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宿迁项羽传说文化空间研究

2022-05-30 10:48陈梦甜余红艳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楚文化宿迁

陈梦甜 余红艳

摘要:楚文化具备兼容性、独创性、中介性和集成性特征,并有全民尚武的习俗。项羽作为楚国人,自小受到楚国文化的熏陶,身上留下了鲜明的楚文化烙印。宿迁作为项羽的故乡,历代歌颂传扬其人。当今宿迁市大力推行的西楚文化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并非同一文化,而是通过项羽所传递派生出的新西楚文化,是原楚文化的现代延伸。项羽在败秦后再次延续西楚时代,宿迁市便沿用项羽的称号,大力推崇以“信、勇、智、仁、忠”为主要特征的西楚文化。鉴于此,文章对当代宿迁项羽传说文化空间展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楚文化;项羽;宿迁;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1 独特辉煌的楚文化

1.1 楚国的建立与兴盛

周朝时期,楚人首领鬻熊参与伐纣战争,帮助周王室打败商,却并未得到封赐。周成王时期,鬻熊的孙子熊绎才受到册封,成为最低等的子爵,封于南方蛮荒之地,楚国由此建立。自立国起,楚国即不受王室重视,长期居住于江汉一带的楚人被中原视作蛮夷,未受到应有的礼遇。而后楚国通过兼并诸多部族发展壮大,君主熊渠无视周天子才可称王的礼法第一个自行封王,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1],表达了楚国对周王室的不满。

在周王朝式微、诸侯动乱起时,楚王以“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请求王室尊楚,仍被拒绝,楚王熊通即自称武王,后不断征伐其他地区,占领了如今的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地,被称为南楚。后周天子谓楚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国奉旨再次向南镇压扩张。

战国时期,楚威王灭越,占吴越,因地位于故地东面,因此人称东楚。发展至春秋战国后期,楚国幅员辽阔,成为当时占地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而楚国首都被秦攻克,楚国被迫北上,灭鲁国,占领徐州、安徽淮河以北等地,此地位于东楚西面,史称西楚。项羽于义帝元年二月自立为西楚霸王,延续了西楚的称谓。至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1.2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特征

对于楚国来说,“其祖先源于‘祝融八姓集团,是一个与夏、商、周在族源上不同,在远古文化背景上也不尽相同的民族”[2]2。楚国自行开疆拓土,发展壮大,在长期的开拓与融合中,楚文化逐渐展露出与华夏文化的不同之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楚文化的特征被宋公文教授概括为兼容性、独创性、中介性和集成性。

独创性是楚国的文化底色。楚国虽长期受到华夏腹地的排挤,但楚人对自己皇帝颛顼高阳氏后裔、火神祝融子孙的身份铭记在心,对其贵胄身份的认同使其天生有不甘自贱的勇气与开拓创新的活力。正是因为这种对身份的独特认知,楚人在诸多国家重要礼法礼制上也勇于变革。除此以外,楚人颇具灵气与悟性,在器皿、衣冠、器乐设计方面别具一格,自成一派。

楚国的中介性、兼容性和集成性均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先秦版图上,楚国北靠华夏文化腹地,东南连吴越,西南通西南夷,西邻巴、蜀,西北接秦、戎,南北文化的传播要经过楚地,华夏文明与诸夷文明的交流也要经过楚地。

因此,楚国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对其他文化兼收并蓄,能接受华夏文明不能接受的一些诸夷文化,这也为楚文化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与吸引力。正因如此,兼容并包的楚文化才能孕育出百科全书式的巫术知识总纂《山海经》,还有极具地方特色与浪漫想象的新诗体《楚辞》。此外,楚人在服饰、建筑、仪式、饮食等方面也有集大成之势。

