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强
摘 要: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家长与教师的协同配合、群策群力以及带动引导。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围绕具体的家校活动案例,从学习、生活两大维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家校共育;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0-0010-0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habits based on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IAN Fuqiang (Anhua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du District,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ood habit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on the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guidanc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behavior habits, focusing on combining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focusing on specific home-school activity cases, an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nd life, it explor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using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habit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ome-school co-education; Good habits
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认知思维教育,旨在发掘学生的数学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并培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家庭教育侧重于情感教育,着力通过家庭氛围的熏陶、家庭情感的浸润、家庭关系的维系及家长的带动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品性。实际上,数学教学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在育人机制及作用上明显不同。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并运用至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既可以从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约束的能力与自觉性,又能够从情感及心理层面维持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实行家校共育模式,逐步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强化与发展。
1.小学生行为习惯主要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与家长共同承担纠正学生错误行为、为学生提供行为判断标准、约束与监督学生行为的教育责任,且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体现出家校共育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重要性,要把握好小学生行为习惯现存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以为家校共育的实施提供依据,继而确保精准施教。综合而言,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小学生学习习惯问题
小学生学习习惯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其一,因学习态度不佳、学习策略不完善,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动因及兴趣薄弱,导致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以阅读教材、解答测试题为主,未能走进数学世界、感知数学知识,以发挥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等逐步思考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现出当前小学生学习行为中存在预习习惯不佳的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难以发挥预习环节清扫知识障碍、积累学习经验的作用;其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游戏与玩耍,其年龄特点决定其注意力特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仅为15分钟左右,超出该时间范围后,学生便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导致其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认真听课的学习习惯,在听教师讲解、同学回答时思绪已经脱离课堂,导致其听课效率及学习质量较低;其三,小学生普遍缺乏课后巩固习惯,对课后作业持应付态度,难以在作业完成中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发现新的学习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小学生生活习惯问题
小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会直接影响其生活习惯,再加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引导与强化,导致部分小学生生活习惯不佳,具体表现为:一,责任感薄弱,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做家务、承担家庭责任,对家长的依赖性过强,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并且会弱化学生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力;二,规则意识淡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在家庭中则表现为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导,会制约學生的道德发展,危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三,合作精神不足,受到当前家庭结构的影响,小学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在校园及家庭生活中不愿分享,难以与同伴和谐相处,遇到问题时采取逃避等不良方式,都表明当前部分小学生合作习惯不佳,缺乏分享意识及互助观念。
2.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家校共育培育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贯通数学课堂、校园学习及家庭生活,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学生习惯问题,并以科学、适宜的方式保持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建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立足实际情况,树立问题导向,解决小学生学习及生活习惯问题,精准实施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及维持。
(1)依托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借助家校共育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课前预习是知识、认知经验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预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预习成效,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并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还可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为解决当前小学生预习习惯不佳、对预习任务持应付了事态度的问题,建议教师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在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同时请家长监督学生预习过程。以《数学广角—搭配》课前预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包含本节课核心概念与关键知识点的微课,借助旁白语音、生动的图片与真实的案例动态化地呈现数学知识,并在其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向学生发送微课的同时,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尝试搭配明天上学所穿的衣服,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产生掌握搭配技巧、提高搭配效率的内在动因。