才将领周瑜更是留下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鲁肃从战场上归来时,孙权不但令诸将相迎,更是亲自下马,恩宠隆盛。孙权笑着对鲁肃说:“这排场足以显示你的尊贵了吗?”鲁肃却说:“还没有。”众人大惊失色时,鲁肃举鞭说道:“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终成帝业,那时您再来迎接我,我才算得上显贵!”
鲁肃这颗囊括四海的心,自始至终都未变更。
联刘抗曹是鲁肃的另一大手笔,也让他同挚友周瑜、主公孙权、继任者吕蒙产生了隔阂。
赤壁之战后,鲁肃立志于巩固孙刘联盟,甚至不惜劝孙权借地与刘备,而周瑜执意千里伐蜀独取益州,甚至想要软禁刘备。不幸的是,周瑜于伐蜀途中病逝。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周瑜的遗愿是让政见与自己完全相左的鲁肃接替他的位置。周瑜知道,他二分天下的战略无人能够继承,那么在他离去之后,能在乱局中与刘、曹周旋的人,只有鲁肃。鲁肃也确实没有让老友失望,他劝孙权让刘备都督荆州,远在许昌的曹操听闻后,惊恐得连笔都落在了地上。
然而这联盟既是吴蜀抵御强敌的盾,也是扎在孙刘心头的刺。鲁肃一直以来都在孙刘间尴尬的位置上挣扎平衡,这也耗尽了他的智慧和生命。心力交瘁的鲁肃于公元217年病逝,年仅四十六岁。鲁肃死时,不但孙权亲临葬礼,刘备也遣诸葛亮为其发哀。无论是孙权手下的周瑜、吕蒙,还是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关羽,鲁肃赢得了几乎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信任和尊敬。
可是不过三年,鲁肃的继任者吕蒙白衣渡江,奇袭关羽,孙刘联盟终于彻底破裂。多年之后孙权与陆逊论及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时,肯定了鲁肃“榻上对”上纵横天下和赤壁时一力主战的功劳,也因鲁肃借地联合刘备而颇有微词,但看孙刘大战后,吴、蜀两国又重结同盟,继续着鲁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