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王建民教授根据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性词作《雨霖铃》创作的同名艺术歌曲《雨霖铃》达到了词、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境界,是一首古代词作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佳作,并被编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材。这首声乐作品既有悠远深厚的历史意蕴,又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词、曲的高度紧密结合毕竟属于静态的、扁平的纸面文献,要使其成为动态的、鲜活的、立体的声乐作品,显然离不开重要媒介——声乐演唱。鉴于此,文章从词、曲、唱三位一体的维度探析古诗词歌曲《雨霖铃》,以期更深入地品味该作品的艺术意境,凸显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词、曲、唱三位一体;《雨霖铃》;音乐内涵;艺术意境
中图分类号:J614;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我国当代歌坛著名词作家、词界泰斗乔羽曾强调:“词、曲、唱三位一体,歌词不能独立,那是没有办法的。”同理,歌唱与词、曲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古诗词歌曲《雨霖铃》为例,无论是仅从词或曲的视角探析其艺术意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声乐艺术整体观的观照下,从词、曲、唱三位一体的视角探析其特定的内涵、风貌、意境和艺术特点等,才能更深入、更全面、更生动地凸显其艺术价值。
1 艺术歌曲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关系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必然是词、曲、唱三位一体的。因此,必須重视歌曲的一度创作,即词、曲创作这一重要的艺术创作环节。一般来说,一首精美隽永、感人至深的词作,为作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根溯源,宋代就有由乐定词和以词配乐两种形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与歌词贴切的曲调又必然可以进一步升华词意,丰富内涵。词与曲既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又是相生相依的一个艺术统一体。
除了重视一度创作以外,还要重视二度创作,即声乐演唱这个重要的展示环节。它既依附于一度创作,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受一度创作制约,在一度创作艺术构架内要赋予二度创作一定的创作自由,以及声乐艺术技术与艺术个性的发挥空间。它可以进一步丰富、深化一度创作的意图和内涵,从而赋予声乐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在二度创作环节,歌者必须对一度创作的结晶——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情节、曲式、意境和风格等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当然,还需要歌者发挥想象力,从社会生活、作曲家的心理体验、各种文学艺术的广泛联系和形象类比中,获得对音乐内涵的感受[1]。歌者的歌唱技巧与艺术修养尤为重要。一方面,歌者高超的歌唱技巧服务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风格呈现;另一方面,优秀的声乐作品又能为歌者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情感的表达提供更为宽广的艺术空间。
古诗词歌曲《雨霖铃》无疑是词、曲、唱三位一体的佳作之一。歌者的歌唱与词、曲之间彼此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完美地体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内涵,既不是“以情代声”,亦不是“以声代情”,而是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2 词、曲、唱三位一体的题中之义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创作的《雨霖铃》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当时与音乐相伴相生,属于音乐文学,但与该词相适配的音乐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王建民教授创作了同名艺术歌曲《雨霖铃》,达到了古词新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境界,是一首古代词作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佳作,并被编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材。
这首艺术歌曲既有悠远深厚的历史意蕴,又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色,作曲技法精湛,演唱颇有难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作曲家并没有一味墨守成规,而是根据词意在原词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情趣进行了创新演绎。作为对宋代古词《雨霖铃》的艺术呼应,这首歌曲运用了复杂多变富有不同色彩的调性对比、凝练精致的钢琴织体、丰富多变的和声语言、跌宕起伏的旋律线,词意乐韵高度贴合,深刻内涵与艺术意境凸显,达到了层次分明、对比鲜明、词曲合一、相得益彰的艺术境界。
从声乐艺术角度看,笔者认为掌握科学的发声法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假如没有优美动听的声音,就不能很好地演绎出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深情款款的乐韵。假设没有词、曲、唱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其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把美妙声音作为表达声乐作品风貌、内容、情感、乐韵和风格的利器,用它来表现、刻画、塑造艺术形象,揭示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表达出词曲作者心中的“意”,同时体现声乐作品中的“境”。
只有声乐作品的情感意境与高超的歌唱技艺和谐统一,才会使声乐作品词、曲、唱三者真正融为一体。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件艺术品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产生作用,不论它使用的手段是图像还是声音。”[2]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富有特色与深刻内涵,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包括优秀声乐作品在内)的艺术品,才会对人的直觉能力产生积极作用,进而彰显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词、曲、唱三位一体既从属于方法论的基本范畴,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实践应用的切入点,又为丰富声乐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提供了有效路径。
3 古诗词歌曲《雨霖铃》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雨霖铃》上片从词作者眼前实景开篇,寒蝉的悲鸣、秋雨之后的黄昏时分、恋人之间离别在即,执手于长亭处,饯别于郊外,却帐饮了无情绪,恋人泪眼双双凝视,虽有千言却百感交集,一时哽咽无语,正当留恋时,兰舟催发之声响彻耳旁。词作者刻画出恋人间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把彼此离别时的情感作了概括性艺术凝练。接着,词作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之阔来烘托渲染恋人间别情之缠绵,思情之深沉,惜别之不舍。这种近景与远景、实景与虚景的统一,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词作者对现实的厌倦与无奈的隐忍。
