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5-30 10:48李奕娉应晓燕
老区建设 2022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大学生

李奕娉 应晓燕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多次强调家庭、学校、社会要积极培育家国情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国情怀培养方面存在大学生主动性欠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性,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通过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培育校园文化、落实制度保障等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涵养家国情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切实落到实处。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奕娉,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晓燕,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江西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研究”(22QM04);江西师范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习仲勋家风及其当代价值研究”(YJS2021044);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课题“习仲勋家风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20QMZX03)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一种珍惜家庭、热爱祖国的深沉情感,是对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国情怀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一、家国情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更是一种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家国情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创新与转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活跃元素。

(一)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家国情怀是中国特有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社会意识,其生成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2]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就已体现出“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譬如,《孟子》中提出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理念,阐明了天下与国、国与家、家与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要促使“家国一体”的价值取向与发源于西周时期的“家国同构”政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古代中国强调家庭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和国家在内部运行机理上同质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一“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将“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融入中国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中国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二)家国情怀融入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历程中传入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那一刻起,就融入了无数仁人志士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国情怀中的糟粕被摒弃、精华被传承,并与时代相结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马克思曾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3]。马克思主义将个人意识贯穿于社会发展始终,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从毛泽东同志“舍小家保大家”的爱国情怀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情怀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传统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升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更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4]

(三)家国情怀赓续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深重苦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民族复兴铺桥架路。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也铸就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使中国人团结一致、不惧任何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中国人民面对生死不畏惧,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无数普通人以“舍小家爱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的家国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最坚固防线。

二、家国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6]。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将家国情怀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大学生家国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当前,高校的家国情怀教育尽管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为:大学生家国情怀不够深厚、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战略性顶层设计等。

(一)受教育者: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不够深厚

当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受成长环境、市场竞争、互联网两面性等影响,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精神空虚、心浮气躁、追求物质享受、家国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7]一是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机能成熟而心智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尤其是当前以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成长环境普遍优渥,缺乏逆境磨练,学习生活中有过度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阻抗心理,从而导致对家国情怀教育的认同感不够强烈。[8]二是随着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层面对个体价值的评价趋于功利化,使部分大學生在学习观、生活观、择业观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与家国意识的构建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三是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快”阅读占据了青年学生的大量空闲时间,短视频代替了深度阅读,导致大学生系统学习意愿下降、深入思考能力不足,对历史发展脉络、国家时事政治和世界发展大势等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这些基础性认知的缺位使大学生群体对家国情怀教育认同感不足,削弱了当代大学生主动构建家国情怀的意识。

(二)教育主体:高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更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积极主动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是强化高校大学生群体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对此,高校教师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际,破解教育内容不够新颖、教育形式不够多样、教育载体不够丰富等突出问题。首先,家国情怀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较为僵硬,存在重理论宣讲、缺实践互动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其次,教育主体情感缺乏投入,与学生之间缺乏“共鸣”,导致出现“大学课堂沉默症”。最后,未结合当代青年具体实际,未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没有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

(三)教育主阵地:部分高校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高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好不好,有没有系统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是关键。从当前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看,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在课程设置与评估体系中,未进行有效详细的培养方案论证,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作用未充分发挥,未实现教学、教材、学科和管理之间的联系互动。在学生“第二课堂”中,缺乏开展相应活动常态化机制,理论与实践未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合力,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大学生家国情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在家国情怀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上建设不足,利用先进网络技术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做得还不够,家国情怀的网络宣传引导还有待加强,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做得还不够。

三、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构建一个运转流畅、积极有效的教育体系。如何破解传统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成长关键期厚植家国情怀的关键作用,是新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引领与自主构建相结合,形成家国情怀教育合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既需要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培育家国情怀的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合力。[10]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高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引领者,应准确把握家国情怀的科学内涵并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辅导员是主攻者,应主动在日常管理中融合家国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专任教师是协助者,应积极响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充分挖掘家国情怀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家国情怀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做到育人与育德相统一。二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涵养家国意识。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生党员与干部的宣传骨干作用,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爱国爱家的良好氛围。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收集爱国爱家的典型案列,开展系列活动,采用“同情共感”式教育教育学法,使大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强化家国情怀。借助大学生朋辈教育力量,通过选拔培养朋辈教育队伍,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在朋辈教育的引导下开展家国情怀互助学习,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群体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文化熏陶和改进创新相结合,构建涵养家国情怀的文化氛围

高校是大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的整体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效。一方面,高校要坚持依托文化建设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通过改进创新将教育教学成果反哺文化建设,共同构建涵养家国情怀的文化氛围。[11]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一是要依托校园文化涵养家国情怀。要充分发挥校园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邀请名人名家开展家国情怀理论宣讲,适当增设红色文化课程占比,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意识。要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优秀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促进大学生维护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自觉,涵养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家意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定期举办学科专业技能大赛、班级团建、校园主题宣讲等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团结温馨的班级氛围、爱校荣校的校园氛围,从情感上增进大学生的家校认同感,进而激发家国情怀。二是要改进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模式。要丰富家国情怀教学内容,在教材编写时适当增加家国情怀内容占比,深入挖掘蕴含家国情怀的红色资源、典型案例和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有效传递家国情怀。要丰富家国情怀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大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理解和感悟家国情怀的力量。要丰富家国情怀教学载体,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和现代大学生偏好,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多媒体新技术等手段来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情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教育内容,还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堂的魅力,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育当中提升家国认同。

(三)顶层设计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形成家国情怀教育长效机制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继的伟大事业。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到实践养成的每一个环节,抓住关键、久久为功,建立起家国情怀教育的长效机制。[12]一是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分类分层次制定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实施步骤、奖惩措施等内容,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方案的实施,确保具体举措落地见效,同时,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师德师风考核的一部分。要进一步优化组织保障,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家国情怀教育层层推进,走深走实。要进一步完善物质保障,设置家国情怀培育专项经费,包括支持关于家国情怀研究的课题、表彰践行家国情怀的模范师生典型、组织开展家国情怀校园实践活动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物质支撑。二是要推进家国情怀的实践养成。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家国情怀相关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中增强家国情怀的认同感。要进一步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高校可以在不同的节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宣传活动,如在端午节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秋节开展家国情怀主题的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家国情怀。要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大学生赴敬老院和孤儿院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时代变化和社情民情,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四、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具体表征,無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对社会建设、人才培养和民族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培育更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青年是主力军。因此,高校积极探索将家国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01).

[2]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贾云强.潘建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三重逻辑[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7]季爱民.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8]徐勇,张仲明.“0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成因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 2022,(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季爱民.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11]金丽君.依托研学实践活动,打造家国情怀底色[J].历史教学问题,2020,(2).

[12]赵志毅.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