因此种预习活动涉及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为避免电子产品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要请家长监督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行为,与学生约定预习时间,指导家长将预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通过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可以为学生的预习行为提供导向,让学生主动完成预习任务,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预习策略、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二,利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认真聆听是数学学习质量的保障,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上会发现部分学生的聆听习惯不佳,不能集中注意力提炼出教师语言内的关键信息,且在学习中存在交头接耳等不良现象。为此,教师要利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例如,在《年、月、日》教学前,教师可以将“年月日的由来”的视频发送给学生,在家长有时间时陪同学生观看,共同探讨视频的内容。或者由学生独立观看,将视频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向家长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认真聆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并经过思考与联想后予以解答。观看视频是语言信息输入的起点,自主讲述是对语言信息“输出”的过程,亲子探讨则会促成学生的深度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耳聪”,产生认真聆听以获得启示的动因,还能够让学生领悟所听内容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聆听品质。在正式授课时开展“开讲三分钟”活动,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视频的感受、获得的数学知识、与家长探讨的结果等,进一步将学生的聆听成果可视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能时刻保持聆听兴趣,在听懂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主动探究,以领悟教师及同伴说出的话,逐步抵达数学知识的本质。
第三,妙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巩固习惯。及时巩固课堂所学是小学生必备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解决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巩固习惯问题,建议教师从家校共育视角出发,以趣味性作业为支撑,以亲子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游戏化课堂活动,两个小组成员分别抽取数字卡,按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顺序排列成四位数,数字大的小组获胜。教师以手机拍摄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视频并发送给家长。一方面布置“数学日记”作业,请学生记录下四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与原则,另一方面请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课堂活动进行延伸,如抽取卡片后再放回,使所组合的四位数中存在不同数位但相同的数字;确定千位数,抽取其余数位的数字卡再比大小;提供有限数字卡,请学生从中选择四张数字卡,以组成“最大”的四位数等。通过新颖的作业形式、亲子游戏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数学知识,也能在体验游戏失败后反思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思维的固定性,让学生产生不断巩固知识、提高自己“游戏”能力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巩固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2)运用家校共育培育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运用家校共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积极承担学习、家庭及社会责任是小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前,教师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收集一年内每月的家庭用电量、用电费用,通过网络收集关于不同电器电量消耗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展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流程及方法,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对所收集的用电量、电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及统计分析,形成家庭一年用电量、用电费用变化趋势图,借助多媒体展现学生绘制的图表,开展集中讨论活动,请学生思考哪些不良行为会导致电费量增加?如不随手关闭电灯开关、长时间开着电视但不看等。教师顺势请学生制订简单的“节约用电”计划并张贴在家中的墙壁上,既可以让学生正向迁移运用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又能够以真实的数据、切实的体验促成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良好生活习惯。
第二,巧借家校共育培育学生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课堂堂规,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重要意识。数学是一门富有规则感与逻辑性的学科,其中诸多知识都隐含着规则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巧借家校共育,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遵守各项规则的动因,指导家长持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以此促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四则运算法则”这一核心知识点渗透规则意识。先为学生创设“毫无规则”的数学世界情境,呈现4+8×3=( )、4×(2+3)=( )等算式,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求得结果。完成后教师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学生会发现相同的算式但计算结果不同。此时教师引入四则运算法则,让学生依照法则再次计算,学生发现在准确计算的前提下相同算式的结果相同,以此提高学生对“法则”的重视程度,也让本节课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总结提升阶段,教师由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延伸至课堂堂规,学生会自然联想到若没有规则的约束,大家都可以随意行动,那么课堂将十分混乱。表现出学生已经形成较为强烈的规则意识。在课下,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制定作业完成规则,如作业完成质量、作业完成时间等,请家长担任“规则执行监督者”,共同推进作业规则的落实,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第三,依托家校共育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当代社会是合作型社会,小学生日常学习与未来发展中都需要依靠合作解决问题。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小学生的需求基本都是有求必用,导致当代很多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但缺乏分享、合作的精神,导致其在学习中会产生负面情绪及不良心理。例如,在《比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如下合作探究任务。任务1:某小货车第一天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为8:4;第二天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为16:8,请探究两个比之间的关系。任务2:观察8:4与16:8,请尝试找出两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的关系;任务3:总结发现的规律、小组合作探究结论,并以较为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学生合作完成上述学习任务,逐步探究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便利与启示。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请学生解答生活化问题:混凝土中砂石与水的比为2:1,请问现在有4吨砂石,需要多少水呢?糖水中糖和水的比为1:10,现在有200毫升的水,需要加入多少水呢?此类问题指向比例基本性质知识的运用,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寻求家长的帮助,为避免家长教育负担过重,教师可以借助作业盒子App为学生提供作业指导,以此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请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家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
綜上所述,小学生现存行为习惯问题体现在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两大方面。针对学生生活习惯问题,教师要运用家校共育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数学教学水平提升,并且为学生后续独立生活、适应及融入社会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元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