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贤
[摘要] 沟通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本能。它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经营。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尤显重要。其中,老师决定了家校沟通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家校共育;有效沟通;共育目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传达情感的过程,是获得他人思想、情感、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家校沟通是家校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通畅。目前,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随机性较大,沟通缺乏计划性。沟通时以老师单向输出为主,老师说得多,家长说得少。基于以上分析,如何搭建这座家校沟通的桥梁,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为家校和谐沟通奠定基础
1.树立形象,博取信任,为家校沟通建立感情融合的基础
人际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家校合作也是如此。第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展示自身专业性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师要仪表端庄、大方得体;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不能太快,家长听不清楚会感觉老师不够自信,从而导致老师在家长面前无法树立良好的威信。教室环境要干净整洁、富有学习氛围,家长会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有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高质量的家访能拉近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例如,老师去家访,要做到守时,也可以提早一些到达。在第一次家访时,尽可能多听家长聊,多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及孩子学习与生活上的习惯。
2.定位清晰,各司其职,为家校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的基础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在与家长的接触中,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家长刚与老师接触时比较期待和老师沟通,但是沟通一两次以后,家长的沟通热情大大降低,问题出在哪里呢?有调查显示,在沟通过程中,46%的家长认为一些教师以其“闻道在先,学有专攻”而缺乏对家长的尊重,甚至用一种命令、指责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显性的行为表现,很可能就是老师潜意识的外露,把家长当成了学生。当老师以较高的姿态与家长交流时,家长会感到压力和自卑,久而久之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了。所以,老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家长是我们的同盟军,与家长要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例如,在老师与家长交流时,注意称呼上的使用,不说“你”应该怎么样,而应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说“我认为……”,而说“我建议,我们应该……”“咱孩子会……”,这样就在无形中把家长拉到了同一个战壕里,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更有甚者,家长因为陪孩子写作业得了中风等。小小的家庭作业引发了家庭战争,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究其原因,导致家庭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家长越界了。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不同。家长需要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有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品德培养,尤其是品德培养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这完全是学校教育应该做的,自己当起甩手掌柜,却不知道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例如,有些家长教育知识的匮乏导致其认知偏颇,把监督孩子写作业和让家长批改作业两种行为混淆起来,尤其在开展课后服务后,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传授知识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但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认知上的差距导致边界不清、责任不明,造成了相互埋怨和指责,家校沟通
不畅。
3.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为家校沟通建立信任理解的基础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是理解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父母的职业等。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李老师班的小明同学在学校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摔倒,脸部有些擦伤。李老师先给孩子做了伤口处理,然后给孩子的媽妈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务室再做些处理,以免留下疤痕。可是家长到校后,情绪非常激动,说了一些伤人的话,而且坚持要求按工伤处理。李老师很生气地回复道:“好吧,你跟校长去谈吧,我做不了主!”就这样闹到了校长办公室。事后,校长通过与李老师的沟通才知道,家长根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打扫卫生,因为打扫卫生的孩子需要早点到校,家长要上班,每次送孩子上学时间都很紧张。李老师说,因为小明做事比较稳重,所以把重要的卫生区交给了小明负责。所以从整件事看来,小明摔倒这件事只不过是个导火索,其实家长对老师的安排早有不满,但是一直没说,积压的不满情绪在这次事件中爆发了。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了两点:一是有事要及时沟通,大家相互了解各自的需求和想法。老师对小明比较认可,这一点家长并没有感觉到,只是机械地认为老师让自己的孩子干活。同一件事不同的视角,想法相差很大。二是当家长情绪比较激动时,教师应共情家长的感受,待家长情绪平复后,再尝试进行沟通,这样能够起到更好的沟通
效果。
二、讲究家校共育的沟通艺术
1.确定沟通的目标
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说,工作沟通的根本就是目标沟通。我们提前制定沟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目标不宜过多,一般设定一个目标即可。而且要针对沟通的问题和预期目标,提前准备2—3条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建议或方法。
2.设计适宜的沟通时间和地点
在时间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家长的工作时间。一般情况下,可以先给家长打电话,一起约定好时间,给予家长充分的尊重。对于地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室等比较温馨舒适的地方。同时可以提前为家长提供好茶水,这样便于家长放下心里的戒备,更有利于大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切忌选在公共场所,如办公室、校门口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隐私,要顾及家长的面子。
3.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的联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一般采用以下3种沟通方式:(1)QQ或微信:优点是便捷,但不能被及时看到,具有延时性,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2)电话:优点是及时,但是突然接到老师的电话,家长容易感到害怕或紧张。(3)面谈:有效性最好,面对面交谈能观察到对方实时的表情和神态,使表达更加清晰,减少误会的产生。
4.学会积极地倾听
有数据显示,有效的沟通倾听应占50%的时间,提问占25%,表达占25%,老师应该首先做一个倾听者。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在与家长交谈时,要注意眼神的交流。根据家长说的内容,老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还可以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让家长感受到你在认真听,你很重视这次谈话。
5.使用合适的措辞表达
无论是网络交流,还是面对面交谈,作为老师都应注意自己的措辞,学会理性表达。有一则这样的案例:一位年轻班主任老师给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评语:“你是个积极活泼的小男孩,你热心班级事务,但是你不论大事小事,经常‘打小报告,希望你有所改正,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少年。”家长看到评语后告到了校长那里,认为班主任对孩子有偏见。那位年轻老师感到很委屈,只不过是在描述事实而已。一个词竟能引发老师和家长的“战争”。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与人交流注意用词,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学会表达事实。例如,老师说,孩子最近“经常”不交作业。”“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应该具体表述,如“孩子有两天没交作业”。(2)学会表达感受。例如,“你的这种行为,让人很不舒服”。(3)学会表达需求。例如,孩子写的作业总是那么潦草,这样的表述带有責备的情绪,应该如实地表达我们的需求:“我希望孩子可以认真一些。”多使用一些积极向上的词汇,具有向上、向好的引领作用。
三、搭建家校沟通的畅通平台
1.不断修炼专业技能,提高沟通能力
家校之间能否形成同盟军,学校能否成为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关键在于老师(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反思: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真的了解孩子吗?我真的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吗?面对家长的问题时,我真的能提供有意义、较为专业的帮助吗?在自己遇到难题时,我真的能独当一面,化危为安吗?老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家长,家长类型多样化,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状况百出,该如何面对呢?例如,面对孩子问题,有的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有的家长当起了甩手掌柜;有的家长属于自我感觉良好型;有的属于爆发型,面对孩子的问题,对孩子劈头盖脸地指责,甚至动手……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否有良好的沟通方式,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我育人的能力。
2.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更新家长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强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家长应有的教育责任——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平台,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例如,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开设家庭教育讲座。作为老师,可以利用网络不定期地为家长推送相关教育的文章,来改变家长的认知和行为。
全国十佳班主任郑立平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埋怨家长太难沟通,常常是我们自己不知改变。”在家校关系的处理中,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自信阳光地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相信不久的将来,家长和学生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唯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教育结果最优化,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