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培养导向的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2022-05-30 11:44潘靓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数感作业设计

摘 要:如何利用好数学学习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逐步发展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结合目前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学生数感的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从而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自身的数感。

关键词:作业设计;一年级数学作业;数感

作者简介:潘靓(1996—),女,重庆三峡学院。

数感即对数的感知和领悟,它是人对数与量的一种直接感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使低年级的小学生建立数感,具体包括理解所学数字与计算的意义、学会利用数来表示和交流、能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解决问题等。数感如此重要,所以数学教师应注重将数感培养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1]。作业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教师能设计出数感培养导向的作业,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为此,本文基于“双减”背景,对数感培养导向的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究。

一、目前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阶段性和顺序性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思维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辩证思维四个阶段。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存在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写字较困难等问题。基于其特点,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布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重的小学数学作业,使学生能轻松愉快而非机械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目前很多的作业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具体体现在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往往都是布置大量题目让学生完成,喜欢利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2]。这种未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单一且机械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二)忽视学生学习差异性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对数的感知能力并不相同。一年级的学生如果能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就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思考,发现身边其实存在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现象,然后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渐渐爱上数学,进而开拓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所以,想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设计,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机械性作业,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3]。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为图方便喜欢统一进行作业布置。这种忽视学生学习差异性的作业布置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作业内容生活化不足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1+1=2”之类知识的获得,与其说是源于书本,不如说是源于儿童的动作,是儿童从日常生活的动作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从发展儿童认知结构的长远目标来看,数学教学应该与儿童的活动操作连接起来。学生在探究作业时边操作、边思考的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表象资料,还能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会数的大小,从而深化对数的理解。杜威也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为学生当下的生活做准备,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但目前部分一年级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主要以书本练习题为主,教学也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出习题答案。这种枯燥的、缺乏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与生活脱节,还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若不加以调整,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激發兴趣,巧设游戏作业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丧失兴趣。所以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有效地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结合,为学生设计出趣味性强的智力游戏作业,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感知、体会、理解数学思想和计算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比多少”这一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一项名为“猜猜我的心”的游戏式作业。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作为主持人,让家长猜猜自己心里想的是哪个幸运数字(100以内),家长每猜一个数字,学生就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来缩小范围,直至家长猜出正确答案。这一游戏式作业不仅极具趣味性,还能训练学生的数感与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数”时,为了避免枯燥,某教师设计出“有奖数数”的趣味性口头作业,作业内容如下:一个一个地数,从100数到1;两个两个地数,从100数到2;五个五个地数,从100数到5;十个十个地数,从100数到10。每道题五颗星,家长当“裁判”,根据学生数数的情况打分:很熟练地数是5星,会数是4星,需要提示才能数是3星。然后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给予奖励:获得20颗星,家长满足学生2个小小的心愿;获得16至19颗星,家长满足学生1个小小的心愿。这样的作业设计把枯燥的“数数”趣味化,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感。

(二)因材施教,巧制分层作业

新时代教育要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习及生长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数感的发展都有所差异[4]。所以教师在进行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作业,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收获知识、发展数感与建立信心。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差异,将学生初步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再基于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并布置作业,以此使学生在练习中提升数学能力并培养数感。具体来说,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并布置探索式作业,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并发展数学思维。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应以布置应用性强的作业为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设计基础性的作业来巩固其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时,某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涵盖了“数数”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知识,“数数”的内容如下。

(1)让孩子熟练地数

①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一百。

②两个两个地数,从一数到九十九。

(2)让孩子会完整地表述

①九十里有( )个十,一百里有( )个十。

②四个十是( ),六个十是( )。

③四十八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五十九是由( )个( )和( )个( )组成的。

④三个十和九个一组成( ),六个一和八个十组成( )。

(3)七十八后面第三个数是( );一百前面第六个数是( );从五十开始,五个五个地数,第七个数是( );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是八,这样的两位数有( )个。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内容如下:家长从36张退位减法卡中拿出一张,让学生先说得数,然后再说出另一道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例如家长拿出“13-9”这张卡,让孩子根据这道减法算式答出“13-9=4”“9+4=13”“13-4=9”。

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这位教师布置了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分类整理”的作业:以问答的形式让孩子快速说出哪两个数的和分别是11、12、13、14、15、16、17、18;以问答的形式让孩子分类整理好20以内进位加法,包括:( )+( )=

11、( )+( )=12、( )+( )=13、( )+

( )=14、( )+( )=15、( )+( )=

16、( )+( )=17、( )+( )=18。

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该教师设计了提升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如下:算式“1 2 3 4 5=0”,请在数字之间添上“+”或“-”,使算式成立;“O OO OOO OOOO”,请移动一个O,使0的数量变成4、3、2、1。教师可以让孩子先运用实物(小棒或圆片等)摆一摆,再思考。

针对“比大小”的学习,该教师又设计了如下题目。

如果6( )是两位数,请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它是单数,括号里可以填( );如果它是双数,括号里可以填( )。

(2)6( )<65,括号里可以填( ),6( )>65,括号里可以填( )。

(3)如果6( )与68相邻,括号里可以填( )。

(4)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2,括号里填( )。

总之,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实际,开发生活化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减负提质”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丰富作业的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生活化作业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探究他们力所不能及的数学难题。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时,某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口头作业。

(1)妈妈做了67块饼干,每10块饼干装一袋。请回答下面各题。

①能装满( )袋,还剩( )块饼干。

②把这些饼干装完,至少需要( )个袋子。

③妈妈再做( )块饼干又可以装满一袋。

④这67块饼干,如果5块装一袋,能装满( )袋,还剩( )块饼干。

(2)小方一家的体重如下:小方28千克,妈妈56千克,爸爸78千克,奶奶55千克,爷爷65千克。请思考以下问题。

①把小明一家的体重从小到大排列。

( )<( )<( )<( )<( )

②选填“重得多”“轻得多”“重一些”“轻一些”。

爸爸比爷爷( )。

妈妈比奶奶( )。

小方比妈妈( )。

奶奶比小方( )。

在教学“认识图形(二)”的知识时,某教师布置了以下生活化作业:请家长带领孩子寻找生活中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的物体。家长应要求孩子正确表述,如:

写字桌桌面是长方形。(√)

写字桌是长方形。(×)

我家餐桌桌面是正方形。(√)

我家餐桌是正方形。(×)

我家鉛笔筒的底面是圆形。(√)

我家铅笔筒是圆形。(×)

不仅如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可以从学生的课内交流出发,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体会到的数学知识。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学生数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利用好作业练习环节。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凝练与延伸,作业的科学布置有助于学生迁移课堂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结合低年级学段要求、所教学生学情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身作业设计理念,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创新性的数感培养导向的作业,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胡节.低年级口头作业有效设计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25):20-23.

公会芹.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8(24):19-20.

刘志文.小学高年级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8(16):5-6.

张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2):186.

蒋文和.小学低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创新案例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7):7.

猜你喜欢
数感作业设计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感”的培养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