除了文化方面的独创与兼容并包外,楚国尚武的风俗非常突出。楚国从江汉之间的蕞尔小邦发展至战国七雄,都靠武力立足。自商朝至西周,楚國一直在强邻中夹缝求生,至春秋,辟地千里,拓土开疆,尚武对楚国来说不仅是自强、称雄的武器,也体现了楚国子民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左传·宣公十二年》言:“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楚庄王常常向军民训诫危机意识,并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以防不测。此外,楚国要臣同样会在对外战争中亲自冲锋陷阵。而百姓也皆尚武,民间士民多爱剑,考古江陵五百多座楚墓中,成年男性几乎每人都有一把铜剑陪葬[2]518。可见楚国全民推崇尚武之风,其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2 开拓与尚武霸王楚风特质

2.1 开拓进取的楚国风范

项羽激流勇进的“发家史”与楚国发展壮大的历程颇为相似,即在势微困苦之时有开拓进取的勇气,在无人帮衬的情况下有艰苦奋斗、独自创业的果敢。项羽最大的功绩来自其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暴政,其反抗之心也如楚国先王一般,早已有迹可循。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会稽,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勇气,并燃起了项梁反抗暴秦的信心。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各地迅速响应。同年九月,项梁即带领项羽起事,《史记》载项羽第一次杀敌:“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在此项羽展现出了极佳的心理素质与勇武胆识,也为后来收服军队打下了基础。项羽起义并非反抗暴秦的第一杆旗帜,但从其未起事前的豪言与起事时的沉着冷静均能感受到项羽的沉着与果决,对恶劣境况的排斥是人之常情,然而把握机会主动出击、自主创业则体现了项羽开拓进取的风范。

2.2 勇猛尚武的楚国风范

楚国尚武之精神在项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楚国尚武,其国君常常躬事戎机,亲任战地指挥。据统计,春秋时期共16位楚君,除了有3位因在位年限短或幼弱无戎事外,其余楚君皆披挂上阵,冒矢疆场[2]517,所谓“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而楚武将征战失败也会自我惩戒,楚共王时期司马子反因醉酒兵败,“即引剑自尽”[3]284;楚康王时期令尹子囊攻吴失利,“遂伏剑而死”[3]284;平王时期,楚司马薳越营救平王夫人不得,“乃缢于薳澨”[3]284。

项羽家族虽在秦朝时已然没落,但项羽继承了楚国的尚武精神。到起义后期,其作为首领仍亲自冲锋陷阵,领兵杀敌,几场重要战役也将项羽的楚国武风展露无遗。项羽数次作战均抱必胜之信念,如巨鹿之战,其余诸侯均作壁上观之时,项羽竟未曾求助,破釜沉舟,仅持三日粮,以多敌少的战况及楚兵势如破竹的气势震慑了一众诸侯。此战奠定了项羽日后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不仅说明诸侯为项羽折服,还说明曾经的楚国武风对中原诸侯造成了极强的冲击。诸侯皆谓项羽勇猛,却不知楚人对军事胜利的信仰深入骨髓。

项羽乌江自刎而死也与楚国的尚武风气有一定关联。兵败垓下之时,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于乌江边自刎,且言头颅赠予故人,此举成为后世对项羽讨论最多的话题。浪漫者言之重情,军事家们言之短视,对其不肯过江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对楚国的尚武之风却很少提及。在曾经的楚国底层社会,“以士民为主体的广大国人对国家军事征战的成败有着强大的舆论监督权。凡因渎职而招致军败的将帅,国人均要予以严厉的追究”[2]524。

成王时期,令尹子玉兵败,成王遣其自杀,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4]令尹若不自尽,国内百姓的怒火如何平息?与其说是成王促其自杀,毋宁说是人言可畏,楚国百姓不接受他的失败。共王时期,令尹子重率军攻吴,因“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5]。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舆论风向展现了强大的尚武国家意志,也造就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骁勇楚将,楚国社会对战事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项羽一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明了项羽对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的重视。“天之亡我,我渡何为”非迷信之言,其真正重视的是其带兵出征却“所获不如所亡”,其愧疚之心符合楚将战败后无颜面对百姓的心态。“项氏世世为楚将”,虽至项羽已家道中落,然其家教却不曾落下,而其心性行为仍展露出浓浓的楚国将领武风。

