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细节掌握不足,体育教学存在形式化问题,从而导致体育教学的无效教学行为层出不穷,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教师需要找到无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从根源处入手,寻求改善路径,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与效益的双收。基于此,文章随机选取了200名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与改善路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成因;改善路径
作者简介:杨旭(1996—),男,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1]。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良好运动习惯以及终身运动意识的关键。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好体育课,可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一、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
(一)低效利用时间
每一节课的课时都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有效或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与展示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行为的正面作用。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最为明显的无效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调查发现低效利用时间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
(二)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计,对于后续的教学行为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数据显示,46.5%的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能够做到三维目标并重,但是仍有不少教师偏向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培养。
通过调查教师的讲解行为(结果见表3),笔者发现教师在讲解时存在叙述不准确、缺乏针对性、语言单调、主次不分等问题,这样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指引与促进的作用[2]。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语言越丰富、越清晰、目的性越强,其教育意义越显著,而当教师在课堂中出现含糊其辞、讲解时机不当等问题时,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行为。
(三)互动过程效果差
在小学體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问答与评价反馈等。笔者对体育课上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观察与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在提问学生时,39%的教师希望学生可以马上回答,23.5%的教师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16.5%的教师会根据问题的难度提问对应层次的学生,15%的教师能够及时地给予评价与反馈,6%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
同时,笔者对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互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师生经常交流的情况占48%,很少或从不交流的情况分别占30%、22%。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频率不高,超过半数的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进行讲解与示范,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
二、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
(一)体育教师层面
体育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学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外显形式。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笔者发现部分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虽然在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会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师根本的思想没有转变,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部分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单调、枯燥,采取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不当,难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因此产生无效的教学行为[3]。
(二)学生层面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运动能力的发展则需要建立在体能的前提之下。但是,因为部分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好,日常比较依赖代步工具,导致其运动量明显不足,体能相对较差,难以完成多次的体育训练,运动能力成长速度较慢。此外,部分小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在参与强度相对较大的体育项目训练时,会出现畏难的情绪;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训练,在课下极少自觉地锻炼身体。
(三)教学内容层面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同样是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若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阶段的身体素质发展不符,或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较多,选择的空间也较大,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随意地选择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实效性不高,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这也是导致无效教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足球训练中,教师利用过多的时间做游戏热身,或组织学生做足球操,这些内容与主教材中的用脚踢球关联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三、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改善路径
(一)端正教育观念,以思想影响教学行为
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育课程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明确地指出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地定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认识到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能、学习兴趣等,结合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特点,选择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融合了趣味游戏的教学方法,激活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源于自身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正确的思想对于教学行为起到正能量的作用,也是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要务。
(二)改进课前预设行为,为有效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课前预设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的主要任务,有效的课前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以課前预设行为的改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例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前预设行为之一,教学目标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起着导向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掌握情况,立足于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教学目标,做到运动技能、运动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此外,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课前预设能力,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之后,能够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科学地选择每一节课的体育教学内容,并在课堂预设中考虑到体育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以保证体育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
(三)优化讲解行为,提升体育教师示范讲解的规范性
讲解是教师传递信息、传授技巧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行为除了说明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讲解动作要领、要求与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想要提升体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时做到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准确精炼,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讲的是什么,必要时应重点解释专业术语的含义[4]。如在足球技术的讲解中,包含对足球平衡动作的讲解,即要求学生两臂伸平,重心下降。很多学生可以轻松地了解什么是“两臂伸平”,但是对于“重心下降”并不完全理解,因为他们参与足球训练的时间较短,对于重心是什么、重心在哪里比较模糊。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讲解重心的含义,并随着身体的舒展让学生感受到重心的存在以及位置的变化。
(四)针对训练指导,强化互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优化体育训练指导的方法。适合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方法有小组合作法、游戏比赛法等,这些训练指导方法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参与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让小学生在趣味体育训练中,树立体育意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此外,为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在互动教学行为的开展中应注意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结合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进度,合理地调节问题的难易度,并在提出问题后,结合问题的难易度适当地留出候答时间。当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批评,而是要通过深入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借助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发挥出教师教学语言的价值,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结语
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的无效教学行为,这些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想要彻底地转变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掌握有效的训练指导、互动反馈与评价的方法,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申大伟.武陟县小学体育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6.
陈宇安.小学体育优质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5):33.
毕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9,9(7):101,103.
林毅鸣.小学体育课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优化探讨[J].华夏教师,2020(21):67-68.