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三步走”

2022-05-30 15:03郑美珠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三步走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郑美珠

摘 要:问题驱动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所衍生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为例,从“把握核心問题”“选好问题内容”“落实深度学习”三个方面对问题驱动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0-0130-03

The "three steps" of primary mathematics problem-driven teaching

ZHENG Meizhu  (Pingtan Chengbei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Problem-driven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mode derived from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Using problems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can help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learning benefit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middle-grad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the PEP version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problem-drive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grasp the core problems", "select the content of the problem" and "implement in-depth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knowledge,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oblem-driven; Teaching strategies

1.问题驱动教学之把握“核心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而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思考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研究要真实发生,同时将思维过程转变成语言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也就是说,数学思维的养成过程离不开三个环节,即思考、研究与讨论。这三个环节必须真实有效发生。而促进环节进程发展,推动学生思考的最佳手段便是“问题”,而“核心问题”是关键。“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所需,同时也是能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从“核心问题”出发,并适时给学生们预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为了引发新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大家一同完成教材P79的练习8,题目以图片的形式表示(如图1所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图片用数学语言将图中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学生A:现在有三个小动物要经过一个限重为4t的桥。已知它们的体重分别为:大象2.65t,狗熊680kg,老虎470kg。思考:它们可以一起过桥吗?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将关键信息都整理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决定它们是否可以一起过桥的因素是什么?学生B:这三个动物的体重之和是不是低于桥的限重。教师:没错,那么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条件,下面就是思考限重与动物体重之间的关系。有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考结果?学生C:我认为,它们可以一起经过桥。因为桥的限重是4t,已知大象的体重与限重的单位相同。用限重减去大象的体重,就是4-2.65=1.35t,狗熊与老虎的体重之和是680+470=1150kg=1.15t<1.35t,所以三个动物可以一起经过桥。

评析:此次探究活动,教师选择的是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题目围绕“三个动物是否能够一起经过桥”展开讨论。这便是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中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教材中的练习题是以图示的形式呈现,所以教师在突出问题之前,要引导学生将图示转化成文字的形式,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练习题中已知条件的把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深度思考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经过学生的总结,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教师提出又一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那就是“限重与动物体重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使学生陷入深度思考中,如果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限重的含义,或对限重与动物体重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讨论,在明晰各个已知条件间的关系后,学生便能够回答出准确的求解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问题中存在这小数运算与单位换算的考查。前者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后者则关系到学生单位换算的旧知。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可查看学生在求解和分析中是否注意到单位换算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点评,促使学生在今后的求解与运算中,关注且重视这一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问题驱动教学之选好“问题内容”

问题驱动是教师在个性化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其素养。因此,教师应用问题驱动的重心在于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所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会因个体思考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为此,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一定要选好问题内容。通常所选问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立足于教材下的问题,通过问题思考可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一定是学生当下的学习所需,思维发展的疑惑点,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处。总体来说,教师在问题驱动教学中,必须寻求找出学生思维的起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或由核心理论点,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学习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可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三张图片,其中第一张图是一名男生,手中拿着跳绳,图片下方配上文字“22个男生跳绳”;第二图是一名女生,手中也拿着跳绳,图片下方配上文字“15个女生跳绳”;第三图是一名女生,手中拿着毽子,图片下方配上文字“26个女生踢毽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从图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有关于运算的问题呢?”此时,学生们依照教师给出的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所设计的问题有:“学生们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参加运动的女生人数一共是多少?”学生在设计完问题后,教师要求将各个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求解出问题的答案,思考其中是否有什么规律。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后,该教学环节可促使学生大胆发问,主动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自主作答,在回答后思考运算规律,并进行比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再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们创设了情景:“某动物园要开展动物跳远比赛,要求每个动物可以跳两次,比一比两次累加后的和,谁最大,谁胜利。已知小猴子两次跳远的成绩分别为[35]米和[15]米。小兔子两次跳远的成绩分别为[23]米和[16]米。求哪个小动物获得了胜利?”教师:同学们思考,在这次动物跳远比赛中,哪个小动物获得胜利呢?如果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求出什么呢?学生A:[35+15=]?将1+3=4,所以[35+15=45](米)。教师:为什么可以将1和3直接相加呢?教师出示如下讲解图2。

1个[15]加3个[15]合在一起就是4个[15]。分析:[35]相当于将1米长的绳子平均划分成了5份,取当中3份得到的就是[35],再取当中的1份得到的就是[15]。在此过程中,取得的每一份都是[15],而且每份大小都是一样的,那么合在一起就是1+3=4份。1个[15]加3个[15]合在一起就是4个[15],这其中的[15]就相当于是[15]与[35]的单位。教师:[23+16=]?,下面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图或者转化小数或者折纸等方法思考此分数的运算方法。学生B:我选用的是画图法(图3)。

教师:计算此分数的相加能够直接将1与2加在一起么?学生C:不可以,因为每份的大小不相等,我采用的是折纸法(图4)。

在折纸过程中,有效地将[23]转化成了[46]。学生D:我采用的方法是通分:[23+16=46+16=56]。教师:通过将原分式中的分母用通分的方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两个分数的单位便都变成了1/6,然后再进行相加就能得到所求答案。学生E:我采用的是转化成小数,[23+16≈0.6667+0.1667=0.8334],而[56≈0.8333],所以[23+16=56]。点评:分数运算的学习中,首先要保证计算的分数式子中,每份大小相同。此过程中所选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分母不同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将分数单位与分母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3.问题驱动教学之落实“深度学习”

要想保证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有效性,教师除了要选好问题内容外,还要落实深度学习,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通常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实践,从而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深化所学。例如,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情景,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带领学生探索问题——“1厘米、1分米以及1米的长度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从而帮助学生构建长度观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刻度尺上的1厘米、1分米,教师则利用卷尺来展示1米。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画出1厘米、1分米,再用手比画出1厘米与1分米。在学生能够用手大致比画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后,学生对刻度尺上的长度存下记忆并将次长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对于1米,教师则可以以教室地板瓷砖引导学生感受。

再如,在“乘法”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以多位数的乘法运算。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归纳和对比,充分理解多位数与多位數相乘的算理,以完成知识教学的深化与落实。教师首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某小区的远景图,并介绍“某小区中一共有23幢楼,已知平均每幢楼住户数位132户,求这个小区的住户一共是多少?”此问题为PPT中的数学求解问题。在问题展示后,明确此次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如何计算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问题,并知晓在运算中需要注意什么。为此,学生首先要进行估算,估算132×23的乘积大约是多少,然后,结合之前所学习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运算方式,独自完成竖式运算。在学生得出运算结果后,则要求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探讨,需要明确的两个讨论问题:一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运算的时候其笔算方法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比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二是三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步骤是否也同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样?在运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实践证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可以很好地落实对乘法运算算理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与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问题引领学生把握新知,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薛梅.问题驱动 自主探究——浅析如何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21(37).

[2]董桂娣.借助核心问题 助推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域下高年级数学核心问题研究[J].教师,2021(12).

猜你喜欢
三步走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