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勋强 吴金晏 李银兵
[提 要]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长期追寻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明确国家独立与人民富强、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全体人民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等多重关系中,始终保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不断夯实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梦想、伟大目标、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战略部署指导下,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这个核心问题,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也具有强烈的时代诉求,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特点和优点。
[关键词]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苏勋强,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都匀 558022)吴金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天津 300350);李银兵,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多民族村落文化研究”(22XMZ032)
一、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相应地,学术界对共同富裕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总的来说,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的研究。李敬煊等人提出,科学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伟大构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根本立场,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内在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民性特质。[2]李正图提出,科学的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深刻洞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贫困产生的客观根源,最终呈现两极分化日益加大的趋势。[3]第二,对共同富裕历史逻辑的研究。张占斌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历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与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继续前进。[4]第三,对共同富裕实践逻辑的研究。蒋永穆等人提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守住小康底线;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彰显制度优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等。[5]方宁提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以创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协调理念引领均衡发展,以绿色理念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共享理念引领公平正义,以开放理念引领中国与世界共同富裕。[6]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传承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解决新发展环境下现实矛盾问题,对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马克思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前提,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
(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马克思富有远见地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生产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不高,即使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受到资本主义毫无节制追求利益生产方式的制约,难以逃脱资本束缚。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真正确立下来,从而消除贫困和生存竞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8]理解共同富裕理论来源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参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从生产力层面来研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和积累丰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扬弃资本立场,坚定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来实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有组织有目的地调控社会生产,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发展条件。[9]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无法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垄断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经济危机给人们生活造成损失。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减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10]
(二)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条件下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雇佣工人被迫进行生产活动,资本家榨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扩大资本的积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贫富差距加大。共同富裕需要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无法共享生产成果。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11]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规律,其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其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12]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未来美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实行“个人所有制”,这种美好社会是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之上。[1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优势,充分发挥生产工具的作用,发动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克服资本逐利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基础和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保障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组织大家有计划进行生产,避免分配不均的现象发生,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所有人共享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14]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发展状况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義社会是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形式,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可以自由全面发展,人们共同生产,共同享受创造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1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制度,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人们不再被迫劳动,而是主动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人的自由劳动和全面发展创造政治和社会条件。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劳动,个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都富裕起来。不仅物质方面共同富裕,精神方面也富裕起来,形成自由劳动的环境。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有着重要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不仅物质方面得到极大丰富,精神方面也得到满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为共同富裕明确了价值维度。
总之,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建立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之上,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政治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彰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办好事的宗旨。继承和坚持党实现共同富裕理想信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废除封建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种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理念,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党得到人民拥护,巩固了苏维埃革命政权。[16]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农村政策,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对富农由限制转向积极利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抵御日本侵略者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由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必须解决好民主和民生问题,需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7]克服了经济封锁造成的物质困难,实现了粮食和日用品的自给自足,保障了抗战时期物资供应。尽管这一时期谈不上富裕,但与剥削阶级的旧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穷苦人翻身做主人,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18]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彻底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条件。[1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一生都致力于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使农民脱离受压迫的境地。他坚信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化生产,才能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理念,他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20]。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按照计划生产方式发展经济,遵循这条道路一年一年干下去就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我们要实现人民一起变富,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足,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繁荣昌盛。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当时,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发展小农经济容易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农业生产力无法提高,导致两极分化,影响农业发展。毛泽东认识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中国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主导作用。大力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特别是进行重工业的发展,提高手工业合作生产的效率,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局面。通过共同富裕式的发展道路,摆脱受到国内外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21]
(三)改革开放初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将社会生产资料归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巩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具体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不仅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且还要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对搞平均主义,也反对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完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将公有制经济建设好并做大做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运用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市场经济无法控制的发展局面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行,打牢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加强党的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平的发展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发展理念,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新的探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效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投入,逐步实现农村小康;加强顶层设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制定政策时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研判,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同时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障效率和公平相互协调,进一步深化认识共同富裕实现规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助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生产力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免存在千年的农业税,加大农村产业开发力度,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3]。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都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足,精神方面也丰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社会主义对比资本主义所具有的优越性。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需要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消除相对贫困,最终消除贫困问题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奋斗,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24]。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市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缺乏动力,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将解决社会矛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5]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变化,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矛盾的立足点要放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充分彰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补齐改革发展短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6]
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民生。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变为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是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发展,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主要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镇居民多数有稳定性工资收入,乡村居民多数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收入来源不稳定,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福利保障方面相较于城镇居民有差距。针对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调控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有稳定收入。
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挑战、经济结构性失衡。国内外经济发展困境影响我国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重点任务,提高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能够满足市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质量需求。拥有核心技术,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高抗击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二)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虽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还需要脚踏实地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经过努力奋斗带领人民群众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克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接下来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重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消除绝对贫困重点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消除相对贫困问题关系到好不好的方面,两者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解决相对贫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相对贫困测度的科学标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防止返贫,重点发掘相对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相对贫困是一项更加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不断加强乡村建设,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稳固脱贫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挖掘和汇聚共同富裕的合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再是少数人特权;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两者进程相一致;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不仅物质方面要达到共同富裕水平,精神方面也要达到共同富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其他方面也要达到共同富裕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需要坚持以人民至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奋斗。党领导人民经过多年艰辛奋斗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强调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遵循共同富裕的原则。[27]
(三)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8]。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使我国基尼系数保持在警戒线以下。构建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协调分配结构。劳动者报酬中工资性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偏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偏低,这些问题制约着共同富裕的推进。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现阶段均衡我国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精神生活富裕水平差距,在经济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消除贫困代际传递,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29]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同富裕的质量,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重点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和不足,补齐教育、医疗、健康、就业等领域短板,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提高就业质量,为更多劳动者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帮助更多人实现高质量就业。缩小城乡教育不均等差距,不断提升农村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均衡医疗资源布局,将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保障住房安全,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完善政府在保障基本住房要求的职能,激活市场提供多层次需要的住房能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更好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健全养老制度,兜住最低生活保障。这些都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0]
总之,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也具有强烈的时代诉求,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特点和优点。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不断在风云激荡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25][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李敬煊,王乐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考察[J].学习与实践,2022,(9).
[3]李正图.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J].社会科学辑刊,2021,(6).
[4]张占斌,毕照卿.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深刻把握与历史贡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2).
[5]蒋永穆,豆小磊.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6]方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14]田超伟.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
[9]付文军,瑶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5).
[10]吕小亮,李正图.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J].消费经济,2021,(4).
[11]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
[12]邱海平.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13]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1,(3).
[15]刘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16]谢小飞,吴家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与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
[17]田克勤,张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
[18]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
[19]陆卫明,王子宜.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1]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2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6]刘洪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3).
[27]梅荣政,朱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论述的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29]蒋永穆,何媛.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要求、难点挑战和路径安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
[30]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