曲作者揣摩词意,采用d小调,让此乐段的旋律低回婉转、顿挫有致、绵密连贯,并运用诸多音乐手段,包括旋律、和声语言、钢琴织体、钢琴伴奏等,尽情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使情景气氛更显凄清,离别之情更显缠绵、深沉。而歌者在此处的用声传情则应气息深沉而连贯,声音结实而通透,大胆借鉴戏曲唱腔中的“哭腔”表现手法,来表现恋人之间惜别时一步三叹的情状,从而使词曲所描绘的人物内心情状更加扣人心弦。
男高音或女高音歌者在演绎此乐段时,从歌唱语音学与歌唱技术层面来说,切忌语音不清,声音发“虚”、位置“塌”掉。力求让声音在深气息的支持下,稳住喉头,打开喉咙,适度抬起软腭,保持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同时,适度提高“胸腔”“口咽腔”共鸣在整体歌唱、整体共鸣中的比例。那么如何打开通向高位置的“头腔”共鸣的通道,保持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呢?笔者认为应保持流畅的深气息,保持适度低位且相对稳定的喉头,在打开上、下颌骨同时,适度抬起软腭,舌根松弛,舌头自然平放或呈水槽状,打开喉咙,保持喉形相对不变,这些都是通向高位置“头腔”共鸣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要条件。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强调:“歌唱时不管五个基本元音(a、e、i、o、u)的口型如何变化,但其喉形相对不变,始终是打开歌唱的。”也就是说,歌唱时唇、齿、牙、舌在字头(辅音)、字尾的咬字、归韵环节要积极灵活,喉咙则在字腹(元音)的环节保持相应稳定又打开的形态。以古诗词歌曲《雨霖铃》中第一句歌词开头的“寒蝉”两个字为例:它们属普通话汉字十三辙中的“言前辙”,都为前鼻音。唇、齿、牙、舌积极灵活地把字头(辅音)h、ch短促、清晰地咬住后瞬时把字腹(元音)a在喉形相对不变基础上形成的“音柱”顶端“第二张嘴巴”即鼻咽腔与口咽腔结合部保持住,字尾(归韵)n归韵时,牙关节的开合要与舌尖灵巧轻抵硬腭与上门牙交界处同步运动,而声音的共鸣焦点则始终保持在高位置的“面罩”處,使字头、字腹、字尾的位置、音色相统一,才会达到字头短促、清晰,字腹圆润、丰满,字尾灵巧、精准的声乐艺术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咬字吐词清晰准确,又能保持歌唱通道畅通,从而使声音变得结实流畅、富有光泽,显得优雅大气,深沉旷达。同时,保持喉咙打开、喉形相应不变的形态,有利于形成声音的良好共鸣。从声乐艺术的角度看,共鸣区域的合理运用同样至关重要,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口咽腔”共鸣为辅,这才是所谓的整体共鸣、整体歌唱。“共鸣是整体性的,也是逐步建立完善的,不可能局限在某个局部而忽视整体。”[3]运用这样的声音来表现古诗词歌曲《雨霖铃》中主要人物的沧桑感,突出沉稳而洒脱的性格,是十分贴切的。此外,行腔时注意朴实而连贯,内敛而平稳。演唱繁复多变的装饰音时,既要灵巧、圆滑,又要顺畅、有韵味,切忌华而不实、脱离意境炫耀技巧。
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以曲折婉转的音调使人引起更深的感叹,词、曲作者在别后的想象之景上作了进一步的点染。在高潮段落,“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彼此借景抒情,词意乐韵紧密结合,呈现出音域宽广、沉雄清冷、高亢激昂的情景,使人物压抑的悲伤情绪得以进一步宣泄。高音至小字2组的b需要自由延长,力度渐强至ff,富有鲜明的戏剧性色彩,而接下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力度由原先的ff迅速转为mp,旋律线条随之下行至小字1组降e,强烈的力度变化,情绪的跌宕起伏,场景的冷落凄凉,此情此景更是催人泪下。词曲以虚写实,深刻揭示了人物因离别而生发的悲哀伤感之情。景物的冷落、凄清,是人物感情的意象表达,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浓烈。
如果说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说的是离别之情,那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四句就是以情会景的句子,表达了别后再相会的愿望,情感更显递进。词作展现出人物的别后之痛苦、孤独,落寞,期待再相会却无望的情绪,结合景物作了富有层次的表达。而歌曲旋律、和声语言、钢琴织体、钢琴伴奏力度的把控与之相呼应,彼此映衬,艺术氛围渐趋浪漫、空灵、清淡、悠远。此时对歌者的“半声”歌唱技术(意大利声乐学派称之为mezza voce)提出了挑战,既要具备高音区内高音弱声的把控能力,又要富有一定的声音穿透力。这样的歌唱技巧运用,既是高潮段的回响,又是感情的进一步延伸,演唱这一乐段时,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声音的表现更为内在、含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此乐段的艺术意境,才能更完整地呈现出该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声乐艺术整体观的观照下,只有词、曲、唱三位一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才能使古诗词歌曲《雨霖铃》所呈现的旷达不羁、清雅洒脱、情感细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优秀的艺术歌曲,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演唱上的要求来看,需要将表现现实内容的戏剧性同浪漫性的抒情风格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4]而古诗词歌曲《雨霖铃》正是这样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4 结语
古诗词歌曲是艺术歌曲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是对艺术歌曲的充实与丰富。古诗词歌曲《雨霖铃》和任何艺术歌曲一样,是由隽永的诗词、精巧的音乐、动人的歌声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类型的音乐体裁。就艺术歌曲的演唱而言,其既不同于歌剧咏叹调那样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又不同于一般抒情歌曲那样较为浅显、易唱,而是在艺术歌曲特有的音乐体裁形式构架内凸显其抒情性,并把握一定的艺术表现“分寸感”,塑造出丰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歌曲对演唱者演绎作品的能力必然会提出相当“苛刻”的艺术诉求,只有让美妙的歌声与特定声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意境等相生相伴、水乳交融,满足艺术歌曲对歌者“苛刻”的艺术诉求,在声乐艺术整体观的观照下,才能凝结为真正意义上的词、曲、唱三位一体。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凸显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品格,彰显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7.
[2]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的对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1962:102.
[3]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4.
[4] 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90.
作者简介:司云辰子(198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声乐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