3 当代宿迁西楚文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为秦汉时所建置的下相县,至唐代宗时由宿豫改称宿迁。宿迁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是“以项羽事迹为核心内容的西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6]。努力将西楚文化打造成宿迁文化的核心和品牌,能在提高宿迁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带动宿迁地方经济的发展。

3.1 文化内涵

《江苏地方文化名片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宿迁西楚文化》一书明确了宿迁提出的西楚文化的主体结构是由项羽的人格精神建构的,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信、勇、智、仁、忠”。“信”即言而有信;“勇”即勇敢果断、寻义不惧、刚健不屈;“智”不仅指智慧,还包含儒家中“智”的道德规范,有明辨是非的含义;“仁”即孔子所倡之仁;“忠”指人行为态度中的坚守与执着。

“信、勇、智、仁、忠”是从项羽精神中提炼出来的,传承了楚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之视为宿迁西楚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现了宿迁人民及宿迁政府对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心。

宿迁历史悠久,宿迁的顺山集文化遗址将江苏文明史推前了1600多年,但宿迁于1996年7月初才建地级市,起步时期可谓一穷二白,如当时立于弹丸之地的楚国般。宿迁希望发扬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斗志和自立自强的信念,希望发展出具有宿迁特色的城市道路。

在确认了“生态宿迁”的建设思路之后,宿迁希望继承西楚文化名片,重拾宿迁当地文化自信,打造现代宿迁城市文化品格,并以项羽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激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创业求变迁视为当代宿迁发展的重要途径。宿迁以西楚文化为基础,不断发展宿迁生态文化、酒文化和创业文化,力图再现楚人自立自强的精神。

3.2 文化传承方式

宿迁为加强西楚文化建设,于2010年成立了省级项羽文化研究会,并成功召开多次国际性研究会,深入研究项羽及其精神,向人们展示西楚文化魅力。在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宿迁已出版多本有关项羽的著作如《宿迁西楚文化》《项羽文化》《项王故里》等,这些著作兼具科普性与学术性。同时,宿迁于2011年在当地投资修建项王故里景区,以实景展现项羽及西楚文化精神,同时丰富当地人的文娱生活。此外,宿迁也让沭阳县对虞姬故乡景点予以高度重视,重建了虞姬公园、虞姬生态园等景点。

对于本地西楚文化建设,宿迁市政府也用心良苦。除了当地的酒文化,“项王故里”是宿迁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其景区建设承担着讲述、传承西楚文化与项羽精神的重任。“项王故里”被当地百姓广泛接受,已成为宿迁百姓心中的城市象征。当地市民皆以项羽为荣,而当地中小学也常将项王故里作为春、秋游地点之一,开展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宿迁打造西楚文化名城的成效可见一斑。

4 结语

项羽传说在多地均有流传,而不同地区对项羽的情感态度也决定了传说的内容与方向。如徐州地区,其有关项羽的传说,更多的是为了反衬刘邦、韩信等人的机智聪慧;其他地区如湖州,作为项羽曾经生活并起义的地方,流传的项羽形象较为暴虐,有“凶神”之名,产生了“项羽神”信仰;而马鞍山地区作为项羽的身死之地,则将其视为悲剧英雄。可以发现,对同一人物传说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当地人民的情感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相同人物传说在不同地区的叙述方向产生偏差。宿迁市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项羽故乡名城,利用文化优势促进自身发展,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均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百家汇评本《史记》:上[M].张大可,辑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18.

[2] 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518.

[3] 王勇.楚文化与秦汉社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84.

[4]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50

[5] 孔子,左丘明.春秋左传通释:上[M].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554.

[6] 赵正兰.江苏地方文化名片丛书:宿迁西楚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陈梦甜(1998—),女,江苏宿迁人,碩士在读,研究方向:民间文学、非遗保护。

余红艳(1979—),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传说、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楚文化宿迁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宿迁,宿迁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