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访: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家校共育良策

2022-05-30 10:48马进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5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

马进

[摘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的背景下,本文阐释了学校新家访的意义、范式和实践:站稳立德树人的起跑线;阐明了操作范式:形成靶向闭环的组合拳;以问题导行:开启服务学生的成长礼。

[关键词] 家庭教育促进法;新家访;家校共育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一场教育生态“静悄悄的革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因此,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再是一个“孤岛”,将成为一串“岛链”,相互作用、彼此支撑,形成立德树人的稳固支架。

家访,这个传统的家校共育途径,何时发源,无从考证。但在互联网时代,电话、短信、微信等方便快捷的通信手段,使家访这一传统被日渐忽视。我们还需要像过去那样通过家访来了解学生吗?基于《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我們该如何重新审视这个朴素的共育传统?笔者以新市民子女学校宜兴市红塔小学的“慧爱大走访”为例,谈谈《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新家访的意义、范式和实践。

一、重申意义:站稳立德树人的起跑线

1.新家访有利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前期调研,到进入立法规划,再到去年的三次审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诞生,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视,更彰显出对民意的回应与关切。该法旨在构建“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发展。学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引擎,基于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滞后、家校共育疲软等社会现实问题,家访是传播《家庭教育促进法》理念、筑牢共育之桥、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之一。

2.新家访更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家访获得的信息往往比电话、微信、QQ等通讯手段得到的信息丰富得多。老师只有去孩子的家庭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理解教育服务的对象——儿童,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起点,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进而实现学校教育服务学生的最高价值。

3.新家访有助于实现家校间的高效沟通

家访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下沉,是“大水漫灌式”教育向“精准滴灌式”教育的转向,点对点、面对面更容易产生共情,而共情是高效沟通的基础,由共情开始,确认情感目标,才能更好地解决育人问题,帮助家长更新育人理念,提供操作性的方法。

4.新家访有助于“双减”背景下育人生态的净化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突破“增效减负”的关键,就是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去面对、去改变。新家访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及做法,教育不是无条件地迎合家长,也不是唯命是从地服从学校,而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支持、调整,使教育呈现出和谐良好的育人生态。

二、操作范式:形成靶向闭环的组合拳

家访贵在坚持,至少每月一次,每次一至两个年级,校长、书记及行政领导带队,年级组长、班主任等积极响应,每次走访十几户,基本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覆盖。流程设定如下:

1.定标。明确本次家访的目的,根据育人需求,设定每个阶段或每一个学期的走访主题。

2.推荐。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心观察学生近期的状态及之前所了解的家庭情况,根据主题向年级组推荐要走访的学生家庭,预设家访任务。

3.结对。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推荐的学生一一结对,上报每个年级组的家访主题和家访名单。

4.走访。班主任会同相关学科教师(至少两人一组)预约学生家长,走访学生家庭,针对设定的家访任务调查家庭情况、互通学生现状、交流家教理念等。

5.分析。班主任、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一起分析,一起寻找对策,如有特殊情况,学校德育处组织针对重点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商讨、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报校务会或是教师代表大会进行商议。

6.扶助。根据方案及前期的扶助方式,结对教师扶助结对学生和他所在的家庭,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

7.复盘。每位家访教师撰写走访日志,召开级段或是主题的复盘交流会,复盘家访过程。通过对整个家访流程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总结规律。将大家的经验汇成动态的“家访小贴士”,从而引导每一位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进行下一轮新家访的能力。

三、问题导行:开启服务学生的成长礼

宜兴市红塔小学是一所随迁子女占比达80%以上的城乡接合部学校。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学校以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育人理念为引领,组织全体教师会同开展“慧爱大走访”行动,在家访行动中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直给思路、直接解决,让新家访真正成为馈赠学生成长的礼物。

1.“破冰行动”——倡导“三边互动”,树立共育意识

家访中,教师们发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家校共育更是形同虚设。《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

为改善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发起“陪孩子进校园”活动。家长自愿报名,全天候、沉浸式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包括参与护学岗活动、开展别具特色的家长晨会、参与升旗仪式、和孩子一起听课、课间体锻等,涉及学校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持续一整个月。同步创设各种家校亲子互动活动,如陪孩子读一本书、进行一次远足、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

新家访的“破冰行动”,将家长变为我们的“同事”,将“我”变成了“我们”,逐步树立起“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让家长参与陪伴孩子的成长,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同盟。

2.“暖心工程”——关注学生冷暖,实施精准帮扶

在新家访中,教师发现许多孩子家庭生活困难,根据了解的实际状况及家长需求,凝聚社会力量,开展“暖心工程”精准帮扶工作。例如,很多家庭没有孩子写作业的书桌,学校联合宜兴市团委开展“慧爱小书桌”活动;许多学生在寒冬来临之际还没有合身、整洁的冬衣,学校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出捐冬衣的倡议,为保护新市民子女的自尊,用“冬衣墙”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取;还有的孩子常常处于独居状态,家访便成了教授生活技能的阵地,“美好生活”行动教给孩子做菜、叠被子、整理衣物等技能,帮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

“暖心工程”是动态可持续的一项工作,将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完善,真正让家访暖进学生和家长的心里。

3.“赋能联盟”——构建校馆课程,拓展学习场域

家访中,老师们还发现红小的学生几乎没有走出过红塔这个区域,坐落城中的文化场馆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学校课程组行动起来,一家家登门拜访,用真诚叩开四大场馆的大门,多次协商后签订了共建协议。各大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新市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场馆课程,有效弥补了农村小学育人资源局限、专业师资短缺的课后服务难题。

学校还在宜兴市图书馆的助力下,历时3个月设计翻新了一间旧藏书室。匠心独具、清雅温馨的“慧爱悦读空间”出现在校园中,成为宜兴最美乡村学校阅览室。首家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的试点落地红小,为全校师生免费办理了图书借阅卡,那里也成为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学校借力发力,将家访中发现的问题巧引社会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的三方教育紧密融合,形成联盟方阵,赋能学生成长。

4.“护航计划”——传递家教理念,优化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这些方面家庭教育都要重视起来。怎么管,可以协商和学习,但如果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甚至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将视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他们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面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薄弱等现状,学校聚微光、集智慧,线上线下开展系列家教宣讲。两年多来已定期开展了近30节慧爱“云课堂”、3期24次面对面“家研会”,持续不断地给家长们带来新颖实用的家教小妙招,竭力改善新市民孩子的成长环境。

例如,家访中发现家长对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几乎一无所知,开学以來连续5期开设《家庭教育促进法》系列云课堂,从初识《家庭教育促进法》、责任担当、基本内容、情绪管理等多角度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进行宣传普及,对家长提出的困惑进行答疑解难,切实将家庭教育的微问题化解在萌芽中。

陶行知先生曾谆谆教诲:“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生命。”新家访正是用脚步来丈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深远意义,行走出教师最淳朴的初心、最柔软的爱心和最坚定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石中英.重申教师家访的教育意义[J].人民教育,2018(0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
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成就孩子美好明天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用爱心筑就孩子阳光成长